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北京考试报

北京考试报

北京考试报北京考试报记者 邱乾谋 文并摄“为了让你们不再流离失所;为了让中国的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为了让穷人不再受欺负,人人都能当家作主;为了人人都受教育,少有所教

北京考试报记者 邱乾谋 文并摄

“为了让你们不再流离失所;为了让中国的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为了让穷人不再受欺负,人人都能当家作主;为了人人都受教育,少有所教,老有所依;为了中华民富国强;为了民族再造复兴;我愿意奋斗终生……”身着校衫的北京大学青年跟随宣誓,字字掷地有声,句句铿锵有力。

这是4月20日《觉醒年代》主创团队走进北京大学,与北大学子现场还原“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宣誓场景。

重温觉醒记忆

活动伊始,一段激动人心的《觉醒年代》混剪片,带师生重回百年前那些为探求共同信仰追求而热血沸腾的岁月。主创团队上台亮相,讲述心路历程。

出品人、总制片人刘国华表示,作为庆祝建党百年的献礼剧,《觉醒年代》希望告诉大家,百余年前,一代革命先驱不辞千辛万苦、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先驱为中国寻找到的道路没有错,社会主义绝不会辜负中国。

谈及剧本创作,编剧龙平平说,剧本是编剧历史观的体现,因此对历史和人物要有深刻的研究。必须遵守既定的历史认同,让观众了解客观的历史,能够从历史中得到正能量。他表示,这部剧确实难度很大,以往写建党的故事,大多是以上海石库门、南湖红船为叙事中心,围绕中共一大代表来写。《觉醒年代》聚焦“红楼”,追溯“红船”是从哪里开过来,讲述的是源头的故事。

导演张永新回忆了拍摄过程中的故事。提及剧中蔡元培先生请鲁迅先生为北大设计校徽的桥段,他向北大校史馆的老师进行了求证。北大校徽一直伴随着这部剧的拍摄过程,张永新说:“我曾经是两年半的北大人,希望未来也是北大的好朋友。”

谈及对陈独秀的理解,扮演者于和伟表示,这是他第三次扮演陈独秀,对仲甫先生有了更加全面和丰富的了解。在深入研究这段历史和《觉醒年代》剧本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风骨、精气神,而且感受到了他们身上的烟火气。好看、生动的角色塑造,才能更有传播力,才能与观众产生共情。

李大钊扮演者张桐谈到对角色的钻研,他表示自己饰演的不是真正的大钊先生,而是符合大多数人心里的大钊先生的艺术形象。他介绍,一开始并没有胆量挑战大钊先生的角色,靠后续慢慢摸索出来。比如最近上了热搜的李大钊生前唯一视频影像,他在3年前就研究过了,希望能够从举手投足、思想脉络来了解大钊先生。

陈延年扮演者张晚意回忆起陈延年最后赴死的这场戏,觉得那既是生命的终点,也是精神的起点。从刚开始延年对父亲的不理解,到慢慢知道父亲这样做是因为舍小家为大家,慢慢地接触和认识马克思主义,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因为有所信仰,所以无所畏惧。

陈乔年扮演者马启越年仅17岁。他回忆起饰演陈乔年的经历时表示,一开始不知道该怎么演,但是去到乔年从容赴死的片场,当戴上冰冷的镣铐之后,那一瞬间立刻就有感觉了。他认为,乔年的那种爱国情怀特别值得自己学习,也非常感谢大家能喜欢这个角色。

邓中夏的扮演者查文浩和大家分享了剧中鲁迅先生刚把校徽设计出来,大家拿着手稿不停称赞的情节。大家开始评论校徽到底意味着什么,有人说,这象征着三人承重,象征着北大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肩负着中华民族进步、中华民族脊梁的精神。他认为自己十分有幸能在剧中扮演北大学生,演绎了众多北大人的精神延续。

感受觉醒精神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背后也蕴含着李大钊和陈独秀深厚的革命友谊。

1920年2月,李大钊冒险将受到警察缉捕的陈独秀送出北京。路上,看到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情景,令人心情沉重,悲痛万分。两人约定,分别在北京和上海等地筹建党的组织。这也是《觉醒年代》最重磅、最动人的情节。

两位从北大红楼走出的革命先锋,以先觉者的睿智和胆识,肩负起了复兴中国的崇高使命,让发自红楼的曙光以星火燎原之势点亮了中国的革命道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自此拉开帷幕。

一批踌躇满志、风华正茂的爱国志士汇聚在北京大学,北大成为了青年人觉醒的重要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早已将使命与精神融入骨血,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俞虹表示,该剧以其真实还原历史、生动塑造人物、深刻揭示背景的胆识、卓识、远识,展示了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的觉醒,是撬动中国旧体制、开启新文化运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动因。正是他们的理性呐喊,唤醒了东方沉睡的雄狮;正是他们的青春生命,铸造了生机勃勃的共和国。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金安平表示,《觉醒年代》所反映的年代,是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始的前夜,是需要新文化这把利剑刺破黑暗迎接曙光、创造中国光明和希望的时刻。这些新文化运动的先锋有一大批集中在北京大学。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对大众的启蒙过程中,其自身也与中华民族、人民大众一起不断觉醒和成长。这个多重的觉醒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得以在中国诞生的重要原因。

北京大学校史馆副研究员杨琥认为,《觉醒年代》这部剧成功讲述了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创建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出路的艰难过程和光辉业绩;塑造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和革命者的鲜活形象:陈延年、赵世炎、邓中夏、毛泽东、周恩来、陈乔年等;展现了以蔡元培、胡适、鲁迅、钱玄同、高一涵等为代表的现代知识分子群像;展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一代群英荟萃的历史,一代先烈献身的历史,一代知识分子多姿多彩的群像。

凝聚觉醒力量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活动现场,北京大学朗诵艺术协会学生朗诵李大钊先生的《青春》(节选)。

感怀人生,思念故国、再造青春之中华的梦想充溢心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之下,李大钊完成了《青春》一文,为古老中国再造重生吹响理想的冲锋号,勇敢地担当起再造青春中华之重任。

今天,青春的声音奏响青春的乐章,青春的身影共话青春的诗篇。百年前,李大钊振臂高呼;百年后,青年们不懈奋斗。永远向着光明,永远前进,一代代青年从未停下接力。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黄道炫认为,“五四”新文化时代如《觉醒时代》里呈现的各种主义盛行。在这些主义里,后来马克思主义独领风骚,引领了中国革命的方向,这里面当然有历史的逻辑在。马克思主义视野宏阔,实践性强,同时是对当时盛行的资本主义的批判,中国又正遭受着经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的列强的侵略。这样,无论从革命的理论还是实践,或者从民族独立的角度,接受马克思主义都顺理成章。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不仅是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社会上很多人也都信赖马克思主义,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力量。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宇文利介绍,《觉醒年代》里最值得珍重的是唤起民众的人,而民众的唤起又重在思想和精神的觉悟。一个民族醒觉的时刻,也就是她开始自立自强、奋发有为的时刻。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8级本科生郑方一觉得,当天的宣誓环节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100年前,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人面对着风雨飘摇的山河,誓言要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要为民族再造复兴。这种情怀就像是一个火种,穿越百年,点燃了身处当下的他们。如今,再次念出这些誓词的他们,面对一个正在走向复兴的家国,更加感受到了自己肩上所担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上一篇: 回忆徐种德老师(一)历史课上亮绝活
下一篇: 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丨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