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教育部答网民关于系统性抓好社会公德教育的留言

教育部答网民关于系统性抓好社会公德教育的留言

教育部答网民关于系统性抓好社会公德教育的留言教育部答网民关于系统性抓好社会公德教育的留言

岁月风景说:社会公德教育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从少年儿童抓起,但建国以来直至现在,绝大部分省市小学教材中没有将社会公德教育系统性地纳为必学内容,一些地方虽然有此做法,也比较零散,且标准不统一。所以当前急需将社会公德知识系统性纳入小学教材中(如直接放入语文教材),这是提升全民素质成本最低、见效最快的办法,真正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教育部回复:社会公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学生健康成长、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民族的未来。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工作。

一是加强政策引领。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要求各地各校大力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公民美德,发扬社会公德,增强国家认同,引导广大学生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认真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促进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养成遵纪守法、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习惯。认真落实《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守信、孝敬感恩、团结友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各地各校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要求,大力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积极成效。

二是完善课程教材建设。现行义务教育德育国家课程标准对社会公德教育的有关内容有较为系统明确的要求。如,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目标为“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围绕上述课程目标,相关课程标准对社会公德教育内容也有较为系统、详尽的要求,如“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知道责任的社会基础,体会承担责任的意义,懂得承担责任可能需要付出代价,知道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公益活动,自觉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等等。目前,依据上述标准编写审定的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教材,作为中小学德育必修课程教材在全国中小学校使用。

三是丰富教育形式。教育部还积极推动各地各校改进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和网络育人,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加强环保意识教育,引导学生从小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加强旅游文明教育,引导学生养成遵守社会公德、文明旅游的习惯。加强遵守交规教育,引导学生安全文明出行。加强敬老爱老教育,引导学生孝亲敬老。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学生遵守社会公德,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加大中小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力度,加强教育方法与途径研究,引导广大中小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文明话、行文明事、做文明人,树立健康、文明、有素质、讲公德的优秀中华儿女形象。

上一篇: 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
下一篇: 重磅预告!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将于明日举行!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