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学姐学姐,社会学读研去哪所学校好呢?”
“当然是蓝鲸大学啦!!”
“可是,蓝鲸大学社院好在哪儿呢?”
“这说起来可就长了,话说……”
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老司机学姐都说了啥吧。
社会学院简介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有着悠久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学脉。1928年,国立中央大学建立了社会学系,由社会学家孙本文教授担任系主任;心理学专业源于1920年成立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心理学系;社会工作专业亦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928年中央大学社会学系所设置的社会工作专科,金陵大学更是当时国内社会工作领域理论和实践的先驱;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所虽然为新设研究机构,但南京大学前身——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同样有过活跃的人类学研究与教学。
1952年,由原中央大学文理学院和金陵大学文理学院组成的南京大学,受当时的政治氛围之影响,在院系调整中停办了社会学系;1956年后,心理学系也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心理学家潘菽教授的带领下,按国家教育研究规划搬迁至北京,成为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的基础。至此,我们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学脉不幸中断。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在彻底扭转中国社会的走向、改变13亿中国人民命运的同时,也使社会学这样一门在中国被取缔30年之久的学科枯木逢春。在中国社会全面开放的大背景下,1983年,南京大学成立了社会学研究室;1986年获得社会学硕士授予权;1988年,南京大学成立社会学系;1996年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设立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社会学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2006年成为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2007年社会学学科(二级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10年和2014年两度入选江苏省优势学科。2008年成立了包括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工作等系所在内的社会学院。在教育部学科办主持的全国三次学科评估中,南京大学社会学一级学科分别名列第五(2004)、第三(2008,与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并列第三)和第三(2012);不断的进步使得我们逐渐奠定了国内社会学研究和教学的重镇地位。
经过26年的发展,社会学院尤其是社会学学科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应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社会与文化人类学、人口学、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社会管理和社会政策等七大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自2002年以来,学院先后与哈佛-燕京学社、悉尼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德国弗莱堡大学汉学系、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世界大学联盟(WUN)等机构合作召开了5次大规模的“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6次全球范围内的“中国研究国际暑期班”,在国际中国研究学界和社会学界产生了相当的社会与学术影响。
目前,社会学院设有社会学系、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心理学系和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招收社会学、心理学和社会工作三个本科专业;设有社会学专业一级硕士点(含社会学、人类学、人口学三个硕士点)、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硕士点,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点;社会学专业一级博士点,以及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社会学学科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完整的国民高等教育系列。
社会学院另设有南京大学河仁社会慈善学院、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南京大学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研究院、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研究所、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国际市场调查所等研究机构,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教育中心。近来由在江苏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与新闻传播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和信息管理学院共同建立了“江苏紫金传媒智库”。这些科研和教学机构近年来承担国家、省部级、学校及海外科研项目数十项,在社会学及相关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这里有豪华指数★★★★★的社会学院院楼
2010年10月,蒙“中国首善”、福建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先生慨然捐资人民币2000万元建设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河仁楼”;2012年9月,社会学院整体搬迁至仙林校区河仁楼,10500平米的办公、科研和教学大楼为社会学院的发展开启了新的阶段。
河仁楼是国内首屈一指的社会学院院楼,建筑风格古朴,宽敞明亮,采用庭院式设计,集办公、科研、教学和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身,豪华指数五颗星。
院内的社会与行为科学实验中心,占地五百多平方米,投资近百万元,建成包括行为观察室,心理咨询室,教学实验室,普通及实验心理学实验室,认知实验室,心理测评室和可用性测评室等在内的实验室。
这里大牛云集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师资精良,经过26年的努力,本院的师资力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现有全职教师49人,其中教授19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5人),副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1人),讲师7人;48位全职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其中19人具有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香港等海外著名大学博士学位。另有兼职访问教授1人、兼职教授(含讲座教授)2人;专职科研人员(助理教授)4人。在上述全职及兼职教师中,1人为国务院社会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担任教育部社会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担任教育部社会工作专硕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为教育部“海外教学名师”;2人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为南京大学特聘教授;1人为南京大学赵世良讲座教授;1人为南京大学宜兴讲座教授;3人为“马工程”首席专家;1人为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5人获得“政府特殊津贴”;5位教授和副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3人为南京大学登峰计划入选者(A类人才1人,B类人才2人)。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科学研究和教学水平一直处在国内社会学学科的领先水平。自2005年以来,学院先后有8位教师主持承担了12项国家和教育部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或重大攻关项目,数十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或一般项目,以及大量的省部级研究课题,此外还承担并完成了包括国际合作研究在内的众多的横向研究课题,出版和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和研究论文,获得了诸多省部级奖项。学院教师和学生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历史研究》等一流CSSCI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SCI或SSCI论文数十篇,CSSCI论文逾千篇,出版著作数十部;先后获得教育部、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数十项,以及美国《文化人类学》年度“文化视野奖”1项。2004年和2013年,社会学院先后获得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特等奖;2005年和2014年,社会学院两度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1年9月起,同样为提升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学术品质,与国内外社会学人类学界展开积极的学术交流,进一步开拓我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使其能够了解中外社会学人类学界的最新动态,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在校内及国内社会学系率先推行“访问教授”(VisitingProfessor)制度,邀请中外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来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为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开设正规学分课程(一般为40学时)。北京大学马戎教授、王铭铭教授、张静教授、陈向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李培林教授和渠敬东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李强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李路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应星教授、日本名古屋大学社会学系西原和久教授、韩国国立大学金光亿教授、美国纽约大学Hamond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Bryan Turner教授、英国伦敦经济学院CharlesStafford教授、英国利兹大学Flemming Christiansen教授等已先后来系担任访问教授。
为进一步加强与海内外社会学人的联系,2015年社会学院正式设立“贝杉社会学人访问计划”,入选6位国内其他社会学机构的教授、副教授,将每人来学院从事为期一个月的访问研究。并邀请名家开设“孙本文社会学论坛”、“双社论坛”(社会工作、社会建设、社会政策、社会福利)“合美博士餐叙”、“潘菽心理学论坛”以及“人类学谋思谈”,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科想象力方面作用巨大,不但扩展了青年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促进了青年教师与学术界的联系和交流。
从学渣到学神不是梦
在学生的培养方面,学院多年来奉行稳定规模、提升质量的策略,并努力通过制度性安排来保证和提高学生培养的质量。为了保证学术薪火的有效传承,从2001年起,我们开始深入改革,建立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教学体系。首先根据专业的需要,全面充实、完善了社会学教学计划;自2001年秋季开始,连续十多年印制了《研究生教学手册》和《本科生教学手册》,使学生能够对他们未来4年(本科)甚至10年(本科-博士)的学术训练有所了解。在本科生的培养方面,学生内部刊物《视野》主要由社会学专业同学担任编辑;社工与社会学教师带领MSW研究生编辑出版电子刊物《社工中国》、《南大合美博士餐叙》、《社论》以及《定量群学》微信公共号;心理学专业的“朋辈咨询”;社会工作专业的“扬帆”成长小组,使得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逐渐形成各自特色。
2001年7月起,为提升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学术品质,开展积极的学术交流,激励教师、博士及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学与人类学领域的科学研究活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推行定期规范的“社会学研讨会”(Sociology Seminar)制度,邀请海内外学者及本系教师和博士研究生发布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印制标准的工作论文。拟参加研讨会发表自己研究成果的教师和博士研究生请与成伯清教授联系,并通过电子信箱(bqcheng@nju.edu.cn)提交论文文本。
另外,社会学院还设有定期举行的“影视社会学茶聚”(Tea Party)制度。由本系及其它教师播放具有社会学或人类学价值的影视片,并进行相关的学术讨论,以期在推动影视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的同时,增进师生间的了解和友谊。需要举办影视茶聚的教师请与周培勤博士(peiqinzhou@nju.edu.cn)联系,学生也可以向主持人推荐影片。
这里既精于学术又致力服务社会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重建以来,学院教师们一直关注现实社会问题和社会进步,诸多教授在坚持学术理想的同时,关注中国社会的改革和开放事业,并且积极为国家及地方政府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出谋划策,贡献良多,不断践行“合力共建求创新、市校合作谋发展”的理念,成为政府和社会的智库。我们建立了严格实习制度,建立了多个实习基地,供不同专业的同学实习。
我们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电话访问中心”,2003年SARS期间组织研究生进行了全国5大城市2000户居民的“SARS流行的公众反应和社会后果调查”;2006年则与本校新闻传播学院合作,组织了有130位师生参加的规模浩大的全国10大名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为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了解普通百姓提供各种便利。2016年3月25日,学院联合紫金传媒智库,与一都镇政府正式开启共建美丽乡村和精准扶贫之旅。
依托社会学院原有力量, 2010年成立的城市科学研究院,秉承学以致用的经世信念和道德情怀,以探究完全的城市发展模式、倡导文化资本化的城市创新理念为己任,寻解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2010年成立了河仁社会慈善学院,致力于中外慈善政策、慈善文化、慈善捐赠的教学、培训与调查研究工作,意图开高校在中国慈善研究领域的先河;2011年与中共南京市委建设工作委员会合作成立的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研究院,努力打造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分析的权威机构;2015年MSW中心得到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与江苏省民政局联手建立省级研究生工作站,我们还与其它省市行政部门签订合作共建协议,为地方发展谋篇布局;2014年7月揭牌成立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研究院,致力打造国家社会发展的战略智库,积极开展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和实务研究;2015年7月江苏紫金传媒智库在南京大学宣告成立。该智库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牵头组建,由南京大学携手江苏省四大文化企业和传媒集团,整合南大社会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信息管理学院、政府管理学院等学科力量创建而成。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转型和变革时代,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一方面社会变迁在形成中国社会多方面的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向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艰巨的任务;另一方面,迅疾的社会变迁也为我们提出新的理论、思考新的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机。我们应当将所学、所思、所想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更好地进行结合。
如果真如人所说,中国的社会学正在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社会学的春天已经来临,那么我们自然应该加倍努力、与时俱进,以精进之学术,助腾飞之民族!
加入我们
院系主页: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河仁楼)
邮编:210023
电话:+86-25-89680954
Email:social@nju.edu.cn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