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朱元璋苦心培养30年的皇储朱标早逝,为大明皇位传承留下巨大变数。
朱标的早逝让明朝的历史发生了改变,许多人认为如果他还在世,朱棣可能就不会发动靖难之役。然而,朱棣和他的后代们仍然做得相当出色,即使是看起来最无能的明英宗朱祁镇,也在土木堡被俘虏前三次北伐蒙古,并且打得相当出色。
他还在临死前下诏废除了朱元璋复兴的人殉恶俗,这是明朝十六位皇帝中罕见的人性光辉。明朝总共统治了276年,其中朱元璋统治了31年,朱标一系统治了4年,朱棣及其嫡系子孙统治了119年。
然后,朱家的皇位传承发生了第二次转折,兴献王朱祐杬的子孙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一直统治到大明朝的结束。这个变化让这个已经统治超过150年但仍然充满活力的大帝国,突然转向了一条通向深渊的下坡路。
即使有老天爷的帮助,连续降下夏言、胡宗宪、海瑞、高拱、张居正、戚继光、李成梁、孙承宗、卢象升等无数的贤臣良将,也无法阻止这辆只管向着那条不归路狂奔的破车,更不用说续命了。
为什么?因为即使臣子再有能力,如果皇帝与他们对立,那么一切努力都将白费。
明朝帝位传承关系图——朱祐杬的子孙,几乎没一个是正常人。朱厚熜,朱载坖,朱翊钧,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检,你看看朱祐杬生的后代,都是些什么玩意?
01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此时距大明朝开国正好150年,离朱由检上吊那年,也还有120来年的时间。
十月,应州(今山西应县),明武宗朱厚照与南犯的蒙古达延汗孛儿只斤·巴图孟克展开了一场大战。这一打就是5天,双方加一块将近10万人马杀得那叫一个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战况最激烈时连小照照自己都“几陷阵中”——也就是说连受到重重保护的皇帝陛下都差点被蒙古人活捉,当成肥羊拉回家去过年。
在明朝历史上,大规模战役并不常见,然而应州之战的规模却是空前的。朱厚照,这位被文官们批评为荒唐的皇帝,却在这场战役中亲冒矢石,始终战斗在一线,甚至亲手杀敌一人。
最终,他的英勇表现使得蒙古大汗达延汗大败而逃。然而,文官们却将这场战役描绘成了一场规模大了点的村斗,宣称“是役也,斩虏首十六级,而我军(死)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四·正德十二年》)。
然而,这场战役的真实情况却让人大跌眼镜。据后人估算,在这场战役中,蒙古人仅是当场战死的就超过了万人。甚至英国人都看不下去了,跳出来替被自己同胞黑成煤球的朱厚照鸣冤叫屈:“这实际上是16世纪明军唯一一次赶走蒙古一支大突击部队,而皇帝亲临战场无疑影响了这个结局。
”(《剑桥中国明代史·第7章正德时期,1506—1521年》)。虽然朱厚照在位时间短暂,但他的几位前任和后任都表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无论是朱瞻基的三次巡边,朱祁镇的三次北伐,还是朱见深的“成化犁庭”和朱佑樘的对蒙古的搜套之战,他们都为稳定大明朝的国防安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朱棣的直系子孙,在武艺上还是都比较出色的。然而,仅仅30多年后,达延汗的孙子俺答就率大军包围了大明的首都。
曾经一直在追击蒙古人的明军,却被吓得躲在高高的城墙后面,不敢露头,更别说出城迎战了。在城里的皇帝和大臣们紧急开会,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表面上他们坚持固守待援,但实际上他们的算盘就是放任俺答在城外烧杀抢掠,因为蒙古人并不想改朝换代,他们只是来求财的。
等到他们杀够抢够了,自然会撤兵回家,所以我们为什么这么着急呢?至于城外及周边地区几十、上百万百姓的生死安危,城里的大老爷们并不关心。
最后,俺答在北京城外痛痛快快地杀了又抢了8天,直到撑得直翻白眼,才满意地带着抢来的无数财货和男女满载而归,“诸州县报所残掠人畜二百万”(《皇明经世文编·卷四百三十四·俺答前志》)。
宣大总兵仇鸾率军尾随,企图偷袭掉队的蒙古兵邀功。然而,俺答闻讯后刚想整队回头迎击,明军就被吓得不战自溃,因为自相践踏死伤千余人,连仇鸾都因为跑昏头差点被抓了俘虏。
如果朱棣泉下有知,恐怕会被气得再驾崩一回。而这出丑态百出的闹剧,正是由嘉靖皇帝朱厚熜导演的。这已经是朱祐杬众多不肖子孙中最能拿得出手的一个了。
朱见深的皇位传承似乎命中注定会遇到困难。他的长子朱佑樘虽然被册立为太子,但朱见深的儿子生养问题一直困扰着他。
然而,朱见深在成化十一年生下了朱祐杬,这个孩子的出生似乎改变了他生儿子的困难局面。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朱见深又一口气生下了十个男孩。
朱佑樘是汉瑶混血,这使得他不受朱见深的喜欢。朱见深并不缺少儿子,这使得朱佑樘的价值大打折扣。朱佑樘的母亲纪氏是出身寒微的蛮女,而朱见深又不喜欢混血儿子。
朱见深最爱的万贵妃和纪氏有旧怨,所以他们认为应该换一个太子。朱佑樘和朱祐杬还有两个哥哥,但他们已经早夭。
成化二十一年,朱见深准备废掉朱佑樘,册立朱祐杬为太子,但遭到反对。两年后,朱祐杬被封为兴王,弘治七年就藩湖广安陆州,正德十四年去世,享年44岁,谥号“献”,因此人们习惯称他为兴献王。
朱祐杬的一生平淡无奇,除了被动参与了一次争储外,再无值得一提之处。他的死亡使得皇位看起来触手可及。
朱厚熜的登基并非偶然,而是因为他的父亲朱祐杬留下了一位继承王爵的宝贝儿子。然而,正德皇帝的早逝使得大明朝没有了名正言顺的接班人,只能从亲戚中挑选。
按照先亲后疏的原则,朱厚熜成为了热门人选。于是,内阁首辅杨廷和请张太后下懿旨,正式宣布朱厚熜为大明朝第十一任皇帝。
自此,大明朝的最后六任皇帝,都是朱祐杬的子孙。
历史上有些朝代的皇帝生儿子格外困难,比如东汉和宋朝。东汉十四帝中有十位皇帝生下过儿子,剩下的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外戚、宦官和世家成为刘氏江山的主宰。
宋朝累计十八帝中有七个生不出儿子,但其实宋帝们都非常精明,大多数在生前就早早确定了皇储,让文官士大夫们无机可乘。
明朝的朱家皇帝繁衍后代的能力一直很强,但朱厚照却在与皇帝关系恶劣的大明文官们的阻挠下现了眼。在朱厚熜从安陆往北京狂奔的37天里,暂摄朝政的杨廷和大刀阔斧地废除了正德新政,并给兴冲冲跑来上岗的新皇帝一个下马威——要求朱厚熜先认朱佑樘为亲爹,否则就不能登基为帝。
幸好朱佑杬生出来的儿子是朱厚熜,而非朱载坖、朱翊钧、朱由检等,否则大明朝可能会走上东汉的老路。
杨廷和等文官一直在试图争权,不断给新皇帝设置陷阱。虽然朱厚熜的智慧并不出众,但他的小聪明无人能及。朱厚熜看出了杨廷和的虚弱本质,他并不害怕文官集团的威胁,坚决表示自己是合法的皇帝,并拒绝了文官集团的方案。
朱厚熜还更改了年号,使得文官集团无法达成自己的目的。在朱厚熜的步步紧逼下,文官集团只能一退再退,而朱厚熜则毫不留情地将不听话的文官踢出了朝廷。
杨慎等文官对此不满,他们跑到左顺门抗议。然而,朱厚熜并未妥协,他下令对180多名官员进行廷杖,其中17人不幸被打死。
杨慎这位“小阁老”,笔下曾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豪放洒脱。然而,历经20多年的大礼议,朱厚熜稳固了皇位,但同时也导致明朝的君臣关系破裂,忠直之士纷纷隐退,只留下贪权谋利之人。
严嵩、徐阶等重臣大肆结党营私,吏治败坏,国势江河日下。外有蒙古、倭寇肆虐,内有高门豪族兼并土地人口,平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对于这一切,朱厚熜是否知道呢?或许知道,或许不知道,但肯定没有人告诉他。然而,在嘉靖四十五年期间,只有一个海瑞敢说出“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这样一句大实话,揭露了人人皆知但闭口不言的“皇帝的新衣”。
这也是为什么朱厚熜虽然差点被海瑞气死,但却一直不肯将其处决的原因吧。虽然朱厚熜不是一个好皇帝,但他至少知道自己不对,只是不想改变。
相比之下,朱祐杬的其他子孙,加在一起也不如朱厚熜。
朱载坖并非能臣,但他幸运地得到了贤臣的帮助,高拱和张居正的出现为明朝带来了中兴的希望。然而,朱载坖的早逝让这一切化为泡影,明朝失去了最后一次复兴的机会。
历史无法改变,朱载坖的子孙也难以逃脱他的命运。乾隆年间的《明史》认为明朝的灭亡实则源于万历皇帝的无能和不负责任。
他的权谋手腕不如朱厚熜,头脑也不如朱载坖清醒,却继承了他们的缺点。这样的皇帝掌管大明朝,只能是悲剧的结局。
朱翊钧的执政能力备受质疑,他废除了张居正的所有旧政,推行“圣意”,然而缺乏足够的才能去推行这些政策。在朱祐杬的子孙中,只有朱厚熜可能有这种能力,但他并不想使用。
因此,朱翊钧在执政三年多后,导致国家事务一团糟,朝野上下怨声载道。但他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认为混乱都是大臣们与他对抗的结果。
他认为所有的错误都是别人的,与自己无关。因此,他采取了报复大臣的行动,将自己关在内宫,不理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坚持了近35年。
这期间,大明朝的亿万子民几乎忘记了还有这样一个皇帝,即使是内阁辅佐,也很少有机会见到他的面貌。这似乎是符合文官士大夫的期望,他们一直追求“圣天子垂拱而治”,希望由他们来治理国家。
然而,朱翊钧的“七不原则”中有一个“不批”,这意味着官员离职、辞职、致仕或丁忧守制后,职务出现空缺,内阁推荐的接替人选,他一概不理会。
没有皇帝的签字,新官员就无法上任。这种情况持续了30多年,导致大明朝几乎没有剩下几个官员,各级官府几乎可以关门歇业。
例如,现今的吏部尚书已经空缺三年,左都御史也空缺一年,刑、工二部仅有一名侍郎兼任,大司马(兵部尚书)长期请假,而左、右司马(兵部左、右侍郎)也没有替代人选。
礼部只有一名侍郎李廷机,他也请假了,户部只有一名尚书。总计部院堂上官共三十一人,现在有二十四人空缺,长期挂名的官员也不在统计之内。
部、寺大僚缺了六七人,风宪重地空置多年,六科只剩下四人,十三道只剩下五人。
在朱翊钧的统治下,大明朝如同一辆无人驾驶的破车,不翻车才怪。政府官员们纷纷选择“垂拱而治”,使得大明朝实际上处于无政府状态,提前掌握了无人驾驶技术。
然而,这辆原本就问题重重的老爷车,在有人掌舵时就已经跑得七扭八歪,现在松开方向盘,不翻车才奇怪。大明已经沦为了小明,继而退化成小萌……如何拯救呢?
有人可能会拿万历三大征反驳这一观点,但事实上,那三场仗之所以能打赢,完全是因为吃张居正的老本。等到老本吃完了,满洲人就用一场萨尔浒之战让朱翊钧治下的大明朝原形毕露,从此再也摆脱不掉被人家按着打的下场。
朱翊钧一死,继位的朱常洛立即宣布赶紧增补官缺,让每个职位上至少能有一人。这个看起来早就该办的事,却让朝廷里剩下的官员感动得抱头痛哭,高呼朱常洛是明君,大明有救了……可见这个朝廷已经被祸害成什么样子了。
只可惜朱常洛这个“明君”只明了不到一个月就挂掉了。因此,大明朝实际上还是没有明君,依然没有救。因此,我们又可以给明亡找到一个理由,那就是朱载坖和朱常洛死得太早,而朱翊钧活得太长。
朱常洛画像。朱翊钧如果在位时间能平均分配给朱载坖或朱常洛,明朝或许还有救。但朱由校文化程度低,甚至可以说是文盲,只能模仿他太爷爷朱载坖的垂拱而治。
然而朱载坖不管事,还有高拱和张居正帮他处理,朱由校又能依赖谁?只剩下半文盲的魏忠贤。回顾历史,没有哪个朝代能靠太监扭转乾坤,因此魏忠贤也不行。
接下来是朱由检,他在朱祐杬的基因中发现了新的可能性,使得这位崇祯皇帝的责任心远超他的祖先。但这种责任心又能带来什么?
兴献王一系的能力平庸问题仍然无法解决,所以朱由检只能在危机中不断地发布罪己诏,甚至使用刀子来解决问题,直到把有才能的臣子杀光,大明朝也就该灭亡了。
虽然朱祐杬的一生平淡无奇,但我们可以通过他的子孙的表现推断出他可能有一些恶癖。从朱厚熜到朱由检,朱祐杬的直系子孙几乎个个都是怪胎。
朱由校对于木匠活的热爱在朱祐杬的子孙中是最无害的。先来看看朱厚熜,这位嘉靖皇帝的三个怪癖分别是暴戾多疑、草菅人命,对宫人动辄打杀,据统计无故遭杖毙者就有200多人。
最后,宫里的小姐姐们忍无可忍,决定拼死一搏,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爆发壬寅宫变,以杨金英为首的十几名宫女企图用黄绫布勒死朱厚熜。
结果,小姐姐们的杀人技术不佳,竟然将套索打成了死结,眼看勒不死皇帝,她们又手忙脚乱地拿钗子、簪子等物品乱捅,最终将朱厚熜捅得浑身是眼,变成了个血葫芦。
这一事件的后果是涉事宫女以及曹端妃(当晚侍寝的倒霉蛋)、王宁嫔(据说是主谋)都被凌迟处死,但最大的影响是吓得朱厚熜搬去了西苑,再也不敢在紫禁城中居住,而且除了几个阁臣外,二十多年如一日的不理朝政也不见外臣。
那么,他拿着大把的时间都在干嘛呢?答案是修道升仙。朱厚熜不仅坚信自己能成仙,还逼着大臣们跟他一起修仙。
而帮他炼丹的道士邵元节被授予礼部尚书,另一个更受宠的陶仲文甚至“一人兼领三孤,终明世,唯有仲文而已”(《明史·卷三百七·列传第一百九十五》)。
内阁大学士从夏言到严嵩再到徐阶,谁的青词(一种道家跟神仙沟通的符箓)写得能让皇帝最满意,谁就能当上首辅。
朝廷太仓年收入200万两,而仅朱厚熜一年下来修道所需的花费,就超过了300万两。由此可知,大明朝的国势为何从嘉靖年间开始就每况愈下了吧?
而朱厚熜的第三个爱好就比较亲民了,比如我也有,那就是撸猫……只不过,人家皇帝家的猫就比较高端。比如你夸我家猫,我顶多给你点个赞,但人家翰林学士袁炜给朱厚熜的爱猫“霜眉”写了一篇上佳的祭文,就得授礼部尚书,还当上了大学士。
我家的猫,求个赞呗?而明朝皇帝朱载坖对他老子的爱好一概不感兴趣,这位隆庆皇帝一生就喜欢一样——漂亮的妹纸。
因此,这位皇帝把国事全交给高拱和张居正,自己一概不管,一旦亲自下达“上谕”,基本都是找礼部尚书高仪,让老高赶紧去给自己选妹纸,而且必须是大把的妹纸。
翻开《明穆宗实录》,像是“谕礼部例选民间女子年十一以上十六以下者三百人”(《明穆宗实录·卷三十一·隆庆三年四月》)之类的记载比比皆是。
他还挑食——这次选了北国美女,下回就得换南方佳丽,反正大明朝那么大,哪地方的他都要尝尝鲜。由于朱载坖选美选得太过频繁,以至于还以讹传讹闹出过不大不小的乱子:“隆庆元年十二月,江南一带民间谣传要选宫人,女子十二三岁以上,婚嫁差不多结束了,即使是官宦人家也常常动摇。
途中轿子络绎不绝,穷人家租不起轿子,就只能步行投亲,还没订婚的人没有时间挑选。而且听说,每个宫女,都会让一个寡妇陪伴,民间百姓借此机会诱惑,官府越是禁止,谣言越是真实,第二年二月谣言才停止。
”(《贤博编》)不过别看选得多,朱载坖可半点不浪费,整天穿梭于后宫佳丽间辛勤耕耘,其敬业程度连他的妃嫔都敬佩不已,还给他起了个花名叫“后宫小蜜蜂”……但这么个敬业法,神仙也扛不住。
所以仅仅6年之后,朱载坖就挂掉了,死因也很合理,那就是纵欲过度。正如前文所言,要是这货能稍稍克制一下,多活几年,没准大明朝还能起死回生呢。
万历皇帝朱翊钧,懒惰和贪财是他的两大恶习,无人能及。他30多年不理朝政,派出大量的宦官分赴全国各地担任矿监税使,疯狂掠夺民财。
这些宦官采用非法手段逼迫百姓缴纳财产,所获得的巨量财富绝大部分都被他们自己贪掉了。据统计,万历二十年到三十三年,矿监税使向国库上缴银不足300万两,私自截留所得则近10倍于此。
朱翊钧对此不闻不问,任何建议撤销矿监税使的大臣都会遭到他的严厉打击。这就导致阉宦之祸愈演愈烈,给吏治、民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对明朝的国防形势影响尤为显著。
在云南,矿税宝井内监杨荣大肆掠财,为此杖死官员百姓数千人,逼得大量土司弃明投缅。在辽东,区区一个宦官高淮,就引发辽东数起兵变,更逼得辽东汉民“少壮强勇之夫,亡入建州什四五”。
故在当时辽东人对朝廷有“四大恨”、日益离心,起码半数拜高淮所赐。
“登极后,贵妃进献美女侍奉他。不到十天,他就生病了。”(《罪惟录·帝纪卷十五·光宗贞皇帝》)朱常洛这个可怜的孩子,一生都被他那个混账爹虐待得生不如死,喘口气都罪大恶极,成天过得战战兢兢。
现在他终于可以自己做主了,还不尽情地放飞自我、弥补过去亏欠的一切?结果他不小心玩大了,把自己弄死了。剩下的两个,朱由校喜欢木匠活、看傀儡戏、喜欢搞基,因为没文化所以痛恨一切正经人和正经事;他的兄弟朱由检则是受迫害妄想症的重症患者,整天怀疑有人想害他,还动不动就跑去向他的天爷老子忏悔……总之把自己弄得老悲情了,直到今天还有人动不动就为他们洒下一把辛酸泪。
一个没头脑一个不高兴——大明朝就终结在这兄弟俩手中。
大明朝最后两位皇帝,你瞧瞧,朱祐杬的子孙里边,有一个像样的吗?矬子里边拔大个,朱厚熜算是朱祐杬一系中智商最高的。
可他不得不承认自家的血统不够硬气,连隔壁亲戚里边最荒唐、最差劲的都比不上:“皇高祖考每年都要出征边疆,皇兄(朱厚照)也曾显赫威震四方,可现在内忧外患,让人叹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