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多角度把握历史.pdf

多角度把握历史.pdf

多角度把握历史.pdf278一、多角度把握历史事件的方法 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它受到来自各 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各种社会因素、自然因素等等。因此

278一、多角度把握历史事件的方法 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它受到来自各 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各种社会因素、自然因素等等。因此,各 种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会受到当时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 当时自然环境的影响。教师在历史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一定要善于 从多个角度去挖掘各个历史事实发生的背景原因、过程、影响等 方面的问题,便于指导实践。 二、多个角度把握历史的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初中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初级阶段,对历史知识的认识较少。 从初中阶段开始培养学生多个视角把握历史的能力,对于今后的 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将从多个角度把握历史的方法运用到初中历 史教学中,对于提高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 1、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从多个角度把握历史的方法运用 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利于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教师不再将历 史教学局限在某一具体课本知识,而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多个 角度出发,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当时 的自然条件等多个角度教授历史知识。这样,有利于教师更加 生动、形象、高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力求让学生在较为真实的 历史情境下学习历史课程,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 学习的效率。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对于历史 知识还是相对陌生的。如果仅仅将讲授课本知识,而不注意对每 个具体历史事实产生的原因、背景以及他们之间的前后联系的梳 理,学生很不容易理解。那么,长此以往,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不利于他们的进一步学习。从多角度把握历史有利于学生更好地 理解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3、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历史意识就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 中产生出来的对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总结 经验、吸取教训,进而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将多角 度把握历史的方法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多方 面考察和联系历史的能力,从而达到通过学习历史知识、经验、 教训指导现实生活的目的。 4、符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学 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 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从多角度把握历史有利于学生更加理性、准确地看待 历史问题,而不是仅仅从某一方面研究历史。这样,对于培养学 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三、从多角度学习历史——以分析“西晋的兴衰的历史原因” 我们学习历史知识时,要从多角度考虑到当时具体历史的发生的各种原因和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的内容,这样我们才能 更好地理解历史。

从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 年)的董卓之乱出现割据,直 到公元280 年,司马炎灭吴,整整九十年,中原再度完成短暂的 统一。但是从社会发展的趋势上来说,当时分裂的危机并没有消除, 统一的社会基础还不成熟。关于社会基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要有联想到当时具体的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文化传统的思维。 1、经济原因:经济因素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公元263 年,平定蜀国后,当时魏蜀合计户数为90 万户,除去 特权阶级,当时政府所能控制的户数不足50 万户,连汉朝时的 一个大郡都不到。280 年,灭吴后,西晋全国编户不到250 静(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摘要】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不可谓不源远流长,历史保留或铭记着各种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社会生活的变迁等。 不同的历史时代都会具有相应反应出特殊历史特征的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文化传统等,值得我们不断研究学习。在具体的历史学习中, 教师要善于发掘多种史料,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寻求解决相关历史问题的方法,并且通过多种视角较全面、准确 地把握了各种历史事实。 【关键词】多角度;初中历史教学;西晋的兴衰 比起三国时的户数要多,但是比汉朝时要少上许多。

为了使国家 控制户数、增加耕地,西实行了占田制、课田制。西晋占田制的 本意是:一方面限制士族过度占田,另一方面使农民占有一定的 耕地,保证国家的收入,但是它的效果是有限的。但是在世家大 族普便占田逾制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实现。同时,对于普通农民占 田是否占足,政府并不负者,但是必须按定额征税。占田制并没 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农民剥削、保 障政府收入。西晋的土地问题较之王莽时代、东汉时期更为严重, 西晋田租较曹魏时期重了一倍。严峻的土地问题、社会经济状况 在客观上加速了西晋的灭亡。 2、政治原因 :政治形态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于具体历史时代的政治形态的研究和分析对于我们更加全面而 准确地把握历史是十分有必要的。 魏晋时期,地主阶级中有出现了一个特权阶级即士族地主, 它起源于东汉豪强,成长于魏,至晋时迅速发展。门阀政治是西 晋政治的重要特点。司马氏出生士族,必然要维护士族的特权和 利益。司马炎在建立西晋后为了维护其统治,采取功臣及其后代 的政策。士族地位由门第和家世渊源决定。职权相袭,等级森严 是门阀政治的特点。从而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公 有公门,卿门有卿”的政治现象。

在士族制度下,门第高者,即 使无才也可居高位。而寒门子弟即使有才也不能或者也只能出任 较低官职,若要升迁,就必须需要攀附士族。这样的政治制度不 利于当时社会的发展。当时社会的政治及其黑暗,统治及其腐朽。 而统治的腐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西晋的灭亡。 西晋建立之初,晋武帝司马炎认为曹魏灭亡,是宗室权利消 弱的结果。为了防止丞相擅权,一方面架空丞相权利,在中央设 立尚书台总揽全国军政,又设中书、门下两省参与政要,使三省 相互牵制。同时分封宗室27 人为王,诸王在封国内拥有军队、封 国官吏的任免权,并且一些同姓王还担任一些军事重镇的军政长 官或统帅中央军队。最终,郡国势力膨胀,成为凌驾于州府之上 的地方长官,朝廷对州郡和郡国失去了约束力,中央集权被大大 消弱,王公贵族为了小集团的利益,置国家社会利益于不顾,大 肆扩充军队,终于爆发了司马家族内部的大内讧:八王之乱。长 达16 年的八王之乱,最终消耗了西晋的国力。 3、民族因素:东汉末年以来,西北各族(匈奴、鲜卑、羯、 氐、羌,旧称“五胡”)受中原文化的吸引,不断向黄河流域迁居, 魏晋统治者出于病源和劳力需要,也招徕他们与汉人杂居。至晋 时,五胡在黄河以北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人口达 几百万。

西晋的官僚地主残酷地压迫内迁的少数民族,不少少数 民族被贩卖成为奴隶,在一定程度上也激起了少数民族人民的反 抗情绪。在公元316 年,内迁的匈奴人的一支灭掉西晋,建立后 赵政权。具体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对于历史事件的发生起到一定 的作用。 【参考文献】 简明中国古代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中国古代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国史概要[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作者简介】 毛静(1987—),女,江苏淮安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学 位,主要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历史)。 多角度把握历史 作者: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321004 刊名: 青春岁月 英文刊名: BLOOMING SEASON 2015(15)引用本文格式:毛静 多角度把握历史[期刊论文]-青春岁月 2015(15)

上一篇: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下一篇: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