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报》 总第4227期 A07版
开栏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灯塔,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省委书记娄勤俭曾撰文说,陕西拥有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在当代中国文化版图中占居重要地位。陕西是当代中国的文化大省,决定了我们必须肩负起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责任。作为我省唯一一家文化艺术类报纸,自本期起,《文化艺术报》将开设馆长(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访谈栏目,通过对馆长们的访谈,扛起宣传文化陕西的大旗,讲好陕西故事,跳出“城墙思维”,向全国乃至世界舞台展示我省优秀作品,让陕西的厚重文化走出去,让陕西和陕西人的生活更加丰满立体地呈现在世人眼前。
从115万年前的蓝田猿人一路走来,远古半坡人面鱼纹的神秘微笑、秦帝国横扫六合的霸气、汉武帝马踏匈奴的骄傲、大漠戈壁上丝路驼铃的希望、华清宫中霓裳羽衣的炫目……众多的陕西历史文化遗迹散落在三秦大地,有的是一座古建,有的是一处遗址,有的讲述着一段历史,唯有陕西历史博物馆全面、系统、综合地呈现了上百万年来陕西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陕西历史博物馆拥有不同时代的丰富文物,以青铜器、金银器、陶俑和唐墓壁画四类文物为特色的藏品多达37万余件。
在陕西,这座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艺术殿堂,无疑是博物馆教育实践的有效范例。本期,文化艺术报记者采访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强跃。
镜头下的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强跃平易近人,总是笑笑的
从硬管理变软服务让观众有尊严参观
文化艺术报
强馆长您好!我们都知道,三秦大地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十三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而这些丰富的文化遗存,大部分“放进”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对陕西来说,陕历博无疑是博物馆中的“老大哥”。您认为作为陕西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陕历博的最大职能是什么?在发挥“大学校”作用的过程中做过哪些努力?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强 跃
自2008年3月27日起,陕历博正式免费对外开放。这9年来,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个历博人以“将服务做得更好,让观众更满意”的人文情怀,让这座博物馆真正成为社会文化的殿堂和百姓精神的家园。
在我看来,文化遗产最大的魅力在于人们关注的目光。如果说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教育就是博物馆的“灵魂”。而要实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意义,那无疑是先把观众吸引来。这些年来,最直观的数据就是陕历博的年参观量从不到50万人次,飙升到去年280万人次。
在提升服务方面,我们先后搭建遮阳棚,夏天提供直饮水服务,在无法减少队伍长度的情况下,尽可能提供人文关怀;在硬件建设方面,增设领票窗口、停车位,开放西区地下服务楼,目前有数字博物馆、餐厅、咖啡吧、儿童体验中心等服务设施,可以在观众疲惫的时候缓解压力;在展览方面,增加与展品的互动及数字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增加展厅空调循环,开展环境及基础设施如无线网络等提升工程,举办高品质的临展,缓解基本展厅的观众流;软件服务方面,在参观旺季,博物馆会提前开馆,延迟闭馆,每天延长一到两个小时的参观时间,增加服务人员,加强前区人员培训,建立常态化的“馆长月值班,副馆长周值班,中层正职前区带班制度”,增加服务力量,尽量改善观众参观环境,让观众有尊严地体验博物馆。这些都是我们所做的努力,而这些努力也得到了参观者的高度评价。
文化艺术报
我的大学是在西安读的,在西安的四年求学,三年工作期间,我参观过四次陕历博,陕历博里的“红马甲”——可爱的志愿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您也不止一次地提到,陕历博志愿者是陕历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博物馆在征集志愿者方面,您是怎样看待的?
强 跃
陕历博的志愿者,都是各个高校喜欢历史文物的学生,社会各行各业喜欢文博的人士。与其说陕历博给他们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不如说这是一种双向的获益。
为了给观众提供贴心服务,自2002年实行正式志愿者注册签约以来,15年来,先后有5742名志愿者在陕历博志愿服务,累计服务时长达36万小时。15年来,这支队伍的服务内容,从最初单一的展厅讲解扩展到现在的咨询、导览、游客问卷调查、外文服务、展览互动辅助、博物馆传统文化教育、学雷锋送温暖、“流动博物馆”、公益夏令营、节目演出、设计创作、公众社交平台管理、志愿者电子期刊、活动策划等志愿服务特色板块。
如今,志愿者工作已成为陕历博的知名品牌,成为博物馆工作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相信,作为志愿者他们收获了很多,作为陕历博,我们从他们的身上也学到了很多。
越来越多的家长带着孩子来博物馆看藏品,学习文化历史
打造精品系列:市民不出门观赏国内外珍宝
文化艺术报
众所周知,陕历博里有很多精彩的基本陈列展,那这些展览是如何设置?想让公众从中收获什么呢?除了基本陈列展,陕历博还推出了很多精华展,举办精华展的初衷是什么?
强 跃
提起基本陈列展要追溯到1991年,陕历博刚建成开放时。当时,博物馆基本陈列“陕西古代史陈列”,上起史前,下至清代,采用历史王朝的分段原则,以通史体例,全面反映了陕西古代史的发展历程。
开放之初,以文物精美、内容丰富以及在当时还算精良的展示设施曾广受好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展览日显陈旧。同时,陕西的考古发掘不断有惊人的发现,新的研究成果也相继问世。旧有的陈列已经不能反映陕西文博事业的新成就,也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006年下半年,陕历博开始酝酿陈列改造事宜,根据开馆以来观众、专家和各方面人士的意见,并吸收国内外博物馆先进的陈列经验,在原基本陈列基础上,重新设计,思路由表现“史”转变为通过典型文物表现古代文明成果,形成了定名为“陕西古代文明”的陈列大纲,并多次组织专家论证会,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了形式设计和施工单位。2007年4月动工改造,当年12月完成。
2008年3月27日,改造后的基本陈列《陕西古代文明》华彩亮相。该陈列展出面积5051.64平方米,共分三个展厅,以《人猿揖别》、《凤鸣岐山》、《东方帝国》、《大汉雄风》、《冲突融合》、《盛唐气象》、《告别帝都》等七个单元,集中展示了陕西古代文明孕育、产生、发展和鼎盛的过程及其对中华文明的奉献。展览萃聚3002件特色精品文物,其中等级文物2998件,图片214幅,场景、浮雕、模型等艺术品18个,高清影视短片7部、动漫10部,复制品3件。2009年10月16日至18日,第八届(2007-2008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终评会暨颁奖仪式在京举行。陕历博《陕西古代文明》陈列荣登终评榜首,为人文陕西增添异彩。
除了这些基本陈列展,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们馆还先后成功举办了“玄奘之路特展”“高棉的微笑”“泥火幻彩——唐两京三彩文物精华展”“梵音东渡——日本醍醐寺国宝展”等数十个展览,这些展览为陕西观众提供了在家门口领略国内外的精美艺术品的机会。
市民近距离接触文物
互联网+让文物“活”起来
文化艺术报
博物馆作为实体建筑承载力有限,面对的直接观众,也就是实际走进博物馆参观的观众数量也十分有限。陕历博是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的?
强 跃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特别是移动互联技术在行业高度渗透之际,博物馆尝试把技术与服务相结合,是一项既服务大众又引领时尚的举措。
2012年8月28日正式开通上线的陕西数字博物馆,将包括我们馆在内的全省实体博物馆和丰富的馆藏文物呈现在观众面前。到目前为止,已有省内的132家博物馆进驻陕西数字博物馆,存录数字藏品50多万件,推出虚拟展览110个,观众浏览互动量达86万多次。其次,在馆内建立数字博物馆的实体体验馆,在全省100多万文物中精选1000余件珍品进行多维度的数字化信息处理,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触摸”明星文物所带来的愉悦,也会根据观众在数字馆的留言及藏品的点击率,展出观众喜爱的藏品。
同时,该馆还建立了数字网络电台,通过热线直播博物馆藏品信息、热点事件和最新动态,实现博物馆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
除此之外,陕历博开启馆区WIFI和手机APP导览,启动了二维码创意活动项目,通过二维码的强大信息存储,参观者在使用平台欣赏文物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定位系统为参观者提供就近便利的周边医疗、住宿、餐饮、购物等便民服务,使原本“冷冰冰”的文物变得灵活、生动、丰富起来。
文化艺术报
如果说博物馆记录的是一段历史的凝固,那么如何让“躺着”的历史站起来、让人们“把博物馆带回家”,成为新时代博物馆的命题。陕历博是如何实现这一美好愿望的?
强 跃
两年前,习总书记来陕视察时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我们有责任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活起来;盘活馆藏文物宝藏,让沉睡中的文物“苏醒”。
自2008年3月27日,我们馆的纪念品已由传统复仿制品类、工艺品类逐步转为更多地面向广大游客、贴近日常生活的创意实用型旅游商品,将传统文化与时尚、现代元素相结合,开发出了许多深受游客喜爱、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诸如“文化丝巾”、“文化旅游包、袋系列”、“文化旅游服饰系列”、“文化旅游生活用品系列”等文创产品。
截至2016年,陕西历史博物馆共研发出400余种、2000余款特色文创产品提供给众多参观者选购,其中,“唐妞”“唐美丽”“汉英俊”“唐小妹”等系列文创产品屡获全国或全省性大奖项。
唐妞系列是陕历博的主打文创产品
适度开发博物馆将迎黄金时代
文化艺术报
近年来,加强文物保护,加强文物合理适度利用被不断提及,今后陕历博将从哪方面着手,去加强和推进这两方面工作?
强 跃
我认为,加强文物保护,加强文物合理适度利用被不断提及,恰恰证明了如今是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陕历博发展的黄金时代。我们有责任,有信心,也有能力把中国优秀的文化资源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
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博物馆一直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和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和意大利等国家都有着非常密切的科研以及博物馆之间的合作。我们馆牵头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的40多家博物馆,成立了“一带一路博物馆战略联盟”,希望通过“古丝绸之路”和现代的“一带一路”来共同打造博物馆文化交流。在文物保护,壁画修复、人员交流、展览互动、创意产业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合作,特别是与意大利政府就唐代壁画保护、建立陈列展示厅和保护研究中心,为中意文化交流文物保护作出了典范工程。博物馆对文化的传承和文化穿透力是非常强的,影响力非常大,我们也希望通过积极的对外交流,把我们馆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博物馆。
文化艺术报记者 梁飞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