现在国际上面唱衰中国经济的一个主要论调就是,中国的“人口红利”消失了,中国无法再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市场来换取高增长和国家计划。
诚然,从去年七普数据来看,我们国家去年一年净新增人口只有48万人,中国是人口第一大国(这个数字刚刚被印度超越)14.1亿人口只有48万年净新增,其实已经算是一种隐形的人口减少了。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增长确实和我国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市场分不开,这是事实,皮总也不想否认这种观点,但是后发国家想要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不牺牲一代人或者几代人,就能轻轻松松,躺着完成四个现代化吗?
中国目前的成熟劳动力约有8.2亿-8.4亿左右,但是人口的高速增长期已经过去,所以未来的高速增长必然是不能通过年轻工人进厂,或者拉长劳动时间来换取的“低质量增长”。
而且机器人和自动化对于人工的替代正在以一种夸张的速度进行着,中国的企业家们似乎也发现了这一点。
皮总认为,目前的态势,中国的“人口红利”一旦消失,就必须要依靠“工程师”红利,或者说是依靠工科生们,来创造一个新的增长支点,因为中国每年有300-350万各类理工科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这是一个世界上从未出现过的现象。
一.德国模式和日本模式
其实工程师红利这个说法,最先是西德在战后的经济高速增长现象决定的,后来的经济学家称之为一种依赖实体工业体系和高端制造技术,而不是单纯地通过重复劳动获取利润的一种经济模式,而每年西德毕业的高校学生里,70%都是理工科,所以被称为是高端的“工程师”创造的一种红利。
为什么战后德国被限制得很死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高速增长,高质量的增长,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德国的工程师创造的。
其实对于后发国家来说,理工科的教育对于帮助一个国家快速发展国内工业,实现工业化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因为无论是轻工业还是重工业,只要是制造业相关,就必须依靠工程师和工人。
现在中国的情况就是,我们的制造业,在黄金十年里依靠中国廉价的工人硬是堆出来一个全球第一的工业化市场,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低质量的“人口红利”,一旦后续的年轻工人不再继续进厂了,人口红利就必然消失了。
而德国战后的人口增长并不是最快的,这反过来倒逼德国利用自己成熟的工程师体系,快速发展高质量,高效率的附加值驱动的工业模式,也就是德国模式。
日本也是这样,日本是亚洲第一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所以他也是亚洲第一个进入现代化的国家,日本是最有意思也是最适合中国来借鉴的。
因为日本的日本模式就是跟德国人学到的,但是后来日本政府的政策变了,不再依靠实体产业,也就是制造业的增长,反而转型到虚拟经济,在日本经济泡沫最严重的80-90年代,东京的地价最高时甚至可以买下整个美国的地皮。
离开了实体的日本最终失去了三十年,1991年的日本GDP是5.13万亿美元,但是2021年日本的GDP是4.9万亿美元,不增反降了还。
所以历史证明了德国没有离开实体经济是对的,中国也要争取将人口红利转化为工程师红利,因为中国的工程师体系是世界上最完备的,我们有最为齐整的工业门类,每年毕业的理工科类高校学生数量世界第一,没有理由搞不好制造业的工程师红利。
二.如何释放工程师红利到市场上
从2000年到2021年,这20年时间里中国培养了6000万名工程师,占中国14亿人口的5%左右,请注意,中国的工程师都是大专及以上学历才有资格获取认证的,也就是说这个比例只高不低的,因为还有很多大学生没有考取工程师资格证。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疫情之中没有国家可以独善其身。还有能源危机、气候变化、生态退化、国家间发展不均衡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没有国家可以独自应对。
而人类面对危机的时候,农业国和工业国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局面,可以说,是一种降维打击,工业国完全可以化解危机,而农业国在灾害面前动辄文明灭绝,国家被灭。
皮总期待国家成立新的中国工程师联合体,并且能够搭建更多线上线下平台,甚至是国际的工程师合作平台,促进全球工程科技技术人才交流合作。
中国大学生人数在逐年增加,国民受教育程度也在逐步提高,未来中国可能会出现“工程师红利”。“工程师红利”会替代纯粹的人口数量红利,也会逐步促进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逐步往高端制造业过渡,从而需要更多的自动化设备。
成熟的工程师体系,意味着熟练的自动化生产线,意味着工业机器人,意味着完全摆脱人力资源对工业的限制。
但是目前,国内的风气非常不好,社会面都希望赚快钱,皮总记得小时候还是很希望长大了成为科学家,工程师什么的,现在的小孩更多希望成为网红,偶像。
其实这跟目前工程师的社会地位有关,毕竟制造业意味着苦,累,脏,如果说一个年轻人进厂了,那么无疑是站在鄙视链底端的,因为进厂在现在的青年人的观念里,是一种迫于无奈的选择,送外卖跑滴滴都不愿意进厂,才是现在的常态。
工程师具有严谨周密的思维方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突破常规的创新思想。这些优秀的素质,让工程师成为人类文明的有力传承者,让工程人才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支撑。
希望提高工程师的待遇,或者提高工人的待遇,不要让制造业的人才流失加剧,要真的释放中国的工程师红利,就必须让工程师的社会地位提高。
三.中国的制造业困局
目前整个中国制造业环境不是很理想。
其实为什么美国的特朗普一上台,就很着急要和中国开战,打贸易战?
因为再等几年,甚至不需要等中国制造2025实现,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很有可能就会和美国持平了,再过几年甚至美国+欧盟的高端制造业集合起来,也无法和中国相抗衡的,所以美国怼着华为和中兴等高科技制造业公司,一顿制裁。
我们计划设想的产业结构优化,甚至全面优化升华的局面还没有出现,就出现了种种不利局面,欧美全面封杀,有的行业由于制裁,不得不开始内卷,走恶性竞争的下坡路,很不好。
皮总现从以下几点分析一下:
一:整体企业结构不合理。其实中国的制造业基石是央企和国企,但是国家为增加就业放开了私企数量规模,2021年的统计数据,我们国家制造业的私企占比已经增长到了41%,但是发展良莠不齐,国家这方面控制力不足,无法推动整理行业步调一致向前发展,之前的光伏产业,现在的新能源电池,初期国内的市场都是恶性竞争,互相压价,直到国家出手规范行业才有所缓解。因此国家可提高私企准入门槛,同时增强国有企业力量,更加开放外资企业投资环境。一旦恶性竞争,最后只能便宜了外资企业,不能重蹈90年代的覆辙,这些民族企业被我们自己人的恶性竞争击垮了,最终全都被外资低价收购。
二:制造业人才引用的风向失控。理工科专业现在在社会上很不受重视。其实很多从业人员心知肚明,国家在制造业的重视程度远远没有房地产和金融业来的多,很多情况是理工科毕业生毕业年数越多差距越大。制造业人才不受重视弊端突出。社会工人阶级更是“苦中作乐”。整个社会自卑文化弥漫,苗头很不好,皮总的同事有很多非常优秀的高级工程师,甚至做到首席工程师的位置,拿了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那种,转行的都非常多,因为制造业待遇还是几十年前的标准,其他行业早已经起飞了。
三:国家层面要给制造业税收减负。工业附加税还是太高了,提高国家计划层次的水平。降低企业办厂的成本,提高企业从业人员水平,减少残酷内卷,扭转国富民弱局面。我们国家的制造业的综合税率是17%,国企和央企还好说,国家退税补贴也会有,但是很多民企由于规模太小,所以很多都是被高税率给逼得不敢提高从业人员的待遇,适当减免优秀的制造业企业运行成本,让民众乐于从事制造业,肯投身制造业。
结论
其实我们国家的工程师红利的潜力非常巨大,只不过现阶段还没有完全吃完人口红利,但是下个中国奇迹,必须要依靠6000万中国工程师。
因为人口的增长可能1-2年内就到了顶峰,马上就会达到平衡期。
国家这几年的国内战略也侧重于扶植小微制造业小巨人,北京证券交易所的开办,就是为了小微工业企业上市融资配套,所设立的。
相信那个长大以后成为科学家,工程师的年代会再现吧,德国和日本的例子就在眼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