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测试02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 20分) 1. 某历史学家认为“19世纪 80年代,世界交通领域里的一场革命源于一种新动力的发明”。这种“新动力 的发明”应是() A . 蒸汽机B . 内燃机C . 发电机D. 飞机 2 . 科技发明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A . 斯蒂芬森 —— 电灯B . 瓦特 —— 火车C . 爱因斯坦 —— 汽车D. 莱特兄弟 —— 飞机 3 . 在一节历史活动课上,同学们通过比较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总结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 如下特点,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①美国和德国的成果突出②发明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③技术和发明超出了一国范围 A . 零项B . 一项C . 两项D. 三项 4 . 卡尔·本茨被称为“汽车之父”,使他创制汽车成为可能的前提条件是() A . 蒸汽机的改良B . 电动机的发明C . 电器的发明D. 内燃机的发明 5 . F. H. 欣斯利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Ⅱ卷写道:“自1870年以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20世纪科 学工业的开端。新兴工业,诸如电气工业等这些完全是科学发现中首创的工业,其面貌的改变当然要比那 些早已建立的工业显著得多……”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这段话主要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 特点是() A . 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在推动生产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B . 电力的发明和广泛运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 C . 新兴工业发展非常迅速,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 D . 电器工业是首创工业,它的发展改变了社会面貌 6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 《全球通史 1500年以后的世界》中指出:“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
纺织、采矿、 冶金等工业革命之初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们作出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起了更加重 要的作用。……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电 力时代,也就是第二次技术革命,其引发力量不是来自生产技术本身,而是来自似乎同生产没有关系的科 学研究成果。”材料重在强调1870年的工业革命() A . 科学对工业没什么影响B . 电气时代的到来 C . 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D . 这次革命与生产技术本身的关系很大 7. 他(如右图)立下遗嘱用他的一部分遗产建立一个基金,用其利息奖励世界各国对物理、化学、医学、 文学以及和平事业有杰出贡献的人。这位立遗嘱者的主要发明是() A . 电动机B. 炸药 C . 赛璐珞D . 人造纤维 8 . 19世纪前 50年,英国人口从 900万增加到 l800 万; 19世纪 20 年代,美国人口约为 1000万,到 1914年人口已 超过 1亿。促使美国、美国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A . 工业革命的促进B.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C. 独立战争的胜利D . 光荣革命 9 . 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
其中,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 体系的国家是() A . 英国和法国B. 美国和德国C . 法国和德国D. 英国和美国 10. 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①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英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② 19世纪中期,英国农业劳动力人数仍多于工业劳动力人数 ③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英国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 ④到 19世纪后期,大部分英国人已经生活在城市之中 A . ①②③B . ②③④C . ①②D. ③④ 11. 19世纪中期以后,欧美国家的城市环境开始得以改善。这主要包括() ①城市排水设施建设起来 ②街头照明日益完善 ③各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④出现了马拉的轨道公共客车和有轨电车等城市公共交通工具 A . ①②③B . ①②④C . ①③④D. ②②③ 12. 资本家攫取了大部分社会财富,他们日益富裕,而广大工人每天在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从事高强度的劳 动,获得的收入却难以糊口。这反映了在工业进程中() A . 工人们日益贫穷B . 贫富分化加剧C . 资本家日益富裕D. 劳动环境恶劣 13. 右图反映了 19世纪后期, 英国有钱人乘坐汽船游览泰晤士河的情景。在“享受” 机器时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该社会问题是() A . 社会矛盾激化B . 贫富差距加大 C . 环境污染严重D . 阶级矛盾尖锐 14. 牛顿被后人誉为“现代科学之父”。他最突出的成就是() A . 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B . 提出了“相对论” C . 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完整体系D . 创立了进化论 15. 1859年, 《物种起源》 出版了。 西方社会引起了巨大轰动,因为创立了生物进化论,达尔文也被称为“生 物学领域的牛顿”。因为达尔文() A . 继承并发展了牛顿的学说B . 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C . 否定了神学的权威D . 奠定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 16. 文学艺术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下列作品中热情歌颂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是() A . 《最后的晚餐》B . 《战争与和平》C . 《向日葵》D. 《英雄交响曲》 17. 文学艺术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被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文学巨匠创作 的作品有() ①《战争与和平》 ②《罗密欧与朱丽叶》 ③《复活》 ④《安娜 ·卡列尼娜》 A . ①②③B . ①②④C . ①③④D. ②③④ 18. 下列世界文化名人与其成就搭配错误的是() A . 巴尔扎克 —— 《人间喜剧》B . 毕加索 —— 《战争与和平》 C . 梵高 —— 《夜间的咖啡馆》D . 达尔文 —— 《物种起源》 19. 近日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有关贝多芬的专题片,让我们重温了这位世界级音乐巨匠的生命历程。
贝多芬曾 经说过() A .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B . 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C . 不要希图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D . 老老实实是最好的办法,宁肯不厌其烦地严肃钻研,而不要投机取巧、哗众取宠 20. 荷兰人梵高是 19世纪后期印象派画家。下列属于他的作品是()ABCD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21. (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19世纪 50年代,马克思就曾预言“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 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强大无比的革命力量—— 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 (1)材料一中,谁的发明促使了“蒸汽大王”的出现?电力的火花取代了“蒸汽大王”,人类进入什么时 代?( 2分) 材料二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信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 一起。 (2 )电报是哪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新式交通工具和电信器材“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 一起”说明了什么?(2分) 材料三工业革命中大量使用煤炭,由于没有任何环境保护措施,煤燃烧时释放出含有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 的滚滚浓烟,使得天空、建筑物等都变成了一片黝黑。
一批与化学工业密切相关的工厂,将工业污水和废 弃物排入河中,造成河水黝黑、发臭,令人作呕。 (3 )材料三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你认为人类该如何避免这些现象的重演?(2分) 22. (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68 年 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 年 美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规,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仿效。 1914 年 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些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随着美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 此后, 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1926 年 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20 世纪 30 美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
年代初 1952 年 美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 年 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碎。 20 世纪 80 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 阻塞、 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年代后期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 以来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测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顺畅。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2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2分) (3 )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2分) 23. (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法、德、美四国的人口增长图 材料二从这条污浊的排水管中,排出人类工业的最大一股潮流去滋润全世界;从这条肮脏的下水道中,流 淌出纯金。
在这里,人类的发展成就既是最完备的,又是最野蛮的。—— (英)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1)以上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面貌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2 )“在这里,人类的发展成就既是最完备的,又是最野蛮的。”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2分) (3 )除了上述变化外,依据所学知识,你还能指出哪些社会面貌的变化?这些变化又对社会带来了怎样的 影响?( 2分) 24. (7分)赏析名人名言,对话名家名著,相信你会有惊奇的收获和特别的感受! 材料一如图一。 (1)是谁写成该科学巨著?他提出了什么伟大思想?(2分) 材料二“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2 )这是谁的呐喊?你知道他的代表作是什么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