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当孩子问「咱们有 56 个民族,每个民族都过年吗?他们有什么样不同的过年习俗呢?」该如何回答?

当孩子问「咱们有 56 个民族,每个民族都过年吗?他们有什么样不同的过年习俗呢?」该如何回答?

当孩子问「咱们有 56 个民族,每个民族都过年吗?他们有什么样不同的过年习俗呢?」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我也很好奇,可以跟孩子一起去找找相应的资料。首先我们要先找出56个民族有哪些?最大民族汉族+55个少数民族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汉族占比91.11,,少数民族占比8

这个问题我也很好奇,可以跟孩子一起去找找相应的资料。

首先我们要先找出56个民族有哪些?

最大民族汉族+55个少数民族

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汉族占比91.11%,少数民族占比8.89%,有了大致概念之后,

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具体有哪些少数民族,并且它们的人口排名是什么样的呢?

春节的历史意义_春节的历史故事_春节历史

前36名的数据来自于第7次人口普查,之后的来自第6次人口普查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来,少数民族中只有两个民族人口是上千万的,千万大概是什么概念呢?差不多就是一个深圳的人口,深圳2020年常住人口是1756万。

然后500万到1000万之间的民族是有7个,这个数字差不多相当于一个到两个宝安区的人口(我们住的区,用生活周边的做单位对比会更容易有数字概念一点)

另外,100万-500万之间是9个,50万-100万之间是5个,10万-50万之间是13个,剩下的就是10万以下的。有些少数民族只有几千人,差不多跟一个大一点学校的人数相当了。

了解这些有什么用呢?

首先,我们对全部的少数民族有个大的了解,对人数有概念,同时也会激起孩子的探知欲。

当然也会知道,我们这次查找关于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很有可能会找不全,因为很多少数民族我们听都没有听过,而且人数特别少。

不过倒真想去探究一下!

那我们按照表格顺序去找吧!(也可以按照孩子感兴趣的民族去找,这样兴趣会更浓烈,记忆也会更深刻)

壮族

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他们的主要分布地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另外云南、广东、贵州和湖南都会有一些分布,其实每个区域不同,他们的春节习俗也会有不同,我们可以主要了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

时间:目前大部分和汉族是同一天过年,即农历年的最后一天。

主要习俗:

压年饭:

壮族在春节期间对吃特别讲究,在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做很多的米饭,即“压年饭”。

这米饭还一定要有剩余,留到第二天再吃,象征着富裕,也寓意来年五谷丰登。此外,春节期间他们大多不喜吃青菜,他们认为,吃青菜来年田里就会长草,十分影响庄稼的收成

吃母粽:

北方人过年吃饺子,南方人过年吃年糕,而壮族人过年却是吃粽子。他们的粽子和我们平时见的粽子不一样,它们分公的和母的。

春节的历史故事_春节历史_春节的历史意义

壮族的粽子

图中小的是公的普通粽子,大的是过年吃的母粽,母粽”一般都包成两边低,中间凸的样子,就如同女性怀孕一样,表达了人们渴望人丁兴旺,子孙满堂的一种美好愿景。

据说有人村子里还做过两百斤一个的母粽,熬煮了两天两夜才熟透,应该是一个村庄的人一起吃,想想都觉得很壮观!

汲新水:

大年初一一大早,壮家媳妇和姑娘们就会出来“汲新水”。姑娘们担着水桶,手持三炷香,唱着歌到河边或泉边,将香插上,然后将新年第一桶新水挑回家,与红糖、竹叶、葱花、生姜一同烧开,让全家喝上用新水煮的新年茶。

壮族人将这桶“新水”称作“伶俐水”或“灵巧水”,传说姑娘喝了它会更加聪明伶俐,小孩喝了会更加健康,老人喝了它会更加长寿。因此,挑“新水”已经是壮家姑娘们大年初一要做的第一件大事。

满族

满族作为中国第二大少数民族,遍布全国各地,其主要聚居在北方地区,其中大约一半左右的满族人聚居在辽宁省,锦州、抚顺、本溪、丹东、铁岭五个市最多,每个市满族人口均超过50万。

时间:农历年的最后一天

主要习俗:

祭祖

祭祖是满族民俗生活中的大事,也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常祭、换锁、跳喜神、春节祭祖、大祭、办谱祭等多种形式,其中,春节祭祖尤为隆重和神秘。

春节的祭祖有非常多的繁杂的程序和规矩,时间实在除夕当天,大致流程是亮谱——请神——送神。

吃饺子:

满族最重要的一个春节习俗就是大年三十包饺子,并且有很多讲究:

1.饺子要包得有褶,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预示日子过“秃”了;

2.饺子形如元宝,有“招财进宝”之意;

3.包好的饺子要横竖成行摆放,象征着来年财路顺气,四通八达。如果饺子摆成圈,预示日子过得没有门路;

4.饺子的馅儿:白菜馅儿发百财,芹菜馅儿勤发财,韭菜馅儿永发财。

5.大年三十晚上不能吃酸菜馅儿的饺子,暗示来年会过得穷酸。

6.常常将硬币、糖、花生、枣和栗子、葱心等各种吉祥的小东西包进饺子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一年的祈望:

7.煮饺子要烧“杏条”柴。族人喜用谐音寓意,“杏”与“兴”谐音,表示日子兴旺;

8.煮饺子的时间为子时,当饺子从沸腾的锅里起来时,煮饺子的人吆喝道 “小日子起来了,起来了!〞全家人必须随喊“起来了!”

9.如果饺子煮破了,不能说是破了,必须说是挣了,预示着来年挣大钱,发大财。

回族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其风俗习惯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很深,除教义上规定的条款以及念经、礼拜、静修等宗教仪式外,伊斯兰教的许多礼仪都已转化为回族的风俗习惯。

时间:回族也过农历新年,但是跟春节相当的是他们特有的“开斋节”——伊斯兰教历每年10月1日

主要习俗:

扫尘

扫尘就是打扫家里的尘士。选个晴好的天气,把家里的每个角落都要打扫一遍。成年的回族人都要洗大净、沐浴净身。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服。

朝拜

大约到了早晨八点以后(有的地方以敲响会礼钟声为准),回族群众个个腋下夹个毯子和小拜毡,从东南西北,四面八方,汇集到清真寺。在回族春节习俗中,有的地方因参加会礼的回民达万人之多,清真寺容纳不下,就另选择一个地势平坦、宽敞干净的场地。当阿訇宣布会礼开始,回族群众铺下毯子或小拜毡,脱下鞋子,老老少少自动向西方跪成很整齐的行列。立即向圣地麦加古寺克尔白方向叩拜。

春节历史_春节的历史意义_春节的历史故事

苗族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时间:过苗年——苗年是苗族自己的年纪,各地方的苗年时间很不一致,多数地区是“岁首以冬三月,各尚其一。”岁首即每年的开头,也就是指过年。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腊月。近年以来,绝大多数苗族过年以改在正月过年,过春节,但苗族的过年习俗习惯仍然保持不变。

主要习俗:

二十五(腊月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打扫屋,二十七泡糯米,二十八打耙耙,二十九种种有,三十夜慢慢撤。这个顺口溜反映了苗族的过年习俗的一些准备过程。它还传递着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做豆腐、打扫屋、打耙耙”,这三件事,是苗族的过年习俗最基本的,是必需做的事。

打糍耙

糍粑既是苗族人必备的年货,也是祭祀祖先的主要供品(从春节到清明节祭祀祖先糍粑是必不可少的供品),因此,即使是困难时期比较困难的人家都必须多少捣上一点,有些家庭捣的糍粑多达十多槽。

旧年饭

大年三十晚上,称“旧年饭”,置备丰盛的酒菜,合家聚食。春节期间的一切食物,都要先祭过祖先后,全家人才能享用。年饭在开席前,摆好菜和碗筷,在堂屋点香烧纸,所有的人都到屋外回避,由长者首先敬请祖宗先“吃”,长者一边口念祭词和招引列祖列宗的名字,一边倒酒意思是请诸位祖人回来过年,一同享用。长者需将各位祖人的名字记清,尽量一一请达,记不清或是漏请的请其他祖人转告。

此刻燃放鞭炮。10分钟左右之后,全家人入席,开席的第一个程序是最小的下辈向最年长的老人敬酒,祝老人长寿,随后由小到大轮流敬酒,受敬者用传统最好的语言对敬酒者以表达良好的祝愿。

维吾尔族

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他们的主要分布地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另外云南、广东、贵州和湖南都会有一些分布,其实每个区域不同,他们的春节习俗也会有不同,我们可以主要了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

时间:维吾尔族的春节是诺鲁孜节,“诺鲁孜”一词来自古伊朗语,意为“春雨日”。相当于伊朗古太阳历的每年三月二十二日,也即公历3月22日。

主要习俗:

烧松柏树枝

各家的家长首先起床,在房屋正中燃烧起一堆松柏树枝,将冒烟的树枝在每人头上转一圈,预祝他们在新的一年中平安快乐。然后,家长把冒烟的松枝带到牲畜圈门口,让畜群在烟上通过,祈求新的一年里,牲畜膘肥体壮,迅速繁殖。

诺鲁孜饭

家家户户用剩余的粮食和食物,加上多种佐料(也加野生调味佐料)煮成稠粥,称作“克缺”或“冲克缺”(丰盛粥)。做这种饭时,不再宰牲畜。从当天午时更起,维吾尔人成群结队地相互拜年。到日落更以后,每户请客吃饭,男女老少分别跳舞和唱歌,尽兴表达对新春的欢悦之情。

春节历史_春节的历史意义_春节的历史故事

土家族

土家族是湘、鄂、渝、黔一带的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

时间:是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

主要习俗:

赶年

“过赶年”的晚上,寨上烧起冲天大火,调年旗高高飘扬,男男女女围着旺火跳摆手舞,唱调年歌,舞“茅古斯”。这种“过赶年”的爽快朴野、红火亢奋,别有一番情调。

春节历史_春节的历史故事_春节的历史意义

推豆腐

豆腐是土家族人过年时必备的一道菜。土家族人多聚于山区,丰富而甜美的山泉水为土家人制作的豆腐创造了特别优质的自然条件,用来自于大山之中的山泉水制作的豆腐口感特别香甜,制作好的豆腐可煎、可煮、可炸,吃起来更是回味无穷。在过年前一天,土家人会将这些豆腐用油炸成或三角形、或小长方形、或小正方形、或立方体的各种形状的油豆腐,这样炸成的油豆腐香味无比。

春节的历史意义_春节的历史故事_春节历史

彝族

彝族的来源众说纷纭,主要有北来说、南来说、东来说和云南土著说等,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北来说。据汉文和彝文历史资料记载,彝族先民与分布于西部的古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彝族主要源自古羌人。

时间:彝族一年一度的年节是在农历十月底,有的地方是把过年日固定在农历十月三十日为除夕之日

主要习俗:

铺草

彝族过年地板上要铺一层草。选割岩子上的草,那里的草是纯洁的草、干净的草,羊嘴没有沾过的草;是兽蹄没有踏过的草;是丰美的草、茂盛的草。芳草欣荣,铺青叠翠,绿草茸茸如绿毡铺地,象征子孙的荣华富贵。

铺松针

彝族过年,祖灵下面铺松针(有的地方是谷子草),松树青幽幽,象征永远常青,寒冬腊月里大雪压青松,青松照样青;青松坚忍不拔,象征子孙个个勇敢坚强。青松表粗皮厚,树心里有芳香的松脂,象征着人要象青松样要有善良心。彝族对松树评价特高。

堆柴垛

就是在房前屋后堆一垛又高又整齐的柴垛,过年前要用一两个月的时间去砍柴来完成这项准备。寨子里家家户户堆柴垛,互相攀比,柴垛堆得高,显示勤劳、康乐。

蒙古族

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

时间: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但是叫“白节”

主要习俗:

祭火

蒙古族很早以来以祭火的习俗迎接春节,因为燃旺的火焰象征着一年里一切幸运吉祥。祭火在过去比较盛行,每家祭火的日期和方式也不同。

“哈日楚户”(贫民)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火,而“合吉”(贵族)在腊月三十四日祭火,有的牧户把系有五色彩绸的五小捆芦苇插在门外树上,将劈成细条的柞树放在燃旺的火撑子上方的四条腿上,户主穿好礼服跪在正门处的垫子上,把用油网包好的羊胸骨奉献给圣火。妇女们则将美酒、黄油酒进圣火,并按顺序站立,叩头。

富裕的牧户则搞大型祭火,祭祀时用整羊,并将左邻右舍请来喝茶吃酒。有的将圣火点燃后三天不熄,三天中不许迁场,不许在圣火上烤脚。

目前,传统的祭火在新一代牧民中已很少举行了,但是在草原旅游点和庆祝的喜庆日子,人们还是点堆簟火助兴。

春节历史_春节的历史意义_春节的历史故事

藏族

藏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及南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时间:藏历年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与汉族的农历新年大致相同。藏历年是根据藏历推算出来的。从藏历元月一日开始,到十五日结束,持续15天。

主要习俗:

跳神会

各村各寨的男女老少,备好香火,成群结队,纷纷涌向喇嘛寺。约上午8时,大活佛率领众喇嘛,身披红色袈裟,头戴黄色鸡冠帽,摇皮鼓,依着鼓声,诵起经典“嘱唱”的声浪拌合着各种法器的喧嚣直冲云宵、殿堂内神灯闪烁。

人们身着非常艳丽的服装,跳着舞,再配合七星怪状的面具,一起跳舞,驱逐邪物,迎接新的一年。

春节历史_春节的历史故事_春节的历史意义

面疙瘩

藏语叫做“古突”。古是九,突是粥。

在面疙瘩里面会包上九种东西,有面做的日、月,表示至高无上的尊严;有磁片(嘎玉儿),表示好吃懒做;有辣椒,表示长着刀子嘴;羊毛,意为吃到的人温柔、富有耐心;有碳,表示吃到的人心黑;有盐,说明吃到的人是个懒人;还有带角的面包,就是说吃到它的人爱发脾气。无论谁吃到什么样的面疙瘩,都要当场吐出来,大家都会哈哈大笑。

看了这么多是不是很有趣?

我们把前面人口500万以上的民族大致梳理了一遍,发现一个规律,在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很多少数民族过年的时间和习俗其实都有很大程度受到了汉族的影响,但是也依然保持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习俗。

每个习俗的形成都是有非常多历史、经济等原因的,很多都是值得传承的,就像藏历年它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国家层面对于少数民族春节的尊重和保护。

如果有可能,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其他民族感受一下他们的过年氛围。

目前就先收集整理这么多啦,如果后面还有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查找,留些自主空间给孩子。

我是@白羊MAMA一个学习型的妈妈,设计学硕士,母婴领域创作者。输出倒逼输入,我会一直在知乎上分享学习和实践到的育儿经验,欢迎关注我和@知乎亲子

上一篇: 如何实现EditText的历史记录功能(关闭后再次打开显示上次的记录)?
下一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