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2018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重点

2018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重点

2018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重点绪论一、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是我们理解当前所处历史方位的关键词。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

绪论

一、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新时代是我们理解当前所处历史方位的关键词。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

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

二、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

(一)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二)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是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品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

法治素质是指人们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理解法律本质,运用法治思维,依法维护权利与依法履行义务的素质、修养和能力。

第一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

第一节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一、人生与人生观

(一)正确认识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

(二)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

人生目标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

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人生价值内在包括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三)人生观与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二、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第二节 正确的人生观

一、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

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人生须认真,人生当务实,人生应乐观,人生要进取。

三、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

(一)正确评价人生价值

(二)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第三节 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一、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幸福是一个总体性范畴,它意味着人总体上生活得美好,家庭和睦、职业成功,行为正当、人格完善等都是幸福的重要因素。幸福总是相对的,不是尽善尽美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标准。

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实现幸福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

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损害社会整体和他人利益的基础上。

不要拘泥于个人利益的得失。不要满足于一时的得,不要惧怕一时的失。

二、反对错误人生观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人生观。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一己之私利。

三、成就出彩人生

第二章 坚定理想信念

第一节 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人精神上的“钙”。

一、什么是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

(一)理想的内涵与特征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的可能性、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目标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表现。

理想具有超越性、实践性、时代性。

(二)信念的内涵与特征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定不移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

信念具有执着性,多样性。

二、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

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

第二节 崇高的理想信念

一、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

三、胸怀共产主义伟大理想

第三节 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一、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

理想和现实存在着对立的一面,二者的矛盾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

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二、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最大的现实,也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社会理想。

三、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每一个青年的前途离不开国家的前途,没有国家的前途也就没有青年的前途。

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立志需躬行。

第三章 弘扬中国精神

第一节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一、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表现在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对理解的不懈追求上,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上和对理解人格的推崇。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重精神优秀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二、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

(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三)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关联,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我们当今时代的中国精神。

三、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第二节 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

一、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的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核心。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爱国主义总是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

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献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二、新时代的爱国主义

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三、做忠诚的爱国者

爱国不是简单的情感表达,而是一种理性的行为,要讲原则,守法律,以合理合法的方式来进行。

(一) 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

(二) 促进民族团结

(三)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第三节 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一、创新创造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民族禀赋

二、改革创新是时代要求

三、做改革创新生力军

(一)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

(二)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

第四章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节 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两者是紧密联系、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

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社会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

二、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宪法。

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本质上是不同文化所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精神。

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竞争力,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逐步打破西方的话语垄断、舆论垄断。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再具体利益矛盾、各种思想差异之上最广泛地形成价值共识。

第二节 坚定价值观自信

坚定的核心价值观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价值内核。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深深地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底蕴的集中体现。

使中华优秀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

我们所积极弘扬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我们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我们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根据。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先进行、人民性和真实性,而据人类社会的价值制高点,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还要求我们在发展的进程中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第三节 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一、扣好人生的扣子

二、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第一节 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一、什么是道德

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一)道德的起源

(二)道德本质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一)道德的功能

认识功能,规范功能,调节功能(最基本),导向功能,激励功能

(二)道德的作用

反对两种极端看法:“道德无用论”,“道德万能论”

三、道德的变化发展

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第二节 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中国革命道德是对中国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道德财富。

一、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二)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复古论,另一种是虚无论。

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割断了道德的历史与发展的关系,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道德的进步。

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中国革命道德,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发展。

(一)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革命道德的渊源之一。

中国革命道德继承了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是超越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局限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道德。

(二)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三)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

中国革命道德内容丰富、历久弥新。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精神支撑和思想武器。

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有利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三、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一种文化能够通过与其他文化交流,碰撞和冲突融合。而保持其生命力,是实现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

必须秉承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批判继承其他国家的道德成果。

第三节 遵守公民道德准则

一、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二)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

集体主义可分为三个层次的道德要求:

1、无私奉献,一心为公

2、先公后私,先人后己

3、顾全大局,遵纪守法,热爱祖国,诚实劳动

二、社会公德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及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和谐稳定的起码的道德要求,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三)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从本质上说,网络交往仍然是人与人的现实交往,网络生活也是人的真实生活。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

三、职业道德

(一)职业生活与劳动观念

(二)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四、家庭美德

(一)注重家庭,家教,家风

(二)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1、尊重人格平等

2、自觉承担责任

3、文明相亲相爱。

(三)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与婚姻观

大学生还要处理好这几种关系:

1、恋爱与学习的关系

2、恋爱与关心集体的关系

3、恋爱与关爱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2016年,在校大学生如果符合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结婚条件,可以结婚。

五、个人品德

(一)个人品德及其作用

(二)掌握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

学思并重,审查克治,慎独自律,行知合一,积善承德。

(三)锤炼高尚道德品格

第四节 向上向善,知行合一

一、向道德模范学习

大学生要向道德模范学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二、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

志愿者服务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志愿服务的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成长成才的重要舞台。

1、到需要的地方去

2、帮助弱势群体

3、做力所能及的事

三、引领社会风尚

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

第六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用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共同体现,是维护人民利益和公民权利的有力武器,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群体公民的活动规则和行为准绳。

一、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一)法律的含义

综上,可将法律定义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二)法律的历史发展

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法律→社会主义法律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从本质上说,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领导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保障。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第二节 一切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

(一)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宪法。

党领导的宪法建设史,可得出结论:

1、制订和实施宪法

2、我国现行宪法是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制定和不断完善的。

3、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发扬民主。

4、党高度重视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宪法的地位

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我国宪法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

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

(三)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四)我国宪法确立的制度

国体即国家性质,是国家的阶级本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政权组织形式,又称政体,是指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实现国家权力的政体体制。是形成和表现国家意志的方式,或者说是表现国家权力的政治体制。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二、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

(一)宪法相关法

(二)民法商法

(三)行政法

(四)经济法

(五)社会法

(六)刑法

三、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

(一)诉讼法

(二)非诉讼程序法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主义法制体系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重大意义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

三、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十六字方针,展现了全国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方面统筹推进。

第四节 坚持走中国特色主义法制道路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法治和德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两种方式,忽视其中任何一个,都将难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

法治发挥作用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德治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进行道德教化。

法制主要依靠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的形式来推进和实施。

德治主要依靠培育和弘扬道德等途径来推进和实施。

第五节 培养法治思维

一、法治思维及其内涵

(一)法治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法治思维是一种融法律的价值属性和工具理性于一体的特殊的高级法律意识。

(二)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法治思维主要包括法律至上,权利制约,公平正义,权利保障,正当程序等内容。

第六节 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一、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一)法律权利的含义与特征

法律权力是指反映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行为自由,是法律所允许的权利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义务所保证的法律手段。

四个特征:

1、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现实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2、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3、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

4.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地行使法律权利。

(二)法律义务的含义与特征

法律义务是指反应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社会责任,是保障法律所规定的义务人应该按照权利人要求从事一定行为或不行为以满足权利人利益的法律手段。

法律义务的履行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作为,另一种是不作为。

法律义务具有四个特点:

1、法律义务是历史的

2、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

3、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

4、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

(三)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不可分割,相互依存。

二、依法行使法律权利

(一)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政治权力,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社会经济权利,宗教信仰及文化权益等。

(二)行使法律权利的界限

三、依法履行法律义务

(一)公民应履行的基本法律义务

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名族团结。

遵守宪法好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保卫祖国、抵抗侵略和依法服兵役、参加民兵组织。

依法纳税。

上一篇: 首都博物馆:在这里看70万年人居史、3000年城市史、800年京都史
下一篇: 篇8:大同之世作文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