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青果巷的历史痕迹可以追溯到宋朝。
青果巷石碑
1581年(明万历),有明确史料记载,青果巷在当时已形成。
1928年(民国17年),青果巷人伍琢初,不忍两岸百姓来往不便,即动员家族各房捐银修建桥梁。伍琢初老先生去世后,两岸百姓感念其善心,将桥命名为琢初桥。
2008年,常州市规划局是从2008年开始启动《常州市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并在2009年8月,把《常州市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草案》公示。
2010 年4月,《青果巷历史文化区保护规划》得到常州市政府批复。
2019年4月29日,历经7年修缮,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一期重新开放。[5]
建筑布局
青果巷街区内以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为主,分布有名宅故居、祠庙殿宇、桥坊碑石、林泉轩榭、古井码头、戏楼剧场、学堂校舍,是常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活化石”,呈现“河襟南北,街贯西东”的街巷形制和“古巷通幽,人家枕河”的江南神韵。
青果巷是常州文脉之地,文风兴起唐代,簪缨世家聚居,书香盈巷,墨迹飘河,先后走出了近百名科举才俊和一大批近现代名人,遍及政治、文学、艺术、教育、实业、科学等众多领域,被赞誉为“江南名士第一巷”。[3]
主要建筑
名称
简介
建筑图片
史良故居
史良故居,坐落于常州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东侧,坐西朝东,硬山造平房三进,常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设有史良生平展、常州法学名家堂和法治文化廊。
青果巷文化记忆馆
青果巷文化记忆馆是青果巷展馆群落的中心馆,座落于正素巷吕宅,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以“文脉·匠心”为灵魂主旨,以“贯古今、重文化、存记忆、展匠心”为展陈思路,通过梳理运河之悠长水脉、历史之深厚文脉、常州之城市气脉,提炼文化特质、展示匠心历程、彰显常州精神,打造集展(展示)、传(传播)、育(教育)、创(创意)、研(研习)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空间。
赵元任艺术中心
赵元任艺术中心坐落于青果巷吕宅,是赵元任先生小时候回常州的居所。整个展陈以“教我如何不想他”为主题,缅怀20世纪伟大的人文学者,是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赵元任先生。他曾是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国语运动元勋,中央研究院院士;是中国现代音乐学先驱,开创了中国音乐界的新纪元。
唐荆川纪念馆
荆川先生唐顺之,明代杰出的文学家、心学学者、抗倭英雄,吾邑常州文脉的杰出继承和发扬者。唐荆川纪念馆坐落于青果巷贞和堂,纵观荆川先生一生,身处嘉靖乱象,却刚正不阿、品行端方,虽然仕途曲折,屡遭贬黜,但无论居家入仕,皆以济世为念。平生博闻广识、学贯经籍,晚年更宁损清誉,终以一身所学殉世成仁,用一生的文治武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常州印记。
常州盟史馆
中国民主同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已有66年。常州盟史馆坐落于青果巷里和堂一进,以“立誓为公、薪火传承;参政为民、凝心聚力;社会服务、创新奉献”三大篇章为展成内容,充分展示民誓成立和发展的奋斗历程,弘扬和传承历史文化,进一步推动常州多党合作事业的蓬勃发展。
会元坊遗迹
位于贞和堂南侧,系嘉奖明代嘉靖八年(1529)唐荆川赴京会试中会元、殿试得传胪所立。现存南石柱1根,为黄色麻石质。
进士坊遗迹
原名父子进士坊,明嘉靖二十年(1541)为表彰董绍、董士弘父子两代进士而建,后改名进士坊。现仅存南石柱1根。
筠星堂
筠星堂,唐氏八宅之一,内有转盘楼。唐荆川玄孙、明崇祯举人唐宇量宅第。教育家、民国辅华中学(常州第三中学)创办人之一汪绍先曾在此居住。
贞和堂\唐荆川纪念馆
贞和堂,唐氏八宅之一,原名保合堂。内有常州目前最大的明代“纱帽厅”楠木厅,抬梁式构架,柱梁为大型月梁,木构部分全用楠木、紫檩精作。东廊墙嵌明代礼部尚书孙慎行所撰《保和堂记》石刻。唐荆川、唐鹤徵、唐宇昭宅第,康熙年间进士庄楷、状元钱维城之弟钱维乔、晚清实业家张赞宸、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张太雷等曾在此生活。
周有光图书馆
周有光宅位于青果巷老礼和堂。原为唐氏八宅之一,由唐荆川曾叔祖、画家唐世宁居住。故居坐南朝北,为硬山式砖木结构,沿南市河而建,是典型的清式江南枕河民居。现存清改建木结构房屋三进,厅屋面阔四间,宽16.3米,进深8.8米,第一进和第二进为单层五开间,第三进临河二层五开间。
故居庭院里有一座由《中国剪报》社捐建的周有光夫妇铜像,无声诉述着周有光与民国名媛、“合肥四姐妹”之一的张允和几十年相濡以沫、“举杯齐眉”的爱情故事。
赵元任故居
赵元任故居位于青果巷16弄内,现存平房二进,二层回字楼二进,为清式硬山墙专木结构。赵宅占地4.43亩,坐北朝南,有平房与回字楼房数进,后有花园,由赵翼曾孙赵曾向建于清咸丰年间。赵曾向为翰林院编修,又任金华知府。
赵元任为赵曾向曾孙,其祖父赵执诒知直隶冀州,赵元任出生于天津。9岁时,赵元任随父回到常州青果巷老家,在此度过了10年。
松健堂
唐氏八宅之一,厅堂为明代建筑,其余为清代改建。明代书法家唐世英宅第,清代江苏江防统领恽祖祁及其子恽毓昌居此。
阳湖县城隍庙戏楼
阳湖县城隍庙戏楼位于青果巷东段,建于清乾隆24年(1759年)。当年全国有名的戏班常在此演出。戏楼为歇山顶,二层木结构,下层由石柱支撑,内外三面都有木雕,台口呈“凸”字形,柱头梁架有斗拱承托,布置华丽。修复后的古戏楼屋脊重现一对鱼龙和一对青龙,栩栩如生。2006年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6]
文化特色名称由来
青果巷是常州古老街巷之一。始建于明万历年(1581年)前,当时运河由文亨桥入西水关,经东西下塘,穿城后出东水关蜿蜒向东。青果巷面临城区运河段,当时船舶云集,是南北果品集散地,沿岸开设备类果品店铺,旧有“千果巷”之称。《常州赋》云:“入千果之巷,桃梅杏李色色俱陈。”后运河改道,巷名仍保留。常州方言“千”、“青”难辨,才有了“青果巷”。
logo寓意
黑体字,整齐划一,简洁利落,是现代汉字体系中最重要的字体之一;宋体字,横细竖粗,遒劲平直,传承古代辉煌的雕版印刷文化。象征现代文明的黑体字,与源自宋代的宋体字神形结合,一如五百年青果巷,历史在此积淀、交融、变迁。
形似水陆双行:黑体字部分变形为江南特色的屋檐形态;宋体字部分简略横划,神似巷陌,影影绰绰;下方波点,笔断意连,宛如建筑临水的倒影,把江南特色的水岸建筑融入笔划之中。
暗涵九巷八宅: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阡陌纵横,素有“九巷八宅”之称。
九巷:自东向西有观子巷、正素巷(司徒庙巷)、天井巷、茭蒲巷、西庙沟、雪洞巷、马元巷、正阳里、蛤蜊滩等。
八宅:即唐氏八宅,筠星堂、贞和堂、易书堂、四并堂、八桂堂、复始堂、松健堂、礼和堂。
传承古意今心:青果巷,因川流不息的古运河而生,因璨若星河的名仕大家而兴。
三条象征着古、今、未来的轴线,隐与汉字笔画之中,暗喻悠扬古韵邂逅现代文明,龙城文脉方能传承发扬。
参考资料:[7]
饮食文化
常州大麻糕
常州萝卜干
蟹壳黄
虾饼
团子
常州银丝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