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8岁登基至16岁区间,朝政大权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辅政班子手上,年幼的康熙与之斗智斗勇,扳倒鳌拜,自理朝政。
1654年5月4日凌晨,温和的阳光正缓慢地洒向绿瓦红墙、金碧辉煌的紫禁城,景仁宫被阳光映得闪耀发光,有些刺眼,与往日相比,似乎多了几分繁华和太医手忙脚乱的喜庆氛围。不久后,宫女进进出出,熙熙攘攘,伴随着一声哭啼声地响起,向世人宣告了顺治帝的皇子爱新觉罗·玄烨的问世。
康熙擒鳌拜(康熙擒鳌拜时候多大)
爱新觉罗·玄烨之前有两位阿哥,大阿哥叫爱新觉罗·牛钮,二阿哥叫爱新觉罗·福全,不幸的是大阿哥出生不到3月就夭折了。在玄烨4岁的时候,董鄂妃喜得第四皇子,原本被顺治帝定位为继承人的“第一皇子”,还来不及给他取名就离开了人世,顺治帝悲痛万分,但对于玄烨来说,些许不是坏事,将来父皇立储立君少了一位“竞争对手。”
1661年的正月初三,正是年轻力壮、建功立业的顺治帝年仅24岁,在承乾宫因病驾崩,此时玄烨方才8岁,接受诏命,叩首守孝。父皇的善后处理妥当后,换上礼服到皇太后行完礼后登基成为大清的第四位皇帝,对于年幼的玄烨来说,这无疑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考验。
康熙年幼可谓多事之秋,不仅丧父,还染上了肆虐的天花病。当时的医术不是那么发达,对于天花病是没有什么特效药,康熙正在享受一场轰轰烈烈的甜蜜爱情,然而,被天花病折磨得既烦躁又疼痛发热,可谓是忐忑不安。
当时请了不少太医都没有什么好办法,至于以后病情发展得怎么样,就得看康熙自己的造化了。但好在康熙不是那种弱不禁风之辈,在太监和保姆的精心料理下,康熙九死一生躲过这场生命的浩劫。
康熙虽然痊愈了,经历天花病的磨难后,但是脸上留下了明显的麻子,成为他一生五官上的缺陷。
1663年,接着康熙又丧母,虽然年幼的康熙已是帝王,但是连失双亲,怎能不会有心灵上创伤,面对母亲的离世,康熙深夜守灵堂。
意思就是母亲去世后,康熙捶胸跺脚极度哀伤地失声痛哭,泪水就像冲刷山林的水和泥浆一样,哭声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好在随后的蹉跎岁月里,康熙有一位疼爱他的祖母孝庄太后为他灌注心血,给他讲述先辈们之前打江山的过程和艰辛,鼓励他今后务必励精图治。在祖母的严格栽培下,康熙逐渐成为一位宽裕厚仁,有鸿鹄之志的皇帝,谨记祖母的教诲,平日的一举一动都俨然端庄。
年少的康熙有着优秀的品质,不管严寒酷暑,总能坚持勤恳好学,早学晚归,学而不厌,文能精通儒家文化,武能骑马射箭,可谓文武兼修啊,无疑是为登基后处理朝政夯实了基础。
康熙年幼丧父丧母,注定了他这一生的不平凡,顺治帝驾崩前,由于考虑到康熙还过于年轻,不知道如何处理朝政,决定采用大臣辅政的制度。所谓的大臣辅政就是挑选一些对皇帝忠心,有威望和政治经验丰富的大臣组成一个辅政班子,平日商量着处理朝政,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十大常委。
经过深思熟虑后,顺治帝决定选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为康熙的辅政班子。虽然辅政班子能协助康熙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有一个致命的弊端,辅政班子个个都位高权重,很多时候以“辅臣称旨”的名义代行皇权。可别忘了,人都有贪婪的一面,说不定其中的某一两位大臣尝到了“皇权”的甜头可就不好办了,皇权极有可能落入他们之手。
辅臣班子可是代表皇帝最高意志,他们的决定又有谁敢轻易反对呢?几乎没有人敢反对是必然的,但是四位重臣组成的班子,怎么能做到权力平衡呢?他们各有所长,你不服我,我不服你,说句实话真的平衡很难。
时节如流,康熙见证了辅政班子之间为了权力的斗争,逐渐成长,变得更加成熟,面对索尼和鳌拜的内斗,康熙时不时当场训斥他们的不是,以振皇威。
1664年,康熙学会了权力的制衡,开始联合太皇太后拉拢索尼,因为索尼是辅政班子中最有威望和实力的一位,拉拢了他就等于壮大自己的实力。对于鳌拜,主要以麻痹为主,在朝故意夸鳌拜及其党羽做得好,先稳住他,以免鳌拜“狗急跳墙”,以下犯上。
遏必隆是一位胆小怕事之辈,康熙看穿了这一点,立他的孙女为皇贵妃,防止今后他和鳌拜串通一气,他日为自己所用。
苏克萨哈公然在朝堂谴责鳌拜党羽的种种不是,康熙为了稳住鳌拜,将计就计当场把苏克萨哈训斥了一番。
从这些事情里可以看出康熙知道对症下药,隐隐约约地流露出一位政治家的风格。但是令康熙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接下来的残酷斗争,他应该如何处理和面对?
这场政治斗争明面上看是针对多尔衮,深层次看是为了扳倒苏克萨哈,为以后的独断专行扫清障碍。苏克萨哈见局势不利,逐渐心生意退。
索尼看到鳌拜的势力日渐强大,可谓诚惶诚恐,自己年事已高,奏请康熙亲政,太后看了后掂量再三,答应“择日亲政”,康熙认识到自己目前依旧不是鳌拜的对手,下令说鳌拜等人仍辅佐处理朝政。
苏克萨哈自知与鳌拜相比,实力自然是相形见绌,上奏隐退守先帝陵墓。鳌拜曾与他是死对头,水火不容,怎会轻易放过他。果不其然,鳌拜以“欺瞒君主”、“不愿归政”等罪名将他灭族。由此可知,鳌拜为人十分毒辣,不得不让人忌惮三啊!
康熙方才14岁,他知道是鳌拜为了清除异己而谋划的一场冤假错案,目前的局势是势不力敌,“隐忍”无疑是最明智的策略。
康熙亲政后,索尼已去世,辅政班子仅剩鳌拜和遏必隆,就实力而言,鳌拜最强,遏必隆次之,遏必隆心知肚明实力不及鳌拜,很是惧怕。有一次上朝,特意退数步,卑躬屈膝地对鳌拜说:“我怎么好上座!”鳌拜在朝可以说是只手遮天、飞扬跋扈,有一次竟然敢当着康熙的面大骂下属,康熙固然明白,这哪是骂下属?是在给自己一个下马威!
鳌拜一点面子都不留给康熙,对于鳌拜一直以来“攘臂上前,强奏累日”的阴影,康熙铭记于心,必须解决到鳌拜,否则自己不能实至名归的亲政。
为了麻痹鳌拜,康熙假装整日沉醉于和同年人玩游戏,借机培养自己的亲信,以游戏作掩饰成天训练布库,鳌拜看到布库确实是满族人的一种游戏,康熙还亲自指挥训练,所以就放松了警惕,认为康熙毕竟是少年皇帝,不懂什么政治,暗自窃喜。
康熙训练库布的目的是为了有朝一日能拿下鳌拜,有一天康熙问一起玩库布的伙伴们:
侍卫都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我们只害怕皇上!”
1669年,康熙已经16岁,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等到了可以除掉鳌拜的时机。为了稳操胜券,康熙做了缜密的安排,鳌拜毕竟在朝多年,培养了不少亲信,稍有不慎,定会打草惊蛇,引火自焚。康熙虽16岁,有胆有略的他肯定知道后果的严重性,没有十足把握不会轻率出击,虽不能做到无所不备,但至少要做到无所不寡。
先将其亲信派出城,以削弱鳌拜的实力,然后命自己的亲信软禁京师,鳌拜成了“孤家寡人”,但鳌拜还在云里雾里,没有察觉什么对劲的地方。
鳌拜被“架空”了,康熙接下来要做的是“瓮中捉鳖”,下诏让鳌拜入朝,说是有要事要议,鳌拜依然和往常一样,大摇大摆地走入宫中,他不知道的是“猎人”正一步步向他逼近。进入武英殿刚坐下,康熙一声令下,放下一张大网网住鳌拜,年轻力壮的小侍卫们个个都很机灵,一拥而上擒住了鳌拜。
“擒贼先擒王”,鳌拜已倒下,要拿下他的党羽唾手可得,于是康熙“趁热打铁”,一鼓作气,下令控制了他的党羽,宣告他的三十款罪行,其党羽有的被处死,有的坐牢。至此,康熙才真正地把皇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鳌拜本应处死,由于康熙念及鳌拜对朝有功,于是下诏说:
就这样,不可一世的股肱之臣被年少的康熙带领一帮年少的侍卫结束了他一生的政治生涯。鳌拜陨落的这段精彩历史,读起来或多或少都有点讽刺的韵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