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社群是昙花一现的新物种吗?吴晓波北京书友会老班长,3年社群实践经验告诉我,社群是人性驱使的产物。
一、学习,是反人类的忠言良药
有效学习是一个非常高难度的动作,学习首先要克服人本身的惰性,不断去探索未知的世界。除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人外,大部分人找不到一个良好有序的学习状态,更不用说习惯。
我们很多人可能说自己无时无刻都不在学习,每天需要见不同的人,应对不同的工作,在经历中慢慢成长,这是广义的学习。如果这样定义学习,人的一生其实都在学习,只是一个学习快慢长短的问题。人生短短不过2万天,从生命的角度来讲,人应该每天都在进步,才不会虚度此生。但是为什么我们发现,大部分人都自认为自己没有在学习,而是在逃避生活,逃避现实?
这就涉及一个非常核心的关键词,重复。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做相同的事情,重复同样的动作,而工作生活效率并没有提高,我们称之为无效学习。而社群正好提供一个有效学习的环境,有助于爱进步的人以组织为依托,进而实现持续有效的学习。
二、社群,是人类聚众取暖的温床
社群是一个复杂的物种。一个社群的基本特征是能够建立有效的链接,有共同的兴趣点引导,有相同的行为模式规范。
一个社群组织要想盈利,首先需要具备最简单的两个条件,一个条件叫做产品,一个条件是找到有效用户。产品方面,不同人、不同企业生产产品的方式各种各样,没有一款产品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但是如果一款产品的需求量非常小众,边际获客成本过大,就可能意味着她的盈利预期是亏损的。所以,很多时候在选择培育产品的时候,就决定这个组织能不能够盈利。一个理想的盈利性学习型社群组织中,优质产品与海量有效用户,密不可分。
现在讨论比较多的社群产品主要有3种:
第一种,是网络产品,比如说语音,音视频,或者电子图书。
第二种,是实体产品,比如说线下活动。
第三种,是两者之间的状态,比如会员体系。
在我看来,针对大众的优秀产品,她的基本素质是他的受众面够大,它的有效购买率足够高,他的质量问题微不足道。一旦一个组织(个人)的产品打磨成型,那他就要想办法找到有效用户。我一般将产品到用户使用的这个过程,称之为运营推广。
一个畅销的产品在确定之时,基本上就已经得到了部分有效用户或者铁杆的有效反馈。一般将此时的用户称为天使用户或种子用户。对于一个合格的产品来说,它的上市需经历测试和培育阶段,在这个阶段就需要基本确定,产品是不是用户所欢迎、所需要、所喜欢的。产品经培育阶段之后,就要想办法快速,推广到她的有效用户当中。
怎么样找到海量有效用户?
这是很多人想建立学习型社群的一个直接目的。大部分运营同学认为,只要找到了或者建立了一个学习型社群,就能够把自己的产品有效地推广到该社群中。实际上,建立一个学习型社群只是进行推广运营的冰山一角。社群只是整个社群产品运营推广过程中的一种用户组织形态,最根本的还是在于产品和用户之间的有效连接关系,一种互惠互利,互依互存的关系。
三、构建优秀的学习型社群,
就像创立一家伟大的企业一样
如果要构建一个学习型的社群组织,首先要定位一下我们建立社群的目的,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学习组织,不能没有目的泛泛而谈。任何一个组织都是有其潜在目的和诉求的,不同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目的肯定也是不同的。
个人认为最好的一个学习型社群组织的范例,应该是中国的9年义务教育学校,就是大家熟悉的中小学。大学社群整体的学习效率都低于中小学,当然,学习效率这个词是相对的,一个社群的学习效率高,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人所有方面的学习效率都高。也就是说,在中小学阶段,整体的基础素质提高得比较快,但并不意味着某一个学生各方面能力都能够快速的提高,必然也存在某个个体堕落退化。相对来说,大学里整体的学习效率比较低,但对某一个人来说,如果每天用心读书,不断去充实自己,他的某方面的学习是提高的非常非常快的。
整体来看,处于一个优秀的组织中,中间圈层的人会被协同前进;处在一个腐化组织中,中间圈层的人会被协同落伍。或许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喜欢选择优秀学校的大多数原因。
狭义上讲,目前社会上主要的学习型社群,基本诉求或目的大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盈利。但这并不能作为社群存在的唯一理由。兴趣爱好、专业技能、行业交流、资源分享等,都可以作为构建学习型社群建立的目的之一。明确目的,制定运营策略,才能有效运营、构建有效的社群组织。
四、学习型社群的核心结构,
与优秀的社会组织大同小异
对于学习型社群高效运营来说,其核心主要有三点,且必不可少。
1、社群成员为高质量人群,这个群体有共同的学习动机或者目的;
2、优秀的组织者和核心成员:除基本运营素质外,他们能够牺牲自己的时间成本来维护社群的稳定,使用维护社群产品,及时提出有效反馈;
3、能够产生稳定的利益:这个利益可以是发展个人兴趣产生的直接现金,也可以是有效的人脉或者知识。
五、书友会的故事,爱读书的人摩擦生热
说了这么多概念的东西,我们还是非常模糊。那就看看我们书友会大概是怎么生长的
以下以书友会为例,做一个理想型社群假设。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模仿不易)
1、书友会,不是简单的线上微信、线下部落
书友会的线上部分是网站、公众号、微信群或者QQ群,他们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大家可以在群里学习内容、讨论话题或嘉宾分享。
书友会线下部分是活动与面对面交流。活动目的是进行更高效的连接,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密切无间,增强粘性。大部分商业组织比较看好的是找到一种方法,通过线上的海量人群转化为线下活动或者获得高质量的付费用户。由于人与人之间先天与环境的差异性,对不同事物的认知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同。所以,运营没有一套一成不变的方法,也不存一劳永逸的模式。其中的关键在于,产品与资源的有效性,运营的精准性。
书友会的线上交流分享,基本上是以免费为主,因为它的边际成本为零。线下分享由于场地等硬件消耗,基本上以收费为主。但是,现在的收费活动本身依然不能够实现盈利,也就是目前的收入不能够支付运营人员时间成本和其他成本的投入。一个原因是客单价过低,可如果提高了客单价就意味着门槛过高,可能就超出了这一群体的接受范围。最终,回到了产品与用户的关系的问题。尽管如此,还是会有很多组织者愿意为这样的社群做投入,这源于一群人的兴趣爱好,与人愿意为自己喜欢的人或事无偿付出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
2、书友会的运营,有温度又有趣
构建一个学习型社群,首先要有两大产品体系,一个是线上的产品体系,一个是线下的产品体系。同时要有两大运营推广体系,一个是线上的运营推广体系,一个是线下的运营推广体系。这样四者之间是相互交叉融合、相互推进。
线上产品无疑最好是电子化、可传播的,传播的边际成本为零,或最好是免费的,但质量不能因免费而降低。线下产品,最关键的是有效交流和氛围环境。也就是说,我们要在一个让参与者舒适环境里与成员进行一个有效的沟通。
1)书友会线上运营,有缘千里来相会
一个优秀的产品是可以自传播的,产品在设计的时候就应把传播的影响因素嵌入该产品当中。书友会线上社群的硬广可以有多个推广渠道,比如公众号、朋友圈、微信群和其他新媒体平台。公众号一般只能推送一次,朋友圈一天理论上也不能超过一次广告,微信群的广告推送次数可以提高但是过高的频率必然导致微信群交流质量的下降。
举例说明:微信群活跃的管理办法
制定合理有效的群规则,让大家遵从一个简单可行的规范。建议群规不要超过三条。
比如说:
1.请大家统一修改群名片为姓名加职业
2.入群请作一句话自我介绍。
3.个性化群规条例。
个人认为,群管理没有特别的法则和窍门,关键在于群管理员的兴趣和个人时间成本安排。
群活跃的一个核心原则就是,有人发起话题,有人承接话题,有人引导话题,有人展开话题。而对于大部分群成员来说,群活跃度对他们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好处。所以群成员没有责任和义务发起话题或者引导话题,群成员主要做承接话题和展开话题,这还要看群成员的心情、时间和发起人段位的高低。
什么样的人适合做群主?在我看来人人都可以做群主,而且这也是个人人为群主的时代。但是,并不是每一个群主都能够维护好一个群。能不能维护一个群的重点,并不在于一个人的能力,更多的在于一个人的兴趣、时间成本和他对社群的归属感。
比如一个新群,在创立之初的时候群主会非常活跃引导大家讨论一些有效的话题,时间长了之后,群员包括群主的兴趣都会下降,就会导致群的活跃度降低,最后沦为一个死群,这也是为什么一个社群活跃度平均只有六个月的原因。当然任何一个生命体都有它的生存和死亡的过程,社群产生分化死亡是一个正常的过程。一个好的群主就是在群建立之初,发展壮大的时候能够维护群内的活跃度,组织群里的成员讨论有趣的话题,进行良性的氛围引导。
所以,从这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能看出来能不能运营出一个活跃的线上社群,需要组织者综合考量各项时间成本。
2)书友会线下运营,无缘对面不相逢
一般社群的线下产品为活动或者课程,或者某种特定的商品。
如果这个产品想要被这个社群所接受就必须符合这个社群的基本特征。比如说一个读书特征的社群,那它的线下产品主要的特征应该是线下读书或者分享,尽管不要求有非常浓厚的书香气质,但也不能与书香南辕北辙。例如,经常会有人问他们发的到底算不算广告,或者很多人都不认为他们自己是来发广告,还有人装作不知道自己发的是广告。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自己的利益诉求在使用资源,而很多时候社群资源在他们看来是可以免费借用的。实际上任何一条无效的广告都会降低社群的品位。
线下产品的运营推广方式。线下产品的广告与线上产品的广告类似但是又有一些不同。类似在于发送广告的位置与时间。区别在于线下产品的运营需要有实体来作为支撑。比如一场线下活动要有明确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流程、参与人数和组织者。每一点都要明确无误,否则就会导致一场线下活动的败北。比如活动时间,预定的是两点,结果两点嘉宾没到甚至没有举行,那这场活动的口碑就会非常的惨。
3、书友会的核心人员,把个人目的升华为社群目的的人
书友会的核心人员无疑是社群的积极分子和主要线下线上活动组织者。
热情的积极分子保持了这个社群的活跃度,一旦把这些积极分子抽离这个社群,在某种程度上就会导致社群归于沉沦。但是只有社群的积极分子并不能够提升社群的品位和层次,提升社群的段位最关键的还要靠核心组织者,以及用心打磨的高品位的产品。不同组织者打造的产品不同,这就导致了社群最终层次的高低。
更关键的原因是这些组织者为什么有兴趣组织这些活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组织者组织活动归结为以下几个核心点:
第一, 个人兴趣组织活动能够产生分化出社群组织者想要的核心产品;
第二, 盈利社群活动能够给组织者带来直接的收益;
第三, 人脉,通过有效的活动筛选出优质的人群。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在社会中立足都要找到一些他们想要的人,从最低级的交朋友谈恋爱到最高级的联合创业志趣相投,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
六、结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说了这么多,可能还是不够清楚一个学习型社群的画像是什么。最好的认识方法就是加入一些学习型社群,观察学习他们是怎么运作运营方法。天下大道,原本趋同。在我看来,中小学教育管理,就蕴含了丰富的社群运营的基本法则。
人类诞生的时候,社群就诞生了。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每一个人都感到社群就在自己身边,每一个人好像都有资本组建一个完美的社群。不同社群中,我们充当的角色各不相同,有的是强关系,有的是弱关系,强弱结合,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百态。
学习型社群不是昙花一现的新物种,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社群运营专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