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是一个由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人口诸因素构成的复杂的庞大系统。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是一个由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人口诸因素构成的复杂的庞大系统。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功能系统。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与社会活动,时又促进着社会的变革与进步。社会发展虽然制约着教育发展,但教育发展对社会发展具有强烈的反作用。进社会发展的诸多要素中,教育的作用随着历史的推进而愈益突出地显现。教育作为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与活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教育发展亦有其自身的规律,它能动地作用于社会发展。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从历史上看,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教育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与时俱进的。将这些认识予以归纳汇总,成了相应的教育独立沦、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等教育的社会功能理论。(一)教育独立论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完全隶属于封建政治。近代以来的军阀割据和战争,教育经费极其短缺,而各利益集团又从小团体的利益出发去干预教育。帝国主义在华学校由教会控制,侵害中国的教育主权。在此背景下,以蔡元培为代表的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了教育独立论的主张,192212日.全国教育独立运动会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召开成立大会,发表教育独立宣言书,要求教育经费独立和教育制度独立。

蔡元培认为教育是一种发展个性、培养人才的工作,它有自己的规律,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见成效。他提出教育一是要独立于政党,二是要独立于宗教,应当完全交给教育家去办,保有独立的地位。蔡元培关于教育脱离政治、政府、政党的主张,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派要求摆脱军阀政府对教育的控制,希望按照教育规律办好教育事业、把教育交给教育家办理的美好愿望;教育脱离宗教的主张更含有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在中国独立自由地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意义。而在许多西方国家,教育独立论是以教育中立论形式出现的,主要表现为教育不受政党、教会的控制,在政治上、宗教信仰上保待中立。显而易见,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以“价值选择教育”为核心的活动,在社会系统中谋求教育子系统不受任何其他系统的影响,甚至摆脱整体系统的影响,这种设想只会是一种乌托邦。(二)教育万能论教育万能论是把教育的作用夸大到可以决定社会发展的程度,否定遗传素质差异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的教育主张。教育万能论有两个基本主张:一是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认为人的思想观点、个性是受他所生活的环境及所受的育影响而形成的。二是教育是改造社会的最重要手段,认为通过教育来培养整个民族、国家以至社会的性格,能够改造社会,推动历史发展。

18世纪法国的爱尔维修明确提出了“教育万能”的观点。他反对天赋观念,认为人的天赋是平等的,遗传素质不存在差别,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格、气质和精神都是教育的结果。“人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怎么样的人”“教育是改造社会的最重要手段”。康德认为,人之所以成为人,完全靠教育。莱布尼茨也曾说,如果给他以教育的全权,不需要一百年,就可以使欧洲改观。20世纪二三十年代,胡适、蔡元培、陶行知等,强凋“教育救国”、“科学救国”,主张通过创办学校、普及教育来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尽管教育是可以培.养“社会人”,但是,在落后社会制度的大背景下,教育能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三)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关于人力资本的形成、作用和收益的理论。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概念。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沃尔什最早应用,进而首先给予理论阐述而获得特定含义的。人力资本是指人们在教育、培训、保健等方面进行投资所形成的资本。它是凝结在行为主体身上的体力、健康、经验、知识、技能等可以影响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可以在经济活动中给行为主体及其所属社会带来收益。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即设备以及单纯的劳动者数量第一,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

第二,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投资活动。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教育活动是使蕴藏在人体内部的能力得以增长的一种生产性活动。第三,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由知识、技能、文化水平、企业精神等构成的后大能力部分,是教育的结果,是资本的一种形式。,第四,人力资本增长的速度比物力资本增长的速度快得多,投资于教育比投资于物质设备更为有利,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力投资的经济效益。五,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的信号。人力资本理论加深了人们对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在这一理论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双重刺激下,教育的经济主义思潮获得了极大的张力。(四)筛选假设理论1970年,伯格出版了《教育与职业:训练大盗》一书,该书将人力资本方法贬斥为„“训练大盗”,认为教育只是用来作为区别个人能力的一种手段。此后,相继有阿罗、斯宾斯、斯蒂格利茨等人对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了挑战,而把教育的作用归结为其筛选的功能,最终形成了“筛选假设理论”。该理论认为,教育的主要作用不在于提高人的认知水平,而是对具有不同能人进行筛选。教育作为一种筛选装置,它为雇主提供信号来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将他们安置到不同职业岗位。

该理论把教育过程看成根据个人先天能力进行排序的过程,把教育水平看成反映个人能力或未来生产率高低的有效信号。在当代社会,教育制度扮演着一种信号过滤器的作用。该理论描述和解释了20世纪7}年代以来困扰许多国家的教育文凭膨胀问其不足是片面强调教育的信号筛选作用,否认教育通过提高人的认知技能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五)劳动力市场理论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不同部分,教育是将人们分配到不同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手段。教育的作用不在于提高个人的知识技能,而在于决定个人是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还是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上工作。人力资本理论和筛选理论关于教育与工资显著正相关的结论,只能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中成立,而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中是不成立的。该理论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上以“二元论”著称,故又被称为‟“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它揭示了教育在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市场划分中的作用,解释了教育的发展未能改变各阶级、集团间收人不平等的现实。但是,它对教育与经济关述是不全面的。二、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情境1:澳大利亚一家体育用品公司分别在天津、深圳两地投资办厂,两年后天津的长利税达到2000多万,深圳的长却连年亏损。

调查发现,在其他条件均不相上下的情况下,前者拥有大批训练有素的技术工人,后者却多是未经培训的民工。情境2:黄河边,有一个30户人家的小村庄--喇嘛营村,村里有一个独人 师叫任连生。他所任教的学校只有一间是教室,一间是办公室。32 去了,任连生教出150名学生,喇嘛营再也没出一个青壮年文盲。全村近 200 口人中,有5 名大学生6 名高中生,70 多名初中毕业生,那些发财致富专业户 多都是任连生的学生。生活富裕了,精神追求也高了。如今村小成了村里的活动中心, 逢年过节、农闲之余,村民们总爱走进学校,和任老师一块吹拉弹 唱。村里没有偷盗的、 赌钱的,更没有犯罪的,喇嘛营村真正成了一个富裕的文 情境3:据日本企划厅的报告,从1982年到1986 年间每年的实际经济增 长的大约60 淞由技术进步做出的贡献。美国从1900 到1959 力资本”(即在教育上的投资)获得的利润增长了 17.5 倍,而由物质资本获得 的利润只增长3.5 倍。又据苏联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的计算, 苏联国民收入增加 部分, 大约有30 艰由学历构成高度化造成的。受过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 教育的劳动者, 其功效或生产率分别是文盲劳动者的 1.5 原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基本上可以用“制约”和“促进”四个字来概括。

“制 约”与“促进”表明了社会与教育两者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社会决 定着教育的性质和发 展方向,并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保证条件;教育通过提高人的 素质、培养人才又反过来不 断推动、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这实质上也是人类 社会文明运动史的一条普遍规律。 (一)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一股说来,教育发展的规模和磁度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成正比。教育事 发展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即要有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学校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是以社会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剩余产品和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为前提, 济的发展在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定的客观需求的同时,也为教育的各个方面的 发展 提供了可能的物质条件。一般而言,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是随着生产力的发 展而不断扩 大的。在几千年的古代社会中,教育发展的速度是很缓慢的,规模也 是很小的。因为, 它们是建立在手工使用简单工具的生产力基础上, 整个的国民 经济收入是很低微的,从根本上无法拿出多少钱来办教育,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 平的有限,使得社会需要很多的人从事体力劳动, 而社会物质条件的有限,所以 观上不可能有较多的人接受学校教育和从事教育工作。

同时,由于社会经济 发展水平的低下,生产中的技术水平较低对劳动者的文化技术要求不高, 生产者 所需的劳动技术在直接的劳动实践中即可获得,而无须更多的接受正规教育。所 一时期的学校教育的发展规模不大,速度也较缓慢,在组织形式上也只是 以个别教育 为主。进入现代社会,随着机器大工业这种新的生产力的出现, 生产 效率的提高,必然的整个国民经济的收入也大大增加, 社会提供的物质条件越来 足,使得社会有可能拿出更多的钱来办教育,使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和增长。 同时,由于生产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需要有大量经过培训的劳 动者,人们接受文 化教育的需求也不断增长,这些都推动着学校教育发展的规模 不断增大,学校教育发展 的速度不断加快。从世界普及教育的发展程度上看,也 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提高 的。在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的时代,提出了普及 初等教育的要求;到电动机的发明和 应用的时代,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 求;在核子和电子应用的时代,提出了普及 高级中等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 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当然,由于各国的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国的 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也不相同。总的说来,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教育经费 个国民生产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也比较高。

反之,就较低。事实表明,任何一个社会、 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规模, 不是凭人们的主观决策或善良的愿 望,而是由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的,也就是说,是社会生产的客观需要与提 供的物质 基础的可能决定的,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2)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社会再牛产的水平、方式,决定若甘动力的规格,冋时也决定若加要培养的 人的规格。 因此,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如前所述,在古代 社会,由于生产力发展的迟缓和水平的低下, 直接从事生产 的劳动者一般不需要经过 学校教育的培养和训练,学校一般没有培养生产劳动者 的任务,而只有培养政治人才的 任务。 到了机器大工业生产的现代社会, 手工 劳动被机器操作所替代,生产经验由个人的技能转化为知识形态, 并被概括和总 结为 各种自然科学、工艺学,还加速了知识的老化和更新,劳动中的科技含量日 益增加,社

上一篇: 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学习贯彻
下一篇: 陕西历史博物馆门票预约入口+步骤+放票时间+预约技巧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