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脉络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脉络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脉络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国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出了新时代的最强号角。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国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出了新时代的最强号角。

一、从实现工业化到实现四个现代化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提出的中国发展战略目标就是实现工业化,即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富强的工业国。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恢复任务胜利完成,中国经济战略发展目标开始逐步由单一的工业化向四个现代化转变。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第一次明确的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1956年中国共产党将这一任务列入党的八大所通过的党章中。

1963年1月29日,周恩来总理在上海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亦即“四个现代化”。紧接着,在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建议,在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设想。当时的设想是第一步,用15年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力争在二十世纪末,使中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可惜十年文革影响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常进程。

直到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党中央在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决议》为根据,对四个现代化和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进行了更为全面而科学的概括。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在四个现代化的顺序上,恢复了党最初关于四个现代化提法的顺序,把“工业”放在“农业”的前头。这种变动是符合四个现代化客观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因为工业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农业现代化要依赖于工业现代化去装备和改造,先有工业现代化,才有农业现代化。

到1987年9月党的“十三大”,提出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立论,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并认为到第三步基本实现的时候,就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二、从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现代化奋斗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分解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的目标。

其实早在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继续强调四化建设乃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的同时,提出“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之一”,“社会主义必须具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从而首次把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纳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体系之中。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提出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里,开始把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看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和特征。

党的十三大正是在此基础上使用了“富强、民主、文明”这样的概念,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宏伟目标,从而正式取代了过去一直使用过的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的提法。

从单一的工业化,到多方面的四个现代化,再到全方位的富强、民主、文明,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宏伟目标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深刻。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开始实施十三大拟定的第三步发展战略,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把“社会更加和谐”纳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提出二十一世纪的前20年建设更加全面的小康社会,其目标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此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和谐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抓住历史机遇,及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时代要求和当代国情,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不仅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而且把它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并列提出来,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新思考。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明确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抓好的一项重要任务,并提出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工作要求和重大措施。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深刻阐明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表明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

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强调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即“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据这一新的奋斗目标,党中央对十五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作出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党在十五大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文化,并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这三个方面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构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这个基本纲领按照“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内容作了全面部署,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出了具体的阐释。把社会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并列,强调“四位一体”,共同服务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奋斗目标,这不仅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补充和完善,而且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新拓展。

2012年,党在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由此拓展为“五位一体”。十八大报告中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进一步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增加了“美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现代化建设目标有了更好的对接,中国人民追求的美好生活也更趋完美。

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描绘了令人憧憬的奋斗目标,也拟定了切实可行的战略安排。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840年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已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字之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信心和决心。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将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作者单位:中共青岛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上一篇: 江苏省2024年省属事业单位
下一篇: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超强台风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