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巨轮,只有把舵定向、鼓荡风帆,才能不畏风浪激流、劈波前行。
一个大党,只有路线正确、蓝图在握,才能带领人民攻坚克难、无往不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亿万人民怀着无限希望大踏步追赶时代,社会发展的巨大势能竞相迸发,国家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迫切需要党在深刻分析基本国情、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遵循什么样的基本路线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作出明确回答。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党的十三大在北京举行。此次盛会,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绘就了面向未来的宏伟蓝图。党的十三大以其卓越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深刻影响了此后的历史发展进程。
“首要问题”:提出“我国正处
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重大论断
伴随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局面,围绕社会所处发展阶段的争论愈益热烈。
有的人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认为可以“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也有些人“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观念根深蒂固,把一些改革举措视为“往后退”,对建设社会主义丧失了信心。“速胜论”“渺茫论”等不同声音,给继续前进带来巨大干扰。
党中央很早就察觉到这一问题。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针对当时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潮,明确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此后,党的十二大和十二届六中全会都重申了这一论断。
1987年4月2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外宾时谈道:“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这番坦率又颇具胆识的论述,把讨论引向高潮。北京、安徽、浙江、上海等地理论工作者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召开了各类研讨会。对这一重大问题的充分讨论,为随后召开党的十三大历史地设定了立论基础。
在党的十三大上,党中央旗帜鲜明提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对这个问题,我们党已经有了明确的回答: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方位决定方略。对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的准确判定,为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根本依据。
“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铭记邓小平同志谆谆嘱托,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牢牢把握“首要问题”,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世纪之交,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进一步阐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
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重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要求全党“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
聚力新阶段,奋进新征程。我们党对我国所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的科学把握,引领我们在新起点上开好局、起好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生命线”:明确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在正确路线指引下,一步一步走向胜利,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经验。锚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空坐标,一条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路线越来越明晰。
党的十三大郑重宣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正式形成。概括起来说,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总结历史上的有益探索和沉痛教训,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
自党的工作中心转移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工业生产迅速增长,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明显改善。1980年至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由4470亿元增加到17400亿元,工业总产值增长2.3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第一次超过农业……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我国从“开除球籍”的危险边缘觉醒、奋起,一个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中国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局势动荡不安,国内形势复杂敏感,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对党的基本路线怀疑动摇的杂音几度甚嚣尘上。邓小平同志斩钉截铁地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我们党总能在危急时刻挽狂澜于既倒,廓清谬误、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成功捍卫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洞观世界潮流,1985年,邓小平同志敏锐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基于这一科学判断,改革开放事业迅猛推进。从风起小岗到潮涌浦江,从春暖深圳到扬帆海南,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更多“春天的故事”还在演绎。有国际观察家评论:改革开放使中国命运彻底跳出了近代以来的“下降通道”,中国改革,最复杂也最成功。
路线指引方向,方向决定前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检验和展现了党的基本路线的真理性,有力印证和雄辩说明了党的基本路线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反映广大人民群众愿望和意志,要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我们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不能有丝毫动摇。”
“雄心壮志”:
擘画“三步走”发展战略
工作中心转移以后,现代化建设要分几步走,具体达到什么目标,什么时间达到等现实问题,自然而然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
邓小平同志立足中国国情,参照国际标准,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提出“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等新概念。党的十二大根据这些初步设想,确定了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经济翻两番的“两步走”战略部署。
伴随实践不断展开,对发展战略的思索亦日益深入。1987年4月,邓小平同志首次使用“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的提法,在“两步走”基础上全面阐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
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设想,党的十三大确立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〇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发展战略,被邓小平同志称作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雄心壮志”。
这一“雄心壮志”,以科学思想统领,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
党的十三大号召:“马克思主义需要有新的大发展,这是现时代的大趋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再认识,一些有关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的新认识、新命题、新判断应运而生,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呼之欲出。
这一“雄心壮志”,以改革方法论运思,激扬起气势磅礴的实践伟力。
从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到初步实施政治体制改革,再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国共产党坚持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相结合,在正确处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改革发展稳定等重要关系过程中,确保改革开放方向不偏离、任务不落空。
不为乱云飞渡所扰,不为山高水险所惧。经过艰苦努力,原定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前两步目标提前于1995年完成。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五大又提出了21世纪前50年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步骤,并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九大提出分两步走在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丰富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作出部署,勾画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目标渐次完成,梦想正在实现。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变诸多不可能为可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重任千钧,唯有奋斗。对历史方位有着深刻洞察、对复兴之路有着深刻体认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重整行装再出发,汇聚起在新起点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