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习论试图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社会学习论吸收了行为主义的主要理论假设,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一)简史
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俄国的巴甫洛夫和美国的华生(J.Watson)是行为主义早期的代表,后来霍尔(C.Hull),特别是斯金纳(B.Skinner)发展了行为主义。20世纪五六十年代,米勒(N.Miller)、多拉德(J.Dollard)等学者用学习的原则研究人的社会行为,后来班杜拉(A.Bandura)和沃尔特斯(R.Walters)提出了社会学习论(1963)。
(二)学习的机制
在社会学习论看来,学习过程大致有三种机制,即联想、强化与模仿。
1.联想
联想是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在狗的铃声一唾液分泌实验中,提出了联想的概念。每次铃声一响,狗就能得到食物。反复多次后,即使没有食物,狗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样狗形成了铃声-食物的联想。人类也可以通过联想学习态度和行为方式,如“纳粹”一词常与可怕的罪行联系在一起,因此“纳粹”就成了一个“坏”的代名词,我们将它和恐怖事件建立了联想。
2.强化
个体为什么能学会某种行为,或者避免另一种行为?究其原因是行为后的奖赏与惩罚作为强化物,使某种行为固定下来并反复出现。奖赏是给予喜欢的刺激,属于正强化;取消惩罚,以引发所希望的行为属于负强化。
3.模仿
人语言的习得过程是通过模仿进行社会学习的典型例子。个体之所以学会某种态度和行为、经常是对榜样模仿的结果。儿童的很多态度的获得,往往是模仿父母或!他关系密切的人的结果。
(三)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与结果的观察,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模式,或对已有的行为模式加以修正。观察学习包括如下四个过程:
1.注意过程
注意过程决定了一个人在其所接触的大量的示范性因素中选择什么进行观察,以及在与榜样的接触中吸取些什么。
2.保持过程
保持过程是模仿发生的前提,主要依赖表象(童年早期形成)和言语编码(童年后期发展出来的)两种表征系统。
3.动作再现过程
动作再现过程是指将已经编码的符号表象转译为相应的行为,这是模仿学习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4.动机过程
动机过程涉及观察向行为的转变动因。动机过程包括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与自我强化等几种形式。社会学习论特别强调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的作用,并用它们来解释许多社会行为的习得过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