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启动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富有时代眼光和理论创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改革开放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是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必须长期坚持的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
一、关于改革开放目标和布局的新思想新贡献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战略思想,并围绕这个居于引领地位的崇高奋斗目标,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总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和新发展。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总体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包含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共同推动总体目标的实现;全面从严治党是锻造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抓手,进一步丰富完善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对我们党改革开放理论的重大创新。其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的根本方向和原则立场;改革的总目标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路径,是对时代要求的创新性回应;“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则是根据党的十八大作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而提出的具体改革目标,表明新一轮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各个领域改革的系统展开和联动推进。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生动体现。
——提出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并系统阐述了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的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他强调:“新的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要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
二、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新贡献
——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对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分析,提出了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深化了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其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创性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三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四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他用“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新的特征、标注中国经济新的方位,这是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深刻认识的新理念新判断。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为我们把握经济形势、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科学指导。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又一创新性战略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新境界。他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矛盾运动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应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要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深化改革,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突破口,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将创新驱动发展定位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利于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改革开放新的动力源,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阐述,体现了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和改革发展动力机制的深刻认识,并把我们党对创新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改革开放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个重大突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还深刻阐述了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出新定位、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的重大意义,体现了我们党对这一问题认识的又一次思想升华和理论飞跃,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的成果,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三、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新思想新贡献
——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抉择和部署,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对党的治国理政方略的一个重大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他围绕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比如,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推进法治领域改革,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坚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司法公正等。习近平总书记依法治国思想是在新形势下探索和推进法治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和深化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他明确指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实质上要解决的是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重点是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主要是:履行好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督、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行政体制改革要按照这个总方向科学界定政府职能范围,优化各级政府组织机构,理顺部门职责分工,突出强化责任,确保权责一致。这些重要论述,为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科学指引。
——改革司法体制和运行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把司法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之一,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司法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新理念新举措,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司法公正奠定了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司法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来,群众对司法不公的意见比较集中,司法公信力不足很大程度上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不合理有关。”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包括要改革司法管理体制,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废止劳动教养制度,等等。这些改革思路和举措,对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健全权责明晰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提高司法透明度和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思想深化拓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内涵。他指出:要“把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要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要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重点加强政党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积极开展人大协商、基层协商、人民团体协商,逐步探索社会组织协商,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要规范协商内容、协商程序,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的制度化建设。这些阐述,丰富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协商民主的渠道,深化了协商民主的内涵,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新贡献。
四、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新思想新贡献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命题作了系统而富有创见的阐述,极大推进了我们党的思想文化建设理论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要切实把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注意把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这些论述,为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引领提供了科学遵循。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提出“文化自信”的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推进党的文化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贡献。他首次提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且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他阐述了文化自信的三个层面内涵: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对于高扬国家和民族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些论述,彰显了我们党对文化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的清醒把握,创造性地拓展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命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坚持文化体制改革“两个属性”“两个效益”相统一。这是对文化体制改革理论的重要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我只强调一点,就是要在继续大胆推进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同时,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是要发展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体现文化例外要求,“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以往我们强调较多的是“两个效益”相统一,现在同时强调“两个属性”“两个效益”相统一,这为文化体制改革在搭建制度体系“梁”和“柱”过程中把握好正确方向提供了更加科学完善的指导方针。
——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系统阐述加强互联网建设和管理的问题,拓展了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理论内涵。他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他强调: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要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大力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要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健全互联网管理各项工作的联动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互联网舆论引导工作的创新性论述,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容。
——讲好中国故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就改革对外宣传方式提出的一个新思想,推进了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中国在崛起发展中面临越来越多的传播难题,如何建构和传播好中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地提出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命题。他指出:“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讲好中国故事,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创新对外话语表达;要用现代传播技术讲好故事,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传递好声音。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为创新发展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指明了方向。
五、关于社会体制改革的新思想新贡献
——推进共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共享发展理念,其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共享是全民共享,二是共享是全面共享,三是共享是共建共享,四是共享是渐进共享。”可见共享发展就是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实现共享发展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在不断把“蛋糕”做大的同时把“蛋糕”分好,让人民群众更多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习近平总书记为此明确阐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理念、新要求。这些重要论述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实现共同富裕指出了更为清晰的方向。
——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体制改革思想的一大亮点。他指出:要实现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要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思想对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实现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良性循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抓民生也是抓发展的思想,推进了党的执政理念和发展理论的升华。他指出: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如果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同时,抓民生也是抓发展,民生是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指南针”,持续不断改善民生,能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调动人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能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拉动内需,催生新的经济生长点,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内生动力。所以,既要通过发展经济为持续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又要通过持续不断改善民生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有效需求,以实现二者的良性循环。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体现了鲜明的辩证法思维,为破解长期存在的效率与公平之争提供了新的思想指导。
六、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新贡献
——建设美丽中国。提出这一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战略目标,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个重要原创观点。他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建设美丽中国蕴含的主要思想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所阐述的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良好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论断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是资源,是资产,是潜在的发展优势和效益”,如果能够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带优势,就能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首次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这一新思想丰富拓展了我们党对民生内涵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民生福祉关系的科学阐述,体现了对绿色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深刻把握,为中国继续探索开辟绿色发展新路指明了方向。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法治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他强调“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等等,初步搭建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法治化的思想,体现了我们党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理论创新成果。
七、关于全面提升开放水平的新思想新贡献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对我国在新的发展水平上增创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优势、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并丰富了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理论。他指出:“我们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围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时代命题,中央布局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扩大内陆开放、加快沿边开放步伐、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进一步推动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倡导构建“一带一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改革开放思想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为加强国际合作和引领全球化提供了坚实支点和重要思想指引。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倡议,强调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他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的主旨演讲中,进一步强调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为“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插上了双翅,为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提供了新引擎,为破解全球化进程挑战擘画了清晰的行动纲领,充分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当今中国改革开放掌舵者和大国领袖的博大胸襟和崇高使命感。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洞察国际风云变幻提出的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思想,是对我们党关于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理论的重大创新,是唯物史观的社会共同体思想在新形势下的创新运用和发展。他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了使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新理念和“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的全球治理新思路。这些重要论述,回答了当今世界要构建什么样的国际关系、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以及如何完善全球治理结构、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国际治理体系现代化等重大问题,为中国开放发展和人类共赢发展提供了制度机制保障的新构想,对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改革给出了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中国方案”。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开创性地提出了“打铁还需自身硬”“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等管党治党的新命题,形成了系统的党的建设改革新思想,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作出了新贡献。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