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是一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有着辉煌的历史和文化艺术积淀,同时又有现代气息,呈现出多样化的城市面貌,是当今世界上国家首都完美保护古城建筑结构的典范。奥雷利奥皇帝于公元270年花5年建成的城墙基本完好,这座城墙之内的老城区作为“罗马历史中心”于198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罗马是一座古色古香、历史悠久、充满诗情画意和艺术气息的城市,是用艺术品装饰得最多的地方,是包罗万象的露天开放博物馆,具有独特风格,万般诱人。但也有人说,罗马破烂肮脏,小偷多,骗子多,不如其他欧洲国家首都好。而罗马人自己很为罗马自豪。他们往往会问你喜欢不喜欢罗马,不等你回答就会说,罗马是世界上最美的城市,因为它保留了历史原貌,活生生地记录了几千年的历史变迁踪迹,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活见证。他们还会给你讲很多有关罗马的谚语:“条条道路通罗马”,“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如此等等。他们说,既然是历史见证,就应该精心保护,不能因大意而毁于一旦。这不免让人感到,他们的文物保护意识特别强。
这种普遍的文物保护意识或许也是从反面教训中得来的。在黑暗的中世纪,罗马古城曾遭到严重破坏。市中心最具有历史价值的“罗马市苑”曾是古罗马的政治、文化、宗教、商业中心,那里有大量庙宇、教堂、公用建筑、商业设施和住宅,典型地展现了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宗教体系、经济制度、文化活动、社会生活的具体面貌。但是,中世纪这里竟然成了牧场,人们随意将建筑物上的建筑材料拆下,去建筑私宅,一些有势力的大家族将这里的雕像和装饰品搬回家去。文艺复兴时期,一些雕刻家将建筑物的大块石料当作荒料用来雕刻,一些博物馆也到这里“寻宝”,这里竟然成了天然采石场,文物古迹遭到严重破坏。当然,也有很多有见地的艺术家了解这些文物古迹的价值,宁可到外地重金购进荒料,也决不参与这样的破坏。米开朗基罗就是这样的一位艺术家。
这些破坏活动走到极端时在一定条件下会走向它的反面——人们的保护意识增强,渐渐形成一种意识和自觉行动并逐步具体化:保护罗马历史中心原貌必须做到不拆旧,不建新。
社会在发展,人口在增加,一座城市不建新建筑绝不可能,罗马的办法是——到郊区去。1935年,墨索里尼想显示法西斯统治的“辉煌”,决定1942年举办罗马世界博览会(意文缩写为EUR),在西南郊选了4200公顷土地,开始动工兴建。但是,法西斯政权不堪一击,1943年墨索里尼被赶下台,1945年4月被反法西斯抵抗运动游击队抓获后处决,世博会一事早已泡汤。但是,EUR的很多建筑已基本建成,虽然带有呆板的法西斯风格,但不能因之而推倒,经过补建后成为罗马新的办公、商业、居住中心,人们也称之为“新罗马”。新城和老城之间有哥伦布大道和另外几条道路连接,十分方便。二战后,罗马的西、北郊又建了一些新中心,东、南郊则形成工业和服务业区,航天、电子、医药、食品等即在这一带。老城区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在罗马历史中心,绝对不许增加任何新建筑。我常去的一个加油站就在城墙外不远处路边,冬季下雨天工人只能打着伞加油,因为搭个遮雨棚是不容许的。我国使馆想建电影厅,但市政府不容许,只能向地下挖,屋顶不超过院墙,以保持使馆大院的外部原貌。著名的阿达公园内有几座建筑,是埃及大使馆,周围没有围墙,只在小路口立一块牌子,提醒过往行人不要误入,原因是这里本来没有围墙,埃及使馆就成了没有围墙的使馆。前几年,一位艺术家赠送罗马一件一人多高的雕像,却无处安放,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座教堂背后的一个斜坡,两侧是单行线走车,中间不走车,便将雕像安放在这个不起眼的地方。多少年来,罗马中心区没有增建过新建筑,中心外围城区也是如此。近年来新建筑只有一座,即离中心区略远些的奥林匹克村附近的音乐中心。另外,不管是公用还是民用建筑,兴建前都必须将设计交政府审查,以保证与周围建筑协调,不破坏城市风貌。
如果说不建新是被动之策,不拆旧则可认为是主动作为。罗马市规定,历史中心区必须保持原样,任何原有建筑不得拆除。各种建筑一定年限后必须维修,内部可随意改造、装饰,外貌不得改动,连外部的颜色也不得改变。我住的地方有一条通往郊外的大道,道路一边是阿达公园围墙,另一边有座三层小楼,楼与围墙只隔几米,使大道形成一个十来米长的“瓶颈”,两辆小汽车可以减速错过,遇到大轿车就得等一方通过后才可前行。公园围墙属文物,自然不能拆,小楼不属文物,但也不能拆,而且这座小楼似乎没有人住,从来没有见里面的灯光亮过。
墨索里尼纪念碑现在仍立在罗马街头,作为罗马历史的一部分展示给世人,一些废弃的高大煤气罐也不许拆,废弃的屠宰场、原海关、兵营等也不许拆,分别改为展览馆和菜市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意识早已深入人心。早在1947年,罗马南部古阿皮亚大道一带被开发商看中,但这里有很多古罗马名门望族的陵墓和其他古迹,当地百姓听说后纷纷表示反对,最后开发计划泡汤,最终这里成为一座400多公顷的开放公园。公园内百姓原来的地可以照种,但原有的建筑不许拆,甚至仓房、马厩也不得拆毁或改变外形。这样就形成一座特殊公园,里面既有文物古迹、古老水渠水磨,又有旧房民舍、马厩猪圈和庄稼树木。从春到秋常有人在这里采摘野果野菜,踏青、乘凉或野炊。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也非一日保护好的,关键是上上下下都有强烈的古都风貌保护意识和严格的保护制度,不留空隙,不法分子无隙可钻。即使腐败官员枉法徇私,也会遭到百姓抵制,那个400公顷的公园就是例证。古都风貌是靠政府和百姓长期努力保护下来的,一旦失去,“夺”是“夺”不回来的,“夺”回的也是伪货,至多是“高仿”,与原件的价值不可同日而语。
(刘儒庭)
SourcePh">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