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为历史画像 为时代放歌 为人民立传

为历史画像 为时代放歌 为人民立传

为历史画像 为时代放歌 为人民立传近期,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奖名单,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纪录片《摆脱贫困》等9部影视作品获得特别奖

近期,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奖名单,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纪录片《摆脱贫困》等9部影视作品获得特别奖,电影《守岛人》、电视剧《觉醒年代》、纪录片《为了和平》等30部影视作品获得优秀作品奖。这些作品为历史画像、为时代放歌、为人民立传,以守正创新的文艺形式讲好了中国故事,展现出新时代影视艺术从“高原”走向“高峰”的新气象。

为历史画像是影视艺术的重大使命。“五个一工程”奖获奖作品中,一系列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进行精准选题,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荡气回肠的奋斗历程。电视剧《觉醒年代》回望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过程,凸显了革命先辈为民族救亡图存而上下求索、为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终生的强大信仰力量。该剧注重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合,在表达上符合新时代年轻人的审美需要,从而使片中的人物与今天正投身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青年奋斗者们产生精神共振,播出期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觉醒年代》的续集”等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广泛讨论,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和精神谱系的百年传承,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青春化表达做出了有益探索。电视剧《绝密使命》聚焦上世纪30年代我党为打破国民党军事封锁、支援中央苏区而建立的秘密交通线,全剧通过精巧的叙事结构和细腻的生活化情节,重点塑造了隐蔽战线上有着崇高理想信仰却始终默默无闻的英雄交通员群像,填补了“中央红色交通线”这段历史的荧屏空白。电视剧《大决战》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为主线,对战争背后的政治、历史、文化缘由进行了深入挖掘,为全党全国人民学习党史、国史、军史提供了形象生动的荧屏教材。

电视剧《外交风云》系统展现了新中国诞生后近30年的外交历史,该剧秉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以虚构人物配合历史人物讲述外交大事件,审美化、艺术化地反映了峥嵘岁月中无产阶级革命家、外交家们迎难而上的风采和智慧,也给今天处于“逆全球化”时代复杂国际环境中的我们提供了民族自信自强的力量。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以一系列重大历史节点的典型事例反映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国防、外交方方面面的伟大成就,全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复兴之路。电影《长津湖》《狙击手》、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纪录片《为了和平》都是抗美援朝题材。其中《长津湖》充分发挥了党领导下中国电影的制度优势与组织优势,将中国式战争大片的艺术价值和美学品位提升至新的境界,该片上映后刷新了中国影史的票房纪录,其中既有现实主义的生活化表达,又有理想主义的神圣光彩。《狙击手》以微观视角极细致地展现了抗美援朝“冷枪冷炮运动”背景下一场敌我悬殊的狙击战,影片通过小人物、小切口展现战争的残酷和军人不屈的斗争精神,塑造了鲜活又生动、平凡且伟大的志愿军战士形象。《跨过鸭绿江》以全景化的视野和史诗般的格局展现了中华民族于内外交困之际反对霸权、浴血奋战直至胜利的过程,不仅浓墨重彩地表现了战争的惨烈、意志的对决、志愿军的崇高和悲壮,也通过对“战争与文明”的反思呈现出由现实回望历史的深邃思考,提升了对抗美援朝精神的理解,可谓一部兼具历史高度、思想深度与人文温度的作品。

《为了和平》通过史论资料和典型故事相结合的方式,既真实再现了抗美援朝这段历史,又以历史为镜鉴,深刻体现了抗美援朝精神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上述作品均坚持唯物史观、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以人带事、以事述史、史中觅诗,使一个个鲜活的、立体的人物形象在与时代大势的互动中跃然荧屏之上,审美地再现了一幕幕动人魂魄的伟大历史场景,抒写了建党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为时代放歌、为人民立传是影视艺术的神圣天职。“五个一工程”奖获奖作品用心用情用功讲述新时期、新时代有关新的人物、新的世界的中国故事,展现出电影电视剧顺应时代发展进行创新创作的景象:

一是通过主题性创作抒发时代之声的影视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重点突出。电影《守岛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攀登者》《峰爆》《中国医生》分别为我国海防、边防、登山、基建、医疗领域的平凡英雄树碑立传,其中《守岛人》为在和平建设时期守岛32年、平凡而伟大的王继才传神写貌,影片在创作思维上注重托物言志、寓理于情,用精彩生动的电影语言、细致入微的人物关系展现了王继才从被动上岛到主动守岛的精神轨迹,在英雄形象的塑造上攀登了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的美学高峰。人物传记类电影《柳青》《我的父亲焦裕禄》注重表现文艺作品的价值引领、精神向导和审美启迪,其中《柳青》讲述作家柳青扎根皇甫村14年创作长篇小说《创业史》的故事,影片以扎根生活的方式走进柳青的精神世界,通过平实的镜头语言将知识分子的文人风骨和家国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彰显了电影艺术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宗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父辈》和电视剧《功勋》都采用了单元故事的结构方式,从而在同一主题下开辟出不同的视角、内容和表现形式,其中《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父辈》分别通过7个和4个发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单元故事构建起广阔的时空跨度,前者以小人物朴实的记忆映射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历史性变革,凸显了“我”与“祖国”命运与共的深情厚谊,后者通过父子关系这一纽带延伸出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两部作品均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功勋》用单元剧的形式讲述8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弘扬民族精神的爱国故事,通过紧凑的结构、典型的事迹、细节的魅力礼赞了英雄模范,彰显了言简意赅、凝练节制的中华美学精神,为我国中篇电视剧创作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在表现各行各业发展成就的主题性创作方面,电视剧《问天》为我国蓬勃发展的航天事业传神写照,在普及航天知识、拓展观众视野方面有着特殊意义。该剧围绕大国重器背后的故事展现中国航天人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艰苦跋涉的足迹,生动描绘了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过程,深刻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发展战略。电视剧《超越》作为致敬北京冬奥会的献礼剧,以我国短道速滑的发展史为切口,通过两代体育人的接续奋斗展现了中国冰上运动从“参与”到“获奖”再到“举办”的过程,彰显了不断超越自我的中华体育精神。纪录片、专题片《摆脱贫困》《零容忍》《我住江之头》《重返红旗渠》《金银潭实拍80天》以多样化的纪实形式记录我国脱贫攻坚、反腐倡廉、生态保护、伟大工程、抗击疫情中发生的真实故事,其中《重返红旗渠》融合电影和纪录片的表现形式,通过西方学者和中国留学生在旅途中的游历视角“回望”林县人民修建“人工天河”的峥嵘岁月,为中国故事、中国精神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经验。

二是以小人物的奋斗反映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影视作品兼具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电影《奇迹·笨小孩》和电视剧《爱拼会赢》均从改革开放引发的创业潮中萃取素材,其中《爱拼会赢》通过民营企业家在时代变革中跌宕起伏的创业故事,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地展现了“晋江经验”的创业史诗,剧中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折射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民族与世界的连通、博弈和融合,在时间、空间、人性的互文交织中深刻反映了闽南地区“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历久弥新的创业精神。电视剧《湾区儿女》讲述内地、香港、澳门三地青年20年来的奋斗故事,以小人物的精神轨迹和思想变化折射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对“一国两制”进行了艺术诠释。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采用直接电影的表现形式,通过扶贫干部、农民、女性卡车司机、杂技演员、民营企业家等平凡人物的自身讲述和生活纪实散点描绘出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通过自身奋斗奔向小康生活的时代画卷,从中可见乡土中国千万农民和村庄的缩影,每集末尾外籍导演的回顾阐述也延展了该片的人文思考。电影《秀美人生》和电视剧《山海情》生动描绘了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孕育的脱贫史诗,其中《秀美人生》讲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黄文秀毕业返乡后投身扶贫一线的感人事迹,谱写了新时代精准扶贫的青春壮歌。《山海情》聚焦我国东西协作的“闽宁模式”,该剧在剧情上突破“引路人”与“落后分子”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不将扶贫干部作为核心人物,而将镜头对准农民群像,用不加修饰的“泥土味”写农民、为农民、强调农民的主体性。全剧以严肃叙事将扶贫之困、脱贫之难写到细处实处,其热播引发社会各年龄层观众的强烈反响,对今后扶贫剧乃至农村题材剧的创作都具有标杆性的意义。

三是关注世情民情的影视作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以青春视角关注患癌群体的生活,将抗癌生活的苦难琐碎与少男少女的懵懂爱恋、人间诗意相结合,在世情悲欢中尽显平凡生活的温暖亮色。电视剧《装台》改编自陈彦的同名小说,围绕古城西安“装台人”这一特殊群体和“城中村”这一特殊空间,讲述了普通民众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生活故事。“装台”作为一种象征,寓意着大家来装台,社会就发展,如果互相拆台,则无希望。该剧实现了从小说的语言审美思维到电视剧的视听审美思维的成功转化,剧中既有热闹的生活情节,又有深层的思想意蕴;既有辛辣的社会讽刺,又有温暖的人性关怀。在人物塑造上更是将五行八作、各色人等刻画得入木三分,在世态万象、世情冷暖中尽显“小人物”们的良知和希望,在苦难与奋进中彰显人物喷薄而出的强劲生命力,是一部扎根现实、书写人民、以小见大、不落俗套的佳作。电视剧《人世间》改编自梁晓声的同名小说,剧情从东北吉春市光字片棚户区的家庭故事延展开来,真实而生动地塑造了从普通百姓到省、市、区各级干部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刻体现了“莎士比亚化”所达到的美学高度。该剧既忠实地坚持了原著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通过还原历史的真实情景,形象地展示了光字片棚户区人民在“文革”中遭受的苦难,精准适度地再现了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和国企“关、停、并、转”过程中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阵痛;又蕴含浪漫主义情怀,通过一个个令人过目难忘的生动细节,浓墨重彩地刻画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开拓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复兴之路,是一部为新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历史画像、立传、明德,既直面问题、揭示矛盾,又开辟未来、照见光明的优秀作品。

“五个一工程”奖获奖作品回望历史、关注当下、贴近人民,深刻体现了当代中国的审美旨趣和价值观念。期待中国影视艺术继续旗帜鲜明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守正创新、锐意进取、勇攀高峰,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作者:仲呈祥,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作者:林玉箫,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讲师)

《中国艺术报》(2023年1月13日 第3版)

上一篇: 党领导的中国少年儿童运动历史资料线索征集活动
下一篇: 关于征集党领导的中国少年儿童运动历史资料的通告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