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兑中国的滋味
从“陈醋门”到“酱油门”,短短一周内媒体的两则消息,让调味品行业卷入“勾兑”漩涡,遭遇一场前所未见的信任危机—白酒勾兑的现象已不鲜见,而陈醋与酱油又相继“沦陷”。假如连酱油、食醋和白酒这样的“餐厨三宝”都已进入“勾兑时代”,是否真的还有按照传统酿造方法制成的调味品?
老字号食醋深陷化工危机
近日,广州老字号致美斋,曝出涉嫌用工业冰醋酸配制食醋,从而经历了创业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信任危机。危机背后,折射的是国内食醋监管标准和机制的紊乱。公开资料显示,目前约90%新建厂都是采用低压甲醇羰基化的方法,即人工化学合成法来获得醋酸。
配制而非酿造的酱油
“严格来说,只要在生产中使用了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即是配制酱油。”业内人士说,“配制酱油一直是酱油行业中的争议焦点,因为在以前,配制酱油的原料—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在酸水解过程中会生成二类致癌物质三氯丙醇。”目前市面上的酿造酱油仅占四成,其余六成则被配制酱油所占。但是据本报记者调查发现,在各大超市里,各种品牌的酱油包装都在醒目处标注着“酿造酱油”的字眼,几乎看不到“配制酱油”的踪影。
谁是“酱油”的裁判
就在8月初山西爆出“陈醋门”事件之后,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曾于8月9日的例行发布会上表示,“山西陈醋问题关键是判断食醋概念”。但没过多久,当港媒称大陆市面上有销售用化合物勾兑并可能致癌的“化学酱油”后,卫生部却至今尚未对此事作出表态。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卫生部此次的“沉默”早已是“意料中事”。既然陈醋与酱油都属于食品中的调味品,为何卫生部会区别对待?在酱油的流通环节,谁是“酱油”的裁判?
消失的酱油坊
“广东不少大厂的广告说,酱油是经日晒精制而成的,但实际上纯日晒酿制的酱油几乎绝迹了。甚至,许多标明为‘酿造酱油’的,实际上都用氨基酸液调味液配制。”酱油巨头的形成及冲击,导致传统酱油企业正逐渐消失。相比较而言,传统酱油作坊采取原始酿制工艺,不仅成本高、耗时长,如今连传统酱油作坊也十分罕见。随着此次化学勾兑酱油让中国酱油陷入危机,传统的酱油作坊已然成为历史。
王建忠:我不是搅局者
“陈醋门”事件发生后,山西金醋生物科技公司总裁王建忠几乎“一夜成名”。经过本报记者的多次沟通,54岁的王建忠终于接受了本报的独家专访,就“陈醋门”事件作出回应。“在山西醋业,我是后来者,而不是外来者;是建设者,而不是破坏者;是创新者,而不是搅局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