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屈文生|历史翻译与中国历史话语的构建与传播历史翻译与中国历史话语的构建与传播文/屈文生如何选择恰如其分的历史译名,是译者翻译历史文献时常面临的一大难题。历史文献的翻译(下称历史翻译)近似于政治文献的翻译,但译者常常无法把握立场。翻译实践中译者在选择历史译名时缺乏必要的历史素养而无意识地造成译作不合史实、有违原作史观或有悖原作史论的现象,即显性或隐性的“历史无意识”。“历史无意识”主要体现为译者缺乏恰当的历史观指导和缺乏历史理性等两种情形。对于历史翻译而言,选择历史译名就是译者在选择历史立场。中国近代史文献的外译,要求译者熟悉大历史观、革命史观、人民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史观等历史研究范式;中共党史文献的外译,特别要求译者掌握正确的党史观;外国历史文献的汉译,要求译者熟悉现代化史观、“冲击一回应”史观与“西方中心观”等历史研究范式,以及相应的历史叙事模式和历史话语。译者只有养成历史意识,熟悉主要的历史观和重要的历史话语,并站在恰当的立场上完成符合史实和原作史观、史论的翻译,才能克服“历史无意识”历史观与历史翻译在中国近代史上,越是重大的历史事件,西文中的记载和研究往往越多。但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立场,会形成不同的历史记载与认识。
比如,“太平天国运动”的常见英文译词有theTaiping Rebellion, the Taiping Uprising, the TaipingCivilWar,theTaipingRevolution,theTaipingMovement, the Taiping Revolutionary Movement,以及the Taiping HeavenlyKingdomMovement等。其中,theTaipingRebellion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套话”在英文世界中尤为深人人心。但从国家立场和革命史观来看,这存在严重问题。究竞是使用Rebellion(叛乱/造反)、CivilWar(内战)、Revolution(革命)、Movement(运动),还是RevolutionaryMovement(革命运动)来翻译,事关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定位和历史评价问题,亦关乎作品和作者的政治立场或国家立场等问题。要回答好这一问题,首先要熟悉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史观和王朝史观等历史研究范式。在唯物史观未应用于历史研究之前,中国传统史学研究对历史的解释以王朝正统史观为主。正统的清王朝曾斥太平军将士为“匪”“逆”“贼”“长毛贼”等,反映的是王朝史观。
但清末革命党人提出“驱除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并秤击“成王败寇”说,将太平天国运动表述为一场汉族推翻满族统治的“民族革命”,反映的是民族革命史观。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学界否认太平天国运动为“民族革命”“宗教革命”或“政治革命”,而是认为其性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该类成果反映的是唯物史观、革命史观。在新中国的历史唯物主义话语体系中,“太平天国运动”被视作是“革命”“运动”或“革命运动”。只有清统治者和站在清统治者一方的西方人,才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描述为“叛乱”“造反”。因此,“太平天国运动”宜译作theTaiping HeavenlyKingdom Movement。可见,“叛乱”还是“起义”,“造反”还是“革命”的叙事冲突,体现出唯物史观、革命史观与王朝史观的二元对立,而“运动”一词最能反映革命史观。假使译者具备良好历史素养,在革命分析理论指导下,仍将“太平天国运动”译为theTaipingRebellion,这就不光是原作史观不正的问题,而是译者的立场出现重大偏差的问题。类似的,“义和团运动”的英译也考验译者的史观和历史意识。历史学家剪伯赞将义和团运动称作是“一次自发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那么,西方人将义和团运动称为theBoxerRebellion,完全不合乎新中国的历史话语体系,与唯物史观和革命史观相悸。因此,当中国译者受托,将事关该运动的官方文献翻译为英文时,切不可用最流行的theBoxerRebellion,而用theYihetuanMovement或the Righteous and Harmonious SocietyMovement等。总之,历史翻译须恰当反映出原作的历史观。在翻译诸如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历史事件时,首先需要从众多常用的译词中辨别出原作实际表达的史观。因此,要想做好历史名词的翻译,有时需要译者具备某种“先见”,并站在某48 会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