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足球场就在身边,场馆却大门紧闭,挂着铁锁,时不时还有一位看门大爷巡逻监视,拒球迷于千里之外……相信很多球友都经历过这种“望球兴叹”的窘境。
不过在未来,这样“有球场,却无球踢”的场面将迎来改观。
2月22日,体育总局、发改委联合发文,宣布到2025年社会足球场地将全面开放,那些没作完的绿茵梦,终于有处安放了。
01以后踢球有处去了
消息一经发布,就在这两天的球友微信群里激起层层波澜。不少本已“挂靴”的老伙伴们,纷纷表示要拿出球鞋再征沙场;还有人说,是不是以后看到球场,都可以二话不说,换上球鞋就进去踢比赛了?
事实上,《意见》中对各级球场,有着很精准的安排。譬如要求社会足球场地应积极向社会开放,政府投资和享受政府补助的社会足球场地应全年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
政府投资的社会足球场地应对学生、基层足协、社区足球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群体或机构优惠开放。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推动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社会足球场地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内部社会足球场地应积极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
虽然说并没有像球迷们想的那样,所有球场都可以随意进出了,但从《意见》中可以看到,未来球场的开放力度将大大提升。
球场开放的问题虽然暂时解决了,但也有小伙伴担心,以往也有足球场开门迎客,但开放时间却与平时上班时间“撞车”,经常是下班后再赶去球场,发现球场也正在打烊驱客。
有时候周末想去踢球,结果发现又是铁门铁锁加开门大爷三件套,难道自己要工作日请假踢球?
针对这一现实性问题,《意见》也提出,在社会足球场的开放时间上,政府投资和享受政府补助的社会足球场地应保证全年向社会开放,每周开放时间一般不少于35小时,全年开放时间一般不少于330天。
开放时间应与当地公众的工作、学习时间适当错开。国家法定节假日、全民健身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每天开放时间不得少于8小时。
02球场开放,然后呢?
虽然球场开放的愿景很美好,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系列现实问题。
日前,贵州一全国首批社会足球场地被用于赶集引发热议。该球场是列入贵州省公共体育普及工程2020年第一批中央预算投资计划建设的五人制足球场,于2020年10月建成,在今年1月才开始投入使用,向民众免费开放。
不过,就是这样一座免费开放的球场,迎来的不是踢球的球迷,而是赶集的民众。从网上流传的视频和照片看,球场上搭建了不少售卖商品的棚子,场地也有一定程度的破损。
针对外界质疑,都匀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发布公告回应称:“足球场所在的毛尖镇群众在春节前后有赶集习惯,为缓解疫情期间农贸市场人员密集压力,满足春节期间群众赶集需要,因此将此区域有限制地临时作为赶集区域。”
公告还表示,目前该足球场内破损的人工草坪已修缮完毕,并明确不再将该区域作为赶集区域,做到专场专用。
这样的新闻引发大家关注,其原因在于足球场地被侵占,并非孤例。2019年,上海一所高校内唯一一片标准足球场曾“变身”停车场;去年7月21日,西安市一体育场贴出一则通知,内容是“足球场不能踢足球”……
球迷也不免担心,是否前一秒还在为“有地踢球”欢呼雀跃,下一秒就要因“鸠占鹊巢”而大吐苦水,难道以后要和广场舞大妈一起竞争足球场?
对于大家的顾虑,《意见》中也强调社会足球场地优先保证用于开展足球活动,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擅自改变政府投资和享受政府补助的社会足球场地的功能。
《意见》还指出,要科学管理社会足球场,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强化日常管理。要求对社会足球场开展绩效评价,建立奖惩机制。
实际上,足球场不让踢球既是资源的浪费,也阻碍了足球运动在当地的发展,这不仅是公众们的心声,管理者们也心知肚明。
但现实情况却是一旦开放,很多问题也会接踵而至,因而许多地方干脆来个一锁了之。
比如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不可避免会产生运动损伤问题,一些体育场馆的负责部门担心被卷入争端,索性不开放或少开放场馆。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六条规定:自愿参加具有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因其他参加者的行为受到损害的,受害人不得请求其他参加者承担侵权责任,但是其他参加者对损害的发生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除外。这对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有重要意义。
此外,体育场馆开放,必然会产生管理、维护费用,单纯只是公益性质,更像是乌托邦一样的愿景,这就需要完善开放补助政策以及建立合理的收费机制。
事实上,通过与球友们聊天不难发现,对于一些优质的足球场,大家还是愿意在合理收费的情况下使用的。大家也认为,一些适当的收费,恰恰能够防止球场被无故占用。
正如一名球迷所说:建设一座球场很简单,如何维护不简单。足球场不能变成玩耍散步的地方。足球场需要踢球迷们的热血,科学合理的管理更要跟得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