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梳理
一、满足困境学生改善性需要的学校社会工作
困境学生是优先关怀和服务的对象,在服务时应遵循优势视角的理念,以满足需求、处理问题及摆脱困境为目标。
(一)学校社会工作对学生心理困境的介入
1.学生心理困境的表现
表3-5-2学生心理困境的表现
表现具体内容
认知障碍
与学习记忆及思维判断有关的大脑高级智能加工过程出现异常,而引起的学习和记忆障碍
情绪困扰
一是焦虑、紧张、愤怒情绪;二是抑郁情绪;三是悲伤情绪
意志力薄弱
克服困难和坚持的动力不足,后天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人格障碍
行为方式偏离正常状态,人格和情感表现异常
网络成瘾
上网时间失控,即使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仍然无法控制自己
2.对学生心理困境的介入
一是评估需求。社会工作者走进校园,通过对相关人员的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来收集资料,邀请专家进行科学评估。筛选确定服务对象,评估具体需求。
二是制订介入计划。社会工作者根据需求共同商议制订介入计划,明确介入目标,选择介人策略。
三是开展服务。社会工作者提供个案辅导与小组辅导服务。
四是阶段性评估。社会工作者记录服务过程,进行专业反思,配合专家调整介人方案。
五是个别辅导。服务全程要保持链接所需的家庭及社区资源,社会工作者要与学生的老师和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并进行辅导。
六是评估服务成效。社会工作者科学评估服务效果,与服务对象商定结案时间,并提供后续支持。
(二)学校社会工作对学生学业困境的介入
1.学生个人因素导致的学业困境与社会工作介入
表3-5-3学生个人因素导致的学业困境与社会工作介入
介入的方面具体内容
认知障碍
若是生理层面的认知障碍,则需要心理咨询师和医务人员的支持和协助
若是观念层面的认知障碍,可以通过认知行为治疗模式进行介入,通过个案辅导和小组
辅导的方法帮助学生调整认知,强化学习意识
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动力受到学生优势倾向、个人兴趣及价值观的影响。通过个案辅导、主题小组活动
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渐养成学生明辨是非,以努力学习为荣的意识
学习能力不足
社会工作者及时与教师沟通,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另一方面组织以提升学习能
力为主题的小组,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2.学校因素导致的学业困境与社会工作介入
一是影响学校的办学理念。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上书建言、参与学校事务、与管理者沟通交流,引导学校贯彻全人关怀,均衡成长的培养理念。
二是优化学校的学习环境。社会工作者积极营造校园的学习氛围。
三是改善老师的教学方法。
3.家庭因素导致的学业困境与社会工作介入
表3-5-4家庭因素导致的学业困境与社会工作介入
介入的方面具体内容
家庭学习环境
针对孩子的学习需求营造或改善学习环境,协助家长设计执行“亲子共学时光”制度
父母婚姻关系
提供婚姻辅导和家庭治疗服务,让父母意识到夫妻关系不和对孩子身心健康的负面影
响,促使夫妻双方学习和谐相处的技巧
父母教养方式
提供父母效能训练服务,首先是协助父母做好自己,通过生命管理课程调整自己的生
命状态;其次是协助父母做好榜样,注重言传身教;最后是协助父母履行亲职,学会与
孩子沟通,学会帮助孩子减压增能
4.社区因素导致的学业困境与社会工作介入
一是服务对象与社区工作者合作制订社区营造服务方案,改善社区环境。
二是服务对象与社区工作者合作开展主题小组活动,帮助负面群体转化增能,并且引导学生在服务中贡献能量。
三是邀请社区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培养他们的公益意识,为社区助力。
四是针对学生不良的社会交往,通过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资源链接等,帮助学生构建有益的社交网络。
(三)学校社会工作对学生人际关系的介入
1.亲子关系困境与社会工作介入
(1)亲子关系困境的表现:一是纠缠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控制过于严格或过度溺爱,不给孩子自主发展的空间;二是疏离的亲子关系,父母与孩子缺少正常的沟通交流,对孩子不管不问,孩子感受不到爱和关注。
(2)亲子关系困境的介入:通过家庭探访,根据孩子的需求制订服务计划,改善家庭关系;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可以通过亲子平衡小组,帮助父母与孩子沟通交流,彼此分享感受,改善关系,帮助孩子解压增能,并让父母意识到达不到的高期望会给孩子带来挫败的经验。
2.朋辈关系困境与社会工作介入
一是通过辅导解决学生认知方面的偏差,消除同学之间的误解。
二是通过主题小组训练学生的社交能力,进行社会意向引导。
三是消除交往障碍。
四是通过综合活动,创造充满关怀和友爱的校园环境。
3.师生关系困境学生与社会工作介入
(1)老师方面:社会工作者引导老师秉承优势视角理念,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与资源,灵活运用赞美等技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学生方面:社会工作者辅导学生掌握沟通技巧,学会对老师表达感受和需要,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四)学校社会工作对学生偏差行为困境的介入
这里的偏差行为主要是指学生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当代青少年学生存在一些偏差行为,如违法、违纪、失德、失仪等,需要社会工作者联合学校对学生的偏差行为进行及时纠正。
1.学生的违法行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1)提升意识:社会工作者组织法制教育主题小组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对法制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树立守法意识。
(2)矫正行为:若学生的行为已触犯法律,社会工作者应配合公安部门进行适当的处置,并联合提供矫正社会工作服务。
2.学生的违纪、失德行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者需要分清违纪行为和失德行为。违纪行为是指学生存在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如扰乱课堂秩序、逃学等;失德行为是指学生存在违反伦理道德,不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
在具体介入时,社会工作者需要以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和行为治疗模式为理论依据,运用优势视角评估学生,正面引导,训练积极行为。
3.学生的失仪行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学生的失仪行为是指学生违反社会交往礼仪的行为。在具体介人时,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开设礼仪主题小组的方式,帮助学生修正失仪行为。
(五)学校社会工作对学生家庭困境的介入
学生的家庭困境主要指特殊的家庭状况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低保家庭、单亲家庭、再婚家庭、残疾人家庭等。
1.提供情感支持
(1)社会工作者运用抗逆力理论,发现学生的资源与优势,激发他们的生命动力,用自身力量应对困难和挑战,最终超越自己。
(2)社会工作者通过个案辅导的接纳、同感、尊重等工作技巧,引导学生表达感受、宣泄情绪。
2.发展支持系统
(1)社会工作者组织相互合作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友情,从而形成社会支持系统,共同成长。
(2)社会工作者为相似家庭背景的学生提供自我成长主题小组服务,引导组员分享感受,相互支持和学习,彼此增能。
(3)社会工作者组织有差异的家庭组成小组,在互动中消除彼此芥蒂,分享不同生活经验,体验尊重与理解。
3.链接社会资源
(1)社会工作者主动与相关组织建立联系,为困境家庭的学生链接福利资源,帮助其改善家庭境况。
(2)社会工作者及时反馈困境家庭状况及其对未成年子女的影响,帮助相关部门及时调整福利政策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六)学校社会工作对留守儿童的服务介入
1.评估留守儿童的需求,链接资源帮助他们排解困境。
2.动员学校及社区资源,链接志愿者服务留守儿童,通过朋辈陪伴、爱心妈妈陪伴等个案陪伴服务让他们感受到爱与温暖,增强价值感。
3.协调与整合社会资源,丰富留守儿童的生活。
4.提供人户探访、情感支持、个案辅导等服务。
5.有针对性地设计实施主题小组活动,提供直接服务。
(七)学校社会工作对父母和教师的增能服务
1.学校社会工作对父母的增能
一是开设父母课堂,帮助父母了解并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二是开展小组活动,帮助父母纠正不恰当的教养方式,让父母学会爱孩子,学会与孩子沟通,从而帮助孩子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
2.学校社会工作对教师的增能
通过个案辅导、师生互动工作坊等方法帮助教师进行意识觉醒和行为转化,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人格,促进其健康成长。
二、满足遭遇伤害的学生保护性需要的学校社会工作
(一)学校社会工作对学生虐待的介入
1.个案评估。社会工作者及时了解和发现遭遇虐待的学生,进行专业的评估,根据情况及时处理。
2.与班主任老师沟通。社会工作者与班主任老师一起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3.对实施虐待者进行个案辅导。若施暴者不接受辅导,不停止暴力行为,社会工作者可拿起法律武器维护受虐者权益。
4.社会工作者为受虐者提供个案辅导与陪伴服务。
5.组织小组活动。社会工作者设计实施班级群体活动,促使受虐者融入集体,搭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6.为受虐者及其他监护人提供个案辅导服务。
7.提供家庭治疗服务。社会工作者帮助改变病态的家庭结构,增强家庭凝聚力。
(二)学校社会工作对教师体罚学生的介入
1.链接医疗服务资源,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及时救治,并及时邀请家长,请其家长给予配合。
2.对体罚学生的教师进行个案辅导,从认知和行为等方面进行介入,情节严重者可以请学校或公安部门处置。
3.对受伤害学生进行个案辅导与陪伴服务,提供情感支持及创伤辅导。
4.针对体罚学生的现象向学校提出建议,联合学校设计实施“关爱校园”的系列活动,向每一位老师传递关爱学生的育人理念。
5.组织教师书写杜绝伤害学生行为的“承诺宣言书”。
(三)学校社会工作对学生遭遇性侵害的介入
1.提供青春期性教育服务
(1)通过印制性教育手册,开展性教育课堂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自身身体特点,正确对待性,学习防性侵害的知识与应对技巧。
(2)开展单一性别的防性侵害的主题小组活动,引导学生提高警惕,学会辨别和拒绝,学习防性侵害的应对技巧。
(3)通过家长讲座或家长性教育主题小组,引导家长给孩子传授性心理发展知识,做好监督和防范。
2.对性侵害事件的介入
(1)危机介入。第一时间保护受害者的安全,将身体伤害降到最低,必要时做好防孕处理。
(2)提供情感支持。协助家长等人对受害者进行安抚和关心。
(3)情绪疏导,认知澄清。运用个案辅导让受害者表达感受、疏导情绪、放松身心。引导受害者消除耻辱感,避免自责。
(4)处置侵害者。尊重受害学生的感受和意见,与家长商议对侵害者的处置办法,情节严重者,征得家长同意后送至公安机关处置。
(5)关爱受害学生的心理行为状态,如有需要,可提供长期辅导和陪伴服务。
三、满足全体学生发展性需要的学校社会工作
(一)学校社会工作对引导和培养学生价值观的介入
1.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学校社会工作者在服务的理念定位和服务方案的设计中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2)与学校进行系统合作,向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内涵,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其含义。
(3)具体设计和实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32个概念、32个主题”系列小组工作服务活动,并积极研发相关课程。
(4)与学校的相关组织或部门联合设计、组织实施各种激励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生的价值观决定着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可以防止青少年学生在追求生活的过程中过于注重个人取向而轻视集体价值、过于注重物质取向而轻视精神价值、过于注重能力价值而忽视道德价值。
(二)学校社会工作对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介入
1.培养学生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培养学生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的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个案辅导进行个案会谈、交往双方联合会谈,帮助学生增进沟通,消除误解;二是通过人际交往主题小组服务,帮助学生澄清交往理念、回顾反思交往经验、讨论交往困境、训练交往技能。
2.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学校社会工作者组织主题小组帮助学生提升合作能力。首先,通过信息植入、意识觉醒,帮助学生认识到与人合作的作用;其次,引导组员分享以往合作的经历和感受,讨论达成共识;最后,设计团队活动,进行团队合作的训练。
3.培养学生良性竞争的能力
一是帮助学生明确良性竞争的含义,避免恶意竞争。二是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勇敢面对竞争的勇气。三是体验学习,通过设计实施含有竞争元素的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分享感受和经验,觉察自己的意识行为。四是总结提炼出在竞争中胜出的要素,如合作、积极主动等。五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践行提炼的要素。
(三)学校社会工作对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的介入
1.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热爱劳动的品质
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协调学校及家长,为学生创造校内外劳动的机会,也可以设计、组织实施校内外的劳动项目,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热爱劳动的品质。
2.培养学生家务劳动习惯和家务劳动能力
一是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主题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劳动的意识和能力。二是通过家访及家庭辅导,引导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家务劳动,以增进彼此情感,增强家庭凝聚力。
(四)学校社会工作对培养学生科学抉择能力与生涯规划能力的介入
1.帮助学生学会科学抉择
首先,帮助学生澄清科学抉择的理念。其次,学习掌握科学评估的程序。最后,通过主题小组的活动设计对学生进行有关科学抉择的训练。
2.帮助学生培养生涯规划能力
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职业生涯规划、人际关系生涯规划、闲暇时间生涯规划。
(五)学校社会工作对培养学生行动力的介入
1.引导学生主动承担任务
社会工作者通过小组设计模拟情境,提出任务要求,邀请组员参与其中,以此帮助学生提高主动承担任务的敏感度和积极性。
2.培养立即行动的习惯
社会工作者为学生布置任务,及时检查完成情况。例如,引导家长监督学生放学回家后,立即完成作业。
3.训练动手操作能力
社会工作者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的实验;另一方面,通过设计操作性强的主题小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操作过程。
4.培养冒险精神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历奇辅导帮助学生经历新奇、体验冒险、培养行动力。
(六)学校社会工作对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介入
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在完成某项工作时的信念感和自信程度。就学生而言,自我效能感影响一个人的感受、思想、行为和做事的毅力。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学生一般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
自我效能感主题小组计划书
服务对象:12名自我效能感低的中学生。
小组理念: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理论支持: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自信是个人处理生活压力能力的基础。班杜拉认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自身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反应和生理状态、情境条件。因此,在温暖包容的小组氛围中,可以通过合理而有趣的小组活动,促使成员体验更多的成功经验,形成积极的情绪反应,从而促进小组成员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同时提升其自信心,使其正视压力,学会合理的情绪调节方法以及高效的任务完成策略,最终实现其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小组工作目标:提升服务对象自我效能感。增强组员对自我的正面认识,发现优势与资源,增强组员自信,培养积极的归因方式,激发积极情绪,学会确定合理目标。
小组工作模式:发展模式。
小组性质:结构性封闭式小组。
小组的服务内容与形式:(略)
小组评估:(略)
资源预算:(略)
命题规律分析
本考点为新增内容,故在此不做命题规律分析。
考点预测
1、【单选】大学生小花家庭贫困,从小就胆小,经常受人欺负,且不善于与人交谈。进入大学后,听到同学对自己的建议,就一直怀疑同学对自己不满,在和自己作对。小花在课堂上不敢回答问题,怕被同学笑话。学校社会工作者在了解情况后,可以增强小花的()。
A.行动力
B.劳动意识
C.自我效能感
D.人际交往能力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校社会工作对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介入。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在完成某项工作时的信念感和自信程度。小花对自己不够自信,经常不敢回答问题,也不敢面对同学的建议,这是自我效能感低的表现。社会工作者可以增强小花的自我效能感。正确答案为C。
2、【单选】学生人际关系的困境分为亲子关系困境、朋辈关系困境和师生关系困境。社会工作者老张发现初中生小康深陷亲子关系困境。由于小康从小受到父母的过分溺爱,自理能力和自主能力较差。在进入初中后,小康发现自己的自理能力远远不如别人,感到非常苦恼。社会工作者对小康的问题进行评估后可以得出,小康与父母属于()。
A.纠缠的亲子关系
B.疏离的亲子关系
C.平等的亲子关系
D.无助的亲子关系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亲子关系困境的表现。亲子关系困境的表现为:一是纠缠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控制过于严格或过度溺爱,不给孩子自主发展的空间;二是疏离的亲子关系,父母与孩子缺少正常的沟通交流,对孩子不管不问,孩子感受不到爱和关注。本题中,由“小康从小受到父母的过分溺爱,自理能力和自主能力较差”可知,小康与父母属于纠缠的亲子关系。正确答案为A。
3、【多选】在学校社会工作中,学校社会工作者首要关注的就是困境学生,此处的困境包括()。
A.心理困境
B.学习困境
C.人际关系困境
D.生活困境
E.发展困境
【答案】ABC。解析:本题考查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学校社会工作者首要关注的就是困境学生,此处的困境包括心理困境、学习困境、人际困境、不良行为困境及家庭困境。正确答案为ABC。
4、【多选】性侵害对学生的身心会造成巨大的伤害,预防性侵害是学校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从预防和干预两个层面提供服务。在对性侵害事件进行介入时,可以提供的服务有()。
A.发展支持系统
B.链接社会资源
C.危机介入
D.提供情感支持
E.处置侵害者
【答案】CDE。解析:本题考查学校社会工作对学生遭遇性侵害的介入。对性侵害事件的介入有:(1)危机介入。第一时间保护受害者的安全,将身体伤害降到最低,必要时做好防孕处理。(2)提供情感支持。协助家长等对受害者进行安抚和关心。(3)情绪疏导,认知澄清。运用个案辅导让受害者表达感受,疏导受害者的情绪,使其放松身心。引导受害者消除耻辱感,避免自责。(4)处置侵害者。尊重受害学生的感受和意见,与家长商议处置办法,征得家长同意后将情节严重者送至公安机关处置。(5)关爱受害学生的心理行为状态,如果需要,可提供长期辅导和陪伴服务。由此可见,C、D、E三项正确。A、B两项属于学校社会工作对学生家庭困境的介入,故排除。正确答案为CD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