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全新开放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选址在南京西路的旧上海跑马总会建筑,基本陈列由《古代上海》和《近代上海》组成,遵循“以城市史为脉络,以革命史为重点”的原则,全面梳理了上海从远古到1949年解放6000年的历史脉络,展现城市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节点和重大事件。陈列展示文物约1100余件/套,较全面地反映了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变迁。其中,近代上海无疑是最重要的亮点,包括“上海开埠,国中之国”、“中西交汇,城市转型”、“辛亥革命,上海光复”、“中共创建,开天辟地”、“经济中心,远东都会”、“同心戮力,抗战风云”和“争取民主,都市新生”等专题。
金融中心之留痕
进口处“序厅”,一对大型青铜狮子格外引人注目。1923年6月,外滩上海汇丰银行大楼(今浦发银行总部)建成时,被誉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华贵的建筑”,该行向英国订购了两尊青铜狮子雕塑。它们以非洲雄狮为原型,尺寸与原物相仿,一只张嘴吼叫身体侧卧的叫斯蒂芬(Stephen),另一只闭着嘴巴身体端正的叫施迪(stitt),名字取自当时汇丰银行香港总经理和上海分行经理。两狮面对大门相向而卧,与旧时中国建筑物前的石狮子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其形象更为逼真。香港汇丰银行门口的那对铜狮,也是以此作为原版翻模所制。直到1966年,这对珍贵文物避开一劫,被请进了博物馆仓库,半个世纪后重见天日,风采依旧。它们见证了近代上海远东金融中心的繁荣,也见证了上海现代历史发展的沧桑。
外滩汇丰银行大厦解放后曾经成为上海市政府所在地,展览还展出了原汇丰银行的写字台、转椅、壁炉和炉具,保存完好,系由原来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捐赠。有一处旧时银行保险箱的再现场景颇有创意,一组几十只保险箱排列有序,其中有一些保险箱门还配有钥匙,打开以后里面有各种珍贵钱钞展示。如“咸丰上海银饼”,正面刻有“咸丰六年上海县号商王永盛足纹银饼”,字迹清晰,边齿规范。1856年,上海道台为抵制西班牙银元,委托商号王永盛(另有经正记、郁森盛等)铸造银饼,因故只铸造三千枚便停铸,故存世少见。
比起流通量很少的“咸丰上海银饼”,晚十一年后创制的“工部局银元”“上海壹两”其实没有流通过,弥足珍贵。当时,为取代中国内地流通的各式货币,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委托香港造币厂刻模试制了一套样币,正面采用盘龙图案(有的四周带放射线),刻有“上海壹两”字样,重37克,铸工精美,背面有英文“One Tael Shanghai”、“Hong Kong”字样,另有“1867”纪年文字、代表成色的“982”和英国衡制格令数“G566”,配以英国国徽及皇冠图案。由于该币图案设计甚为洋气,时人称之为“番鬼龙洋”,最后遭到清政府反对而未被采用,存世仅为试铸样币,极为罕见。关于“上海壹两”银币,有外国研究者认为,“上海壹两”应该解读为“壹上海两”,“上海”一词是指秤量单位,不是地名,本意是“漕平壹两”(不同于库平银),并非只是在上海流通。
近代以来,上海的保险业几乎全由外商企业所控制,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才有所改观。展览展出的英商永年人寿公司、扬子保险公司、太古洋行、礼和洋行等的保单,均为清一色的英文保单,充分显示了当时保险市场全由外商所控制的状态。或许当时投保者主要为在沪外商,国人的投保意识还不够。
现代文明之印记
上海之所以成为近现代多功能经济中心,除了天时地利之外,固然与当时发达的金融业支撑不无关系,此外,似乎还与先进的教育文化体系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关,也就是重教育、讲规矩、守诚信。
比如,展览展示了两份杂志的创刊号——《青年杂志》与《科学》。1915年9月上海群益书社印行、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移址北京),是新文化运动中首倡民主与科学,向民众进行思想启蒙的重要出版物;1915年1月由(中国)科学社在沪创刊的《科学》杂志,以传播世界最先进科学知识为宗旨。这两份均创办于上海的杂志,是当时国内宣传先进的人文和自然科学最重要的刊物,领风气之先。徐汇公学作为天主教在上海开办的最早的教会学校,它的教育体制、学科设置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展览的一套教育仪器如蒸汽机模型、三球仪、光学透镜仪、棱镜等,显示了当时其科学教育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记者还注意到,展品中有一份1935年12月订立的申新五厂服务约则-厂间普通罚则,它隶属的申新纺织公司是近代棉纺织工业中规模最大的民族资本企业,由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办。罚则非常具体,最重的是开除,违规的原由是“辱骂司事”;其次是“不听指挥”,重则开除,轻则酌罚;“相骂”居然也要各罚一天工钱。可见,该厂规矩之事无巨细,讲究文明。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创建于1983年,原名上海历史文物陈列馆。1991年改为现馆名。其中,很多展品都是社会各界人士和组织机构捐赠的,包括一些金融机构。如有一幅大型油画《上海市民欢庆解放》,系画家徐步成于1998年创作,由上海城市合作银行(上海银行前身)捐赠。在“尾厅”有一处大荧屏,显示出文物捐赠者名录,名单很长一大串。
记者注意到一位好友的名字也赫然在列。记得大概是1994年,这位台商偶然在上海的一家拍卖行拍得一副对联:“谁知大隐者,乃是不羁人”,作者为国民党抗日将领、淞沪警备司令戴戟,十分少见,虽然艺术价值不是很高,但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当时,为慎重起见,记者还找到了戴戟的后人证实无疑。后来,记者动员他将此对联捐赠给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记得当时馆方负责人还颁发了捐赠证书。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位老兄早已淡焉若忘了,没想到馆方还是念念不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