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真实历史亦或是小说,"宋江起义"的传说皆是倍受人们的关注。看那艺术作品中的宋江起义轰轰烈烈,若不是不是因为屈辱的主动招安其实力有可能与宋王朝分庭而抗礼甚至是取代。谁知最后非要招安,令人痛心。在历史上,山东人没出过皇帝,却出了不少圣人,像孔子、孟子、孙子、诸葛亮(山东临沂人)等,这些圣人的一个共性,就是对统治阶级展现出极最大的"忠"。
宋江(山东人)这一艺术形象最具"诟病"之处,还在于他最终招安,这是山东人忠君思想的一个有力的体现。名著之所以能成为名著,关键一点是这部作品,其文化的时代地域性与文学的真实性最终完美结合为一。那么历史上"宋江们"真的存在么?
在此,小编要肯定的告诉您:历史上确有此起义,《宋史》为证。起义大约发生在宣和元年,起义主要涉及的地域是在太行山及山东一带,具有流寇不良性质,战无策,哪儿漆黑就躲哪儿玩,没有固定的一个根据地。起义中心地带虽然是在所谓的水泊梁山,但此地方并非小说讲的易守难攻,此山仅仅是一个类似于一个丘陵之地,故笔者很难想像,宋江在这个狭小的无地势可守的地方,竟然能够长期驻扎是否有些不太可能呢?宋大哥究竟因何原有而降之呢?且看!
宋江"起义"的结局,历史真实记载是其等被朝廷军打得流水落花后投降,换言之,就是在大宋王朝的重兵围殴下惨败,耻辱的举白旗投降。《水浒传》中所描写的就是文艺作品的添油加醋了:因朝廷军屡屡举兵而无果,宋江大胜官兵却主动接受招安而降。史实中,这位大败宋军的将领名唤张将军,史有传其乃北宋的一位颇具名气之战将。《宋传》中曾如此写道:"江等起河朔,转略于十郡,官军莫敢婴其之。声言将至,却看叔夜使间者所向,贼径而趋海濒,劫钜舟十有余,载有卤获。于是募死士而得千人。"
以上的这段文字虽然短,其中却透露出了宋江起义中的许许多多的重要信息,其一是这场起义规模虽然较小,但是战斗力着实太惊人;其二是起义大军虽然东奔西躲的居无定所有些狼狈;但是很难投降。三是宋江头目乘着海军而来,水陆一起进攻;四是这些"流寇"劫掠大量珍宝收获不小。同时也说明了名将张叔夜先生用兵方面的足智而多谋。那么问题便是随之而来,宋军兵败且最终投降以后,他们的命运究竟是如何被处置?迄今为止这还是史学界的一大悬案。
多部史书都明确记载过宋江等人投降后,被迫跟随官兵前往镇压方腊等人的起义,这也就是小说原著征方腊的历史依据。但也有的史学家对此持反对意见,宋公明等人是被另一名将折可存在镇压方腊起义后随之一同灭了,宋大哥悲惨遇害身亡。然而,"折可存"的名字竟然在宋史上并未有记载,而是在近代所出土的墓志铭中才被世人发觉。还有一些小道的民间传说,作为第三个版本:张叔夜战胜后,十分担心宋公明等人亡宋之心不死,留下后患,而将36条好汉一并残忍杀害埋于山下。总之每个版本都是比较悲壮的!无论如何,这场惊天的起义是真实存在的,只是被作者抱着个人动机而大幅度的修改了历史,最终写成了这本流传后世的名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