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博士生来答一发:
1.在“博”的基础上“精”。
先对通史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掌握,包括各类专门史和邻近国家与产生重要影响国家的历史。
例如,胡适不写哲学史大纲,主要原因之一即是他老人家自谦:“不懂佛学”。那么,唐宋以降的中国思想史,不懂中国佛教思想(尤其禅宗),很多问题是解释不了的。
又如,做党史军史的研究,不明白国际共运的发展历程,也只能云里雾里。
个人有一个不成熟的意见,就是治中国史(尤其愈发晚近的时期)至少还需懂日本史、苏俄(联)史、美国史。
对以上知识有一个横向和纵向的把握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专题进行下一步挖掘。
2.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尤其是读写水平一定要好。
英语不用说了,做文献综述和学术回顾基本上不可能完全没有英语成果。
唐代以后的中国史,已经离不开朝鲜、日本的记载(当然,有很大一部分是汉文)。
此外,治中国史,本身就是很“国际化”的学科。韩国、日本、欧洲(尤其法德)学者的作品要知其主旨,学有余力,最好能读原文。
3.最好能有一点“跨学科”的专长。
比如懂得宏观经济学,学一点军事地理,会一些科技基础,对将来的研究是有益的。
4.应当有一定的“国学”功底。
不论你对传统“国学”做何评价,首先应该做到正反面的了解。
先写一点,有时间再补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