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郭华东,男,山东郓城人,世界史专业(美国史方向),2004-2006、2012-2016年就读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2016年获得博士学位,现任职于菏泽学院,兼任菏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鲁西南生态城镇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2012-2016年我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专业为世界史,研究方向为美国史。在求学南开的这几年,我虽发表了一些论文和顺利完成了博士论文的写作,但回顾读博之路,亦存有很多今后需要改进的不足和囿于一些因素而成的遗憾,这其中就包括在选题与写作上的经验教训。
我深信在很多时候经验教训比成功的经验更具价值。撰此小文,想以过来人的身份现身说法,谈一谈论文选题与写作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读博要完成的核心任务是用几年的时间写出一篇合格的博士论文来。完成博士论文的过程总结起来有两个核心环节,其一是论文选题,其二是论文书写。
(一)选题原则及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广览史料与著述以确定选题是博士论文成形中最初的一步,亦是极其关键的一步。读博的这几年,我深刻感受到选题的重要性。对待这一步,我们需“慎思之”,因为选题在“近”与“远”两个层面上都会对我们的治学产生重要的深刻影响。
“近”指的是读博士论文写作。从近的方面看,博士论文写作是为了获得博士学位,这是读博最为现实和迫切的任务。要获得博士论文,我们必须拿出合格的博士论文来。为此,我们需要选择一个难度适中的题目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并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如果选择的题目创新性不够或难度过大,则不利于我们顺利拿到学位。
“远”指的是毕业后的学术进展。博士论文选题之优劣会深刻影响到我们未来的学术进展,这其中就包括未来的学术成就、学术地位,而这些又直接影响到我们未来的待遇问题。选择一个有学术价值和学术前景的话题加以研究,无疑意味着为学术之路配备了一个优良的导航系统,会从中受益良久,使学术之路较为平顺。
概而言之,于“近”、于“远”,博士论文的选题都极为重要。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
上面所谈的论文选题更多是在“形而上学”层面上的,接下来我想在“形而下学”的层面上谈谈选题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有关这个问题,史学界不乏学者给予了精彩论述。在这里我只能根据个人写博士论文的一点体会,浅谈其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其一:选题应具可延展性
这里所言的“可延展性”至少包括两个层面上的内涵。一是在横向度上具有可延展性,二是在丛深度上具有可延展性。横向度上的延展主要指的是时间段上的扩展;丛深度上的延展则指的是论文选定的问题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其问题与其他重要问题环环相扣,该问题解决了,与它相关的富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又出现了。
读博期间在一次国际关系史会议上与一位世界史博士毕业生交流,谈及论文选题的重要性。他颇有感慨地说,他当时的博士题目“美国对老挝政策研究(1955-1963)”虽顺利完成,但后来发现话题缺乏“延展性”,他说其研究的“老挝问题”到了1963年就结束了,在时间上没有延展性,话题可进一步挖掘的空间较小。很显然该话题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二:选题不宜太偏
目前史学论文选题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史学研究者各显其能,不断挖掘和探研之前并不为人所周知的话题。这是史学进步的一大表征。
选择一个偏的题目并进行深入挖掘并非不能保证我们顺利毕业。偏的题通常属于该领域的冷门话题而非大众化的热点话题。挖掘这样的题目对于学界增进知识广度多有裨益,其价值不容忽视。
但从长远看,选择过偏的题目会出现难以突破的瓶颈。选择太偏的与众人有隔阂感的题目一方面不利于与学术界进行足够多的学术交流;另一方面则不利于未来在学界形成较大的影响力。直观的经验告诉我们,国内中国史和世界史研究领域有学术影响力的学者的治学选题多是我们较为知晓的话题而非陌生的有隔阂感的话题(当然他们在角度选取和认知问题的深度上胜人一筹),这或许会给我们一定的启发:大众化的题目比偏题目更能产生广泛的学术影响力。
其三:所研究的具体话题应与一个宏大的富有抽象意义的有价值的命题紧密相关,能有“具体”升华到“抽象”的效果
我们选择的论文话题要具有“以小见大”的功效。现在博士生选择题目很重视具有个案意义的话题,这是一个很好的治学取向,但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具体的个案话题能与一个宏大的富有意义的命题紧密相关。我们研究一个小的题目要在一个大的富有价值的具有抽象意义的问题下加以“观照”。
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体现话题本身的学术价值,二是可“顺藤摸瓜”,将话题进一步延伸,便于今后进一步推进治学。选择孤立的未能与有意义的宏大命题相联的个案话题,其学术的价值则会打折扣。
举个例子,有学者正在研究台湾时代蒋介石与胡适的关系这一课题,该作者的立意是计划将蒋介石与胡适的关系置于“近代权威统治者与知识分子关系”中加以考察与定位。这种构想可凸显出其研究课题所具有更高的价值与更大的意义,能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升华。
其四:看资料中不忘探索其他有价值的研究话题以备毕业后的学术发展之需
在阅读与博士论文有关资料时,我们会无意间发现其他富有学术价值的话题。对这些话题,我们要第一时间记录下来,并在写作之余多加思考以备未来学术研究之需。
我们未来的学术发展仅靠一篇博士论文大约已难以为继了,为此需要我们平时多注意开拓学术上的“新边疆”,多储备有待开垦的学术话题,这有助于促进我们学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其五、注重跨学科的素养积累,从其他学科中获得选题的灵感
史学研究的推进离不开新方法、新理论的指导与使用,而这些新方法、新理论多需取法于史学之外的学科,如社会科学、人类学等。以往的传统史学研究重视考据,对所谓的新方法、新理论似乎并不热情,但现在的史学研究从其他学科中寻求概念和方法的现象非常普遍,似成为一种常态。
恰当借用其他学科的概念和方法无疑可推进史学研究的发展。在一定阶段一些研究话题无法出现新资料出现的情况下,合理借用其他学科的概念与方法无疑会出现别开生面的效果。以学科方向而言,世界史研究者较之中国史研究者更要注重跨学科的素养。
在借用其他科学的概念与方法上,美国史学家的做法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发。美国史学家安德鲁·罗特(Andrew J. Rotter)在 Gender Relation, Foreign Relations The United States and South Asia 1947-1964,(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Vol. 81, No. 2,(Sept 1994) ,pp.518-542)一文中,取法于社会性别学的概念与方法来研究美国与印度关系,得出了不同以往的富有新意的结论。他认为印度在当时的西方话语体系中常被描述为“雌性动物”—柔弱,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易于被外界蛊惑(罗特在文章所提到的“外界”主要是苏联)。按此理论,美国政府认为印度唯有在美国的帮助下,才能抵制美国政府所认为的来自苏联的共产主义威胁。
要积累跨学科的素养,一方面需要有意识地精读其他学科的经典书籍,另外一方面需要重视研读国外史学家的优秀研究成果。外国学者在使用其他学科概念与方法方面富有热情,出版了读来让人有新鲜之感的著作,值得深入细读。
(二)论文书写基本功的训练及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选好题目后,接下的工作便是论文书写。论文书写是个很费心力同时也很考验心力的过程。在写作中,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不断锤炼写作基本功
现代史学重视对问题的诠释、解读,但史学研究最根本的还是门“讲故事”的学问,能把一个一个故事讲明白、讲透彻是史学研究中的一项基本功,而讲故事则要讲究文字畅达可读。
文字畅达可读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著述之所以优秀的重要标准和特征。《史记》可流传百世,这与其文笔畅达可诵有莫大的关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引起学界关注,除视角独特、分析鞭辟入里外,文字优美畅达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出众的写作能力离不开平时持续而系统的训练及积累。平时我们应在词语积累、句式安排、章节布局等方面有意识地下功夫,可通过写日志、札记等形式多加练笔。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赵伯雄曾谈到,平时多写写小文章,札记性质的东西就很好,读书有想法,随时就记下来,不拘形式,不拘字数,也不求完整,天长日久,必然大有好处。他曾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说,学写文章就如同习字,习字要先从临帖入手,写文章也从模仿开始。找一些好文章,拿来反复阅读、揣摩,看别人是如何提出问题、怎样论证,怎样安排文章,然后依葫芦画瓢,完成自己的文章,甚至在用词、句法上也可以模仿。有这样几次下来,作文的信心就大增。(见历史学院院刊《春秋》杂志,2013年第7期,第9页)
其二: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习惯
写作习惯没有严格的统一标准,往往因人而异。有人习惯看了很多资料后,再集中书写;有人喜欢每天看一点资料后,就第一时间写下来。这两种风格无优劣之分,全然看个人习惯。不过,根据个人的体验,我认为第二种方式更适合世界史专业的博士生。世界史专业的博士需要看大量的外文资料,由于文字表达差异,我们在阅读外文时不仅有语言上的难度还有文化隔膜上的难度。在梳理和解读外文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出现顾后而忘前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每完成一部分外文资料解读后,就第一时间将有用的观点与论据记录下来则显得很有必要。
其三:细水长流,每天坚持写
其四:重视研读、模仿与论文话题相关的优秀作品
论文写作是“持久战”。一篇有厚度的博士论文正文写作会持续长达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个人喜欢每天都坚持写一些,数量在500-2000字不等(有时候思路畅通时,一天甚至可有5000字之多)。我们每天看资料时,都或多或少有些体会。无论多少,我们都要坚持在当天把它们记录在论文中(虽然一些部分体会可能最终不会出现在正文中),尤其是那些与论文有关的稍纵即逝的想法。这样做既可保持思路连贯,亦可使每天都有一定的成就感。如此下来,日就月将,我们定有可喜的收获。
其四:重视研读、模仿与论文话题相关的优秀作品
在论文写作中的一些阶段,我们会遇到写不下去的情况,比如不知道如何开展论文某些章节的论述,似乎“才思枯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暂时停下论文写作,找些与论文话题关联度比较高的优秀作品加以研读,看看这些作者是如何推进对相关问题的分析与书写的,深入揣摩其如何进行结构布局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在词语表达、句子安排等方面加以模仿。
郭华东
2016年11月22日
于山东菏泽学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