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年龄超65岁穿旗袍游世界的奶奶们火了,在视频和照片中展现了奶奶们独有的精气神儿和活力。
奶奶团穿着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特色的旗袍服装周游世界,不仅展示了她们时尚美丽的外表,还展示的是她们丰富的内心精神,向世界人民传递着中国传统服装文化。
她们几乎与共和国同龄,经历过上山下乡、 改革开放等时代变迁。
岁月染白了她们的头发,却谁也无法忽视她们的风华。
相信每一个女子老去时,都希望活成她们的样子。
然而,国人对旗袍文化又了解多少呢?文化输出才一个国家历史厚重的体现,今天给大家梳理一下旗袍的历史变迁,各个时期的旗袍有什么特色?和现代的旗袍又有什么不同呢?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清代旗装
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下摆不开衩,黄色是皇家独尊之色,民众是忌用。
清代旗装纹样多以写生手法为主,龙狮腆麟百兽、凤凰仙鹤百鸟、梅兰竹菊百花,以及八宝、八仙、福禄寿喜等都是常用题材。
在浓厚的清朝封建礼教氛围中,想要妇女如现代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清代旗装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
民国旗袍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异。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女装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领、袖外采用西式的处理,如用荷叶领、西式翻领、等,或用左右开襟的双襟。
旗袍的裁法和结构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时出现了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体了。有人还使较软的垫肩,谓之“美人肩”。
这时旗袍已经成熟已经定型,以后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确定的基本形态,只能在长短、肥瘦及装饰上作些变化。全世界女性们所钟爱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为典型的。
现代旗袍
五十年代,政府号召“人人穿花衣裳”,出现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气质。不妖、不媚、不纤巧、不病态,符合当时"美观大方"的标准,而且更为实用。
七八十年代落后,九十年代逐渐复苏,新时代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变。高挑细长,平肩窄臀的身材为人们所向往。而作为最能衬托中国女性身材和气质的中国时装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们注意的目光。
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瑞典女运动员出场服装选用的是中国旗袍式样,超过10位各国奥运冠军要求做一件中国礼服——旗袍用于自己的婚礼。
欧美明星,公众场合穿旗袍也许更多是为自己添加异国情调。
法国著名服装设大师皮尔·卡丹曾说:“在我的晚装设计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的灵感来自中国的旗袍。”
中国其旗袍已经走向了世界,传达了中国传统知性女性的婉和柔美,阅历熏陶下的随和,丰富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让人完全沉浸于对她们的欣赏和羡慕之中。
在奶奶们身上,时间的流逝好像停止了,只感受到了温暖和谐的夕阳之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