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了是政变,
成功了就是革命!
——《首尔之春》
文丨旧故麻袋
德国上校约阿希姆·派普在二战之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事实真相只有亲历者才知道。”这句话用在韩影《首尔之春》里十分恰当,也十分贴切。
也许你对韩国的历史并不了解,但你一定听说过这些电影的名字《辩护人》、《南山的部长们》、《出租车司机》、《华丽的假期》等,这些电影的故事背景或多或少都与一个年份或一个人物有关,那就是1979年和全斗焕。
首先声明,《首尔之春》是有一定观影门槛的韩国历史电影,并不适合大众影迷,至少,有看过上面提到的几部影片为基础,才不至于在看电影时被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冲突搞得云里雾里。
所以在正式讲述电影前,先为对这部电影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提供一些历史小佐料,帮助大家更好的去理解电影中曲折又复杂的人物关系。
“真实历史”
1979年之前,韩国第三任总统朴正熙通过一系列铁腕手段,领导韩国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腾飞,创造了“汉江奇迹”,让韩国在短时间里,甩掉了最落后国家的帽子,从战后的经济废墟上崛起,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取得了让世界为之瞩目的国家发展成就。
尽管,朴正熙的领导力在韩国历史上难得一见,可“独裁政治”的背后也为国家埋了“祸根”,影响至今。
为了经济的发展,朴正熙扶持了大量的韩国财阀,这些财阀很大程度上是政府与财团相结合,极大影响了韩国政治的健康发展,造成了韩国财阀在政坛上有极大的话语权,从而根深蒂固地成为能够影响韩国政治的力量。
1979年10月26日,为了恢复自由民主,阻止更多国民的牺牲,经历了无数次心理博弈和内心斗争后,情报部长金载圭刺杀了总统朴正熙,现实中最后被判处绞刑。
总统朴正熙遇刺身亡,韩国结束了长达18年的军事独裁。金载圭以为结束了朴正熙的高压统治后,韩国会迎来解放、迎来自由,事实上并没有。
当韩国人都以为熬过政治寒冬,就能迎来满怀憧憬的春天,可“穿暖花开”的景象并未如期而至,反倒权力真空期内,各方势力蠢蠢欲动。
朴正熙被刺杀后的第47天,全斗焕就发动了军事政变,政变自12月12日18时30分爆发,到次日凌晨5时10分全斗焕取得总统崔圭夏追认对郑升和的逮捕令宣告政变成功,整场政变持续了9个多小时,史称“双十二政变”。
通过这场政变,以全斗焕为首的“一心会”势力掌握了军权,建立了“新军部”,继而于1980年发动5·17紧急戒严事件,夺取政权,之后全斗焕当选总统,修改宪法,开创大韩民国“第五共和国”。
科普一下“一心会”,这是全斗焕成立的一个地下军事组织。成员都是韩国陆军士官学校的学员,初组建时只是一个同学联谊会,随着成员慢慢进入核心圈,逐步演化成为一个政治集团,“一心会”可以说是全斗焕夺权的关键。
一个独裁者倒下,新的独裁者又登场……
“电影改编”
电影《首尔之春》讲述的就是这场令人无奈的“双十二政变”,讲述总统朴正熙被刺杀后,以全斗光为首的“少壮派”军官击败国内“清流”夺取韩国政权的故事。
如果没有真实历史的铺垫,可能观众们都会期待电影最后的那个“反杀时刻”,但现实是我们都知道全斗焕政变成功,并且当了两任韩国总统,之后滋润的活到了90岁。
电影的结局早就由历史写下了注脚,从而让电影中所谓的正义显得更加可笑。
电影开始于朴正熙总统遇刺身亡后,陆军参谋总长郑祥镐(原型为郑升和),被任命为戒严司令官,掌握人事任免权,可谓是除总统外最有话语权的人。
保安司令官全斗光(原型为全斗焕),则被任命为联合调查本部长,负责调查总统刺杀事件,掌握整个国家的情报工作。
其实除了是保安司令官、联合调查本部长等职务,全斗光还有另一个身份——军队秘密团体“一心会”首领,他善于周旋收买人心,通过各种手段,让军队上下遍布“一心会”成员,为自己的野心铺路。
郑祥镐早就对全斗光在军队内部拉帮结派的行为看不下去,为了制衡全斗光,直接明牌打压,提拔为人古板但责任感强的“模范军人”李泰臣(原型为张泰玩)为首都警备司令官。
至此,全斗光、张泰臣两人正邪对立,一场“权力的游戏”徐徐展开。
我们常说“正义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可现实中正邪对立,好人总是斗不过坏人,为什么?因为好人永远是理想主义,永远都有底线,可坏人不是,坏人的眼里只有目标,为了无限接近这个目标,他只遵从一个字“干”,行动大于一切,所以糟糕的时代往往是由不择手段的野心家和愚昧迂腐的理想家共同完成的。
李泰臣临危受命,名义上掌握首尔兵权,但实际上军队早就被全斗光的势力渗透,导致面对之后全斗光的政变,李泰臣只能化身孤胆英雄,殊死抗争……他是忠臣,也是孤臣。
1979年,12月12日,全斗光支开了张泰臣为代表的几位重要成员,借由“总统刺案联合搜查本部长”的职务之便,以莫须有的罪名,在未经现任总统崔韩圭(原型崔圭夏)批准的情况下,先发制人,强行逮捕陆军参谋总长郑祥镐,并调令外地部队进攻首尔,发起军事政变。
虽然以张泰臣为首的镇压军未能在第一时间得知“全斗光政变”消息,但他敏锐的察觉到了不对劲,所以无论全斗光的部下如何拖时间,最后张泰臣还是坐车离开了,才发现了事情的严重性。
政变之初,镇压军有太多机会可以一举剿灭叛军,可现实是,在首尔的将军们都没把这次政变当回事,觉得叛军搅不起什么风浪,根本没考量这次事件的严重性。
还有时任国防部长吴国相(原型卢载铉),人送外号“半岛跑男”。在政变当晚听到枪声后,第一反应竟是带着妻小逃跑,躲进了韩美联合军司令部寻求庇护,以至于政变双方在一开始都找不到他。高层废物中的典型代表。
为了政变合法化,政变前全斗光就要求总统崔韩圭签署逮捕郑祥镐,但他多次拒绝,他不想让韩国成为这些人手里的玩物,可他一个人的力量太薄弱了,刚上任,也没有什么实权,最后在全斗光逼宫下不得不签,但他也坚守了自己的底线,在签名时标记了日期,立证全斗光是先斩后奏。
最惨的还是李泰臣,当晚,他完全有能力力挽狂澜,只要有人愿意听他的,都不至于输到这般田地,原本镇压军胜算很大,进入首尔周围的好几支部队都被策反了。
原本只要镇压军有军驻守,完全不带怕的,可叛军狡猾,搞了个口头的“君子协定”,成了这场政变转折点。
叛军声称要“和气撤军”,双方都要撤,结果原本镇压军这边的绝对战斗力第八空输撤了,叛军的空输在撤了一半后又折返,其实当时若不去理会叛军这些话,倒也能赢,只是镇压军高层太无谋略,太废物了。
当然,作为商业片,电影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动。
比如张泰臣大桥孤身劝返叛军桥段,电影需要,并非历史事实。
比如最后张泰臣将军组织的一百多人,打算在几辆坦克装甲车的掩护下攻击全斗光的据点。历史是当时叛军已经兵临城下,镇压军大势已去,这一百多人实际上连门都没出就散了。
电影最后高潮部分,李泰臣打算炮击全斗光据点,最后全斗光无耻的拿平民做要挟,张泰臣担心控制不好炮火波及范围,不好控制事态,同时因国防部部长口头撤职,最终作罢。
你看,好人永远考量这么多,坏人只会利用好人的这些弱点来逼迫好人就范。
《首尔之春》短短2个小时的电影,要呈现多方势力的盘根错杂,又要呈现你来我往的正邪斗法,非常不易。这不仅仅是对编剧、导演的考验,也是对演员、剪辑的考验,好在如此紧迫的时间,电影张弛有度的完成了故事的整体调度。
电影在人物群像的塑造也十分出彩,虽然有些角色的出场时间不多,但却能让人恨的牙痒痒。
比如懦弱无能的国防部长;
被反叛军耍得团团转的参谋次长;
也有人让人无比心疼,比如本可以扭转局势却无能为力的镇压军长官金准烨(原型金晋基)。
电影里,没有我们信仰的“邪不压正”式的结局,政变结束后,叛军们在欢快的庆祝胜利,而忠勇的正面人物则锒铛入狱,受尽折磨。
最后借一张叛军的合影,给出了每一个恶人的善终结局。
而那些画面之外的好人,我一一去查,结局都不好,甚至好多人都可以说是悲惨,特别是主要镇压军的那几个,从个人到家庭,都收到了牵连。
《首尔之春》像是一则寓言故事,历史是镜子,它用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人性的崩坏和系统的溃烂,导致某些看似难以撼动的东西远比我们想象得要轻易和迅速。
我们常说,善恶终有报,可你以为社会是一台精密仪器,各行精英谨慎周密地维持其运转,但经历越多越发现这个社会就是个草台班子, 一小撮精英带一大帮混子,尽最大努力维持着社会的底线而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