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高才做客电视台
导读:10月10日,是海峡两岸隆重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10周年之日,长江日报记者田巧萍、武汉电视台编导高颉不约而同地问我:今年是否有新作献礼辛亥110周年华诞。我回答道,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近期即将推出拙作《中华大学校长陈时》,也是华师献礼辛亥革命与中华大学110周年华诞,以及120周年校庆的系列图书之一。
南陈北张(南陈北张指的是哪两位教育学家)
左起裴高才、彭南生华中师大拜谒陈时塑像
陈时(1891-1953年),字叔澄,1907年留学日本,取“映寰”之名明志,经黄兴介绍、孙中山主盟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学成归国后,敢为人先,投身震惊中外的武昌首义,见证了十八星旗在武昌城头冉冉升起;军政府成立后,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财政秘书。民国肇始,为践行教育兴国的思想,他功成身退,说服父亲陈宣恺(1847-1917年)昆仲倾家办学,成为中国私立大学开山。
裴高才迄今独家收藏之陈时肖像
1923年,陈时代表中国大学在旧金山出席世界教育联合会(又称“万国会议”),并当选第一届世界教育联合会委员,又任湖北教育会理事长(任职23年)、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连任四届)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土改委员会委员等职。1950年8月,他将自己呕心沥血四十年的中华大学完整交给政府,学校改公立,现由华中师范大学衣钵相传。
陈时当选湖北省人民政府委员,《湖北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专刊》1950.12。
在庚子战疫期间,笔者撰述的陈时首部长篇非虚构文学作品《中国私立大学开山陈时》,在台北《传记文学》杂志进行跨年度长篇连载,分管华中师大新闻出版业的副校长彭南生教授得知后,便会同华中师大出版社社长周挥辉教授一道,邀我前往华师洽谈出版《陈时》事宜。我们一见如故,一拍即合。于是,笔者与陈齐博士遂在《中国私立大学开山陈时》的基础上修订、补充、完善,草成《中华大学校长陈时》。彭南生教授读完书稿,写下了激情四溢的感言,下面摘要分享之。
裴高才:中国私立大学开山子牙里_202005传记文学第一一六卷总第696期第73页.
叙介中国私立大学史与湖北高校发展史,中华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与教育部获准的湖北第一所(本科)大学,具有开山之功;钩沉中华大学史,该校的创办人陈时先生倾注毕生的心血、毁家兴学,给我们留下了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此被周恩来总理称赞为“具有民族气节的清苦教育家”。作为衣钵相承中华大学的华中师范大学,在纪念华中师大120周年校庆、中华大学与辛亥革命110周年华诞之际,推出裴高才、陈齐合著的钩沉陈时的首部长篇传记文学作品——《中华大学校长陈时》,旨在缅怀先贤,知往鉴来。
左三起章开沅、冯天瑜与辛亥后裔辛亥百年论坛合影_冯天瑜先生提供
蓦然回首,笔者进入华师已经四十个年头了。四十年来,从求学到任教,从满头青丝到华发白头,我学于斯、成于斯,也必将终老于斯。四十年,弹指一挥间,于生命个体而言,韶华易逝,如白驹过隙,相对于我所服务的百年老校来说,四十年的人生亦犹如匆匆过客,或许能留下一点痕迹,也正是那无数痕迹一笔一划地书写着百年老校厚重的历史。新故的华师老校长、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曾在学校百年庆典上,振臂高呼:“华师万岁!”如此说来,今天的华师何尝又不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雏鹰呢!她一定能越飞越高,越飞越远!飞向遥远的未来!
中华大学校刊《中华周刊》报头之孙总理像及遗训1930.3.29
“华师万岁!”因为她拥有优秀的文化基因!她是传统中华文化、西方近代文化、现代红色文化的多元交融,氤氲揉合,经过历史沉淀和代际传承,凝炼成了今天华师的风格、华师特色。作为学校的先驱,陈时先生不仅是敢为人先、亲历武昌首义的辛亥志士,而且筚路蓝缕、苦心经营中华大学,四十年弦歌不辍,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值得永远珍视和铭记的教育遗产。
中华大学校门
教师出身的裴高才先生,以钩沉乡贤“史记”为己任,行走于海峡两岸,广为搜罗有关陈时老校长的原始图文档案、亲历者回忆录与日记,采访知情人士,并认真考订史料,以文学的表现手法,写成了这部《中华大学校长陈时》著作,图文并茂地再现了主人公的行状——家世、求学与办学全貌,彰显中华大学的“精、气、神”;叙介了传主早年追随孙中山,留日加入同盟会,回国投身武昌首义,民国肇端功成身退,践行孙中山“学问为立国之本”的思想,致力于教育兴国,倾其家产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私立武昌中华大学。同时,作者以感性的笔触,刻画了传主倾注毕生心血,以“成德达材、独立(合作)进取”的校训治校,即使是烽火岁月,仍然历尽艰辛,效法武训“托钵办学”,志业“中华”的壮志豪情;钩沉传主以其人格魅力,凝聚志同道合人士,风雨同舟四十年,非议不予理睬,困难不改其志,官禄不动其心,威武不屈不挠的高风亮节。其办学时间之长,在海内外影响之大,为中国教育史所罕见。陈时因此享有“现代武训”与“南陈北张”之誉。
陈时撰、李发驹题中华大学校训
“给史家作材料,为文学开生路。”长期从事非虚构文学创作的高才兄,一直以胡适先生的这一理念为目标践行之。在这部传记文学《陈时传》中,他开掘史料多有用力,通过在海峡两岸不懈地“打捞”,以多重史料印证,从总体上归还了陈时校长的历史原生态。概括起来至少有如下特点:首先,叙介了程朱理学对传主父子的影响。以往关于陈时的中短篇文著,大都侧重于日本应庆大学对他办学的影响,次重于张之洞新学的影响,而对陈宣恺(1847-1917年)、陈时(1891-1953年)父子少年行状鲜有叙介。本传以多重史料支撑,用《家学渊源》与《新学熏陶》两个小节,独家披露了他们少年时期,在望鲁书院(其前身为二程书院)这个纪念二程夫子的书院,接受程朱理学浸染;陈时还在此经历了从书院教育到新学教育、师范教育的过程,这是他后来倾家办学的前缘;又有陈宣恺在蕲州治教,以及与国学大师黄云鹄(黄侃之父)交游的情景再现等,颇具说服力。
新时代重修的二程书院
同时,以稀见史料再现了传主与中外名流的交游细节。此前的出版物介绍陈时与胡适、太虚、杜威、泰戈尔等名流的交往,不是十分简略,就是一笔带过。是作通过《结缘太虚》、《杜威讲学》与《泰翁开讲》等章节,详尽介绍了他们交往的来龙去脉,尤其是他们在中华大学讲学始末,并有当事人的诗文唱和相印证,颇有情趣。
民国初年,陈时陪同太虚法师到辛亥革命志士胡康民、赵南山等创办的私立前川中学讲学,太虚曾诗赠陈时曰:“未可栖栖笑仲尼,频年我亦惯驱驰。春深大埜来今雨,学讲前川忆古师……”
邓小平题名的华中师范大学校门
而且,高才兄在《中华读书报》以《百年前,杜威来武汉》为题,率先披露陈时、余家菊等师生在中美与杜威的交流史实。台湾《传记文学》则跨年度长篇连载了叙介陈时的首部非虚构文学文本、裴高才著《中国私立大学开山陈时》,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旅居澳洲墨尔本的华侨史学家与作家郭存孝先生读后,特致函《传记文学》,云:“裴先生挖掘有功,旧人新传;精读尊作,甚感钦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