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张立波:“社会热点”只有“问题化”,才能成为“生活智慧”

张立波:“社会热点”只有“问题化”,才能成为“生活智慧”

张立波:“社会热点”只有“问题化”,才能成为“生活智慧”运用记忆抵抗遗忘,通过思想抵抗平庸,借助书写抵抗虚无。

2021社会热点问题评论_2018社会热点问题时评_社会热点时评文

张立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字里行间不曾出现“热点”的字样,却对“热点”和“热点解读”的历史性做了散文化的阐发,一时的“热”难以成为“热点”,多年之后依旧鲜活的“热”才是真正的“热点”。

2003年、2004年,两本《社会热点解读》先后出版。十三年后,《解读:2016》出版,又一年,《社会热点解读:2017》出版。四本“解读”的主编为同一人,沈湘平先生。第四本“解读”的书名重归“社会热点解读”,很容易让读者感觉,主编试图重续前缘,把“社会热点解读”的“大业”扛在肩上,持久向前。本文主要基于四个“前言”和“把生命活成一本书——《我是范雨素》刷屏”一章的阐发,勾勒《社会热点解读》系列的来龙去脉,解说其“相关链接”,呈现其“微言大义”,挖掘其“深度解读”,以期引发读者对该系列出版物的进一步的兴趣和探究。

01

何为“社会热点解读”?

《社会热点解读》2003年版的“前言”从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和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开始谈起,提出“我感知故我在”,“有一种感知叫关注”。在全球化时代,我们“不得不”对世界进行“关注”。基于这样的哲学、思想和社会前提,“前言”阐释了“社会热点问题”这一概念。

就其缘起来说,社会热点问题是在关注和谈论中形成的,“在每一个时代和社会的特定时期内,往往有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它们成为媒体追踪报道的焦点、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和学者们研究的对象。这些被大多数社会成员所吸引和讨论的问题就成为了所谓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热点是话语的产物,本身也构成话语,由此,“社会热点问题具有关注持续时间长、参与范围广、后续影响大的特点”。这些特点貌似自发形成,实则是反思的结果,至少,“后续影响”是自觉不自觉的反思的结果。热点接踵而至,人们又实在是惯于遗忘(当然,在一定意义上说,必须有所遗忘),只有把热点“问题化”,使热点成为“热点问题”,社会热点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热点”和“社会热点”才能积淀在人们的思想和经验中,成就为“生活智慧”。

社会热点时评文_2021社会热点问题评论_2018社会热点问题时评

《社会热点解读》2004年版的“前言”,重申“全部历史的关键之关键永远是正在创造着的活的当代史”(读者不妨将此理解为《社会热点解读》就是在创造“活的当代史”),“阶段性标志林立的背后隐藏的却是历史的连续”,如此说来,该书的意义就在于创造历史的连续性,一个个“热点”就是历史连续性中的一个个节点和支点。这样的一个隐含意思,在《解读:2016》的“前言”中可以得到印证。十多年前连续出版的两本《社会热点解读》,“如今读来,恍若隔世却又异常鲜活。两本书不仅记录了彼时的事件,描摹了彼时的社会心理、思想动态,而且反映了我们的一些思想判断,不少被证明是颇有预见性的”。字里行间不曾出现“热点”的字样,却对“热点”和“热点解读”的历史性做了散文化的阐发,一时的“热”难以成为“热点”,多年之后依旧鲜活的“热”才是真正的“热点”。概言之,热点是在连绵起伏的历史中凸显出来的,并在斗转星移的历史中不断熠熠闪现,由此,历史的热点成为历史性的热点。

2018社会热点问题时评_2021社会热点问题评论_社会热点时评文

《社会热点解读:2017》的“前言”,援引孔子两千多年所说的“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对社会热点做了进一步的阐发。“所谓众好之、恶之者,即今天所谓舆论热点也;察焉,就是要聚焦、解剖,对之进行深度的分析、解读。”从先贤圣哲的语录中探寻“热点”的渊源,并予以当代传媒理论的诠释,“热点”之传统与现代的关联得以确立。这样的一种关联,在《解读:2106》“前言”中已有端倪,这个“前言”从诗人木心的《从前慢》开始谈起,追踪两千四五百年前的“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慢”时代,庄子发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的感慨。木心的符号性价值在于,既意味着近世中的传统,也意味着传统中的近世,他横亘在传统与近世的桥梁上,甚至可以说,他自己就是这座桥梁。无论“前言”的撰写者有怎样的主观意图,作为读者的我有这样的一个想法,这里事实上触及“热点解读”的一个功能,让转瞬即逝的人、事、物能够慢下来、停下来,哪怕只是暂时的“徐缓”,只是目光或心理上的“驻留”。“热点解读”的这一功能,也是“热点”的功能。

02

“社会热点”何以构建?

从2003年版《社会热点解读》到《社会热点解读:2017》时隔十四年,社会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发生很大的变化,主编对“热点”和“热点解读”的认识和处理方式也有了根本性的深化。

从板块构成来看,2003年版《社会热点解读》,在2002年的众多热点中,精选了22个进行“热点重温”、“相关链接”和“深度点评”。2004年版《社会热点解读》,在2003年的众多热点中,精选了19个进行“热点重温”、“相关链接”和“深度点评”。《解读:2016》精选了2016年度的22个热点问题,分别梳理“来龙去脉”,扩展“相关链接”,萃取“微言大义”,进行“深度解读”。《社会热点解读:2017》精选了2017年度的20个热点问题,采取同样的体例。

2018社会热点问题时评_2021社会热点问题评论_社会热点时评文

从编辑宗旨来看,2003年版《社会热点解读》的宗旨在于,“使人们对熟知而非真知的热点的来龙去脉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并“通过深度的分析、评述使人们能从曾经的热点中领悟某些有意的东西”。质言之,呈现真相、深度分析、提供领悟。2004年版《社会热点解读》的“前言”强调:“当‘盘点’、‘总结’成为一种情结和需要时,我们要做的是如何使它变得更为精致和倍有意义。”也就是说,把前一年的旨趣实施得更为彻底,落实得更为到位。《解读:2016》注意到“忙碌的生活节奏和对更多、更快、更新信息的喜好,使我们丧失了沉思的机会、反刍的能力和记忆的功能”,“对真相与意义的追问也只是变成更多、更快、更新信息产生的驱动力”,强调指出:“在无暇沉思、拒绝深刻、告别崇高的反智氛围中,好好思想是一条道德法则,也是洞穿幻象、复原整体、超越虚无、迫近自我的不二法门”。不过是十二、三年的时间,社会已然改头换面,主编的宗旨亦是相去甚远,不过,此是还是保持对“真相与意义”的信赖与期待,希望把握真相、阐发意义。

2021社会热点问题评论_2018社会热点问题时评_社会热点时评文

《解读:2016》目录

《社会热点解读:2017》的“前言”有一个重大的突破,就是意识到“后真相时代”的莅临。尽管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使人们对经历而未必清楚、熟知而并非真知的现象和事件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进而在博采众家观点的基础上以独到的视角洞察真相、前瞻未来,增益一种感知与领悟同在、体验与反思共存的生活智慧”,但对何谓“真相”、“真相”何为之类问题的思考已然有了根本性变化。“耽于现场直播和深谙炒作之道的媒体迎合甚至刺激着大众的态度表达,从事件到关于这个事件,从关于这个事件到关于这个事件的人,再到围观、评论这个事件新闻报道的人,不断累积的是与事实渐行渐远的晕圈,最终我们进入了一个羚羊挂角的所谓后真相(post-truth)时代。”这样的一个时代,也就是媒介时代、消费者社会,科学化的历史学与现代性理念式微,“历史终究是一种虚构故事而已”,“只是偶尔触及那些存在于细密无缝的语言织绣之外的独立事物”。当然,我们不必屈从于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过去”的确存在,重构“过去”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尽管更是困难的。著名小说家米兰·昆德拉说过,人们抵抗权势的斗争乃是记忆抵抗遗忘的斗争。泛泛而谈,《社会热点解读》系列的意义就在于,运用记忆抵抗遗忘,通过思想抵抗平庸,借助书写抵抗虚无。

2018社会热点问题时评_社会热点时评文_2021社会热点问题评论

从年度肖像来看,四本“解读”呈现的形象有很大的乃至大相径庭的区别。2002年,人造子宫、克隆人技术使得全球哗然,中国龙芯让龙的传人精神振奋,“只爱陌生人”的网恋如火如荼,人体彩绘和热吻激情大赛风靡全国,手机短信、彩信方兴未艾;这一年也是中国加入WTO的第一年,中国人由此普遍真切地领悟到全球化,国内外的热点交织在一起,巴以冲突、“9·11”周年记忆、伊拉克危机成为国人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网络媒介异军突起,网络评论由于其匿名性、直接性、广泛的参与性而成为大众评论的主要途径;评价的多元性也由于技术而迅速展现出来。2003年,伊拉克战争、朝鲜核危机、SARS、矿难、孙志刚、张国荣之陨,这些都是灰色的画面,此外,也有新一届政府的亲民形象、中国可以说“不”、《走向共和》热播、开发大东北、“神五”载人航天成功,这些都是绚烂的画面,还有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这一令人感伤而又充满怀念的境况。

2016年“充满喜怒哀乐”,背影模糊而感受依然真切,无需赘言。2017年,中国人相信自己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了强起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狄更斯名言的前半句“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堪称是度身定做、再恰当不过的表述。时针已经指向2018年的年末,我们的思想与脚步似乎仍然行走在2017年的节奏中,或者说,2017年的节奏延续至今,并将在未来的数年中继续延宕。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龙”、西方古代神话中的“菲尼克斯”,于《社会热点解读》年度系列究竟意味着什么?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对灰烬中重生的幼鸟怀有怎样的错综复杂的情感呢?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念兹在兹、无可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亦是《社会热点解读》一书必须直面与担当的“重中之重”。

2021社会热点问题评论_社会热点时评文_2018社会热点问题时评

《社会热点解读:2017》目录

03

《社会热点解读》的影响力

《解读:2016》和《社会热点解读:2017》的封底都有这样的字样:

见微知著,在这里读懂中国

由此及彼,从当下寻觅未来

实证分析。学理探究

文化品位。大众视角

这无疑是编者的崇高追求。明代杨慎诗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首诗的总体意象不同于上述封底的字样,不过,“笑谈”应当也是主编和各位作者的胸怀与风格。

2018社会热点问题时评_2021社会热点问题评论_社会热点时评文

《社会热点解读》系列在业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响,60后、70后、80后、90后的喜爱度尤高。之所以能够产生大的影响力,与选择的热点有关,更与对热点的解读有关。比如,“把生命活成一本书——《我是范雨素》刷屏”一章,先是有三个题引,分别是托马斯·布朗《翁葬》中的一句话“生命是纯粹的火焰,每个人都靠内心看不见的太阳活着”,阿贝尔·加缪《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中的一句话“矛盾就在于此,人拒绝现实世界,但又不愿意脱离它”,约翰·多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中的一句话“没有谁是一座孤岛,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小块,大陆的一部分”。三句话、三个作者、三本书名,具有“题眼”的指意性,把“范雨素”置于既有的一个庞大的语义域,范雨素和范雨素现象具有了国际性,也把每个读者拉入这个国际性的语义域之中,生成“我们都是范雨素”的奇特效果,一同分担“范雨素”的喜怒哀乐,感受“范雨素现象”的悲欢离合。我是范雨素;我不是范雨素;我们都是范雨素——对三种自我指认予以不同的排序,生成光怪陆离的见离效果。

“来龙去脉”栏介绍了范雨素的成长经历和成名过程,并谈及“无独有偶”的余秀华。“相关链接”栏提供了四则消息,《全身瘫痪农村妇女20年发表19篇文章》,《河北景县农民自造飞机成功上天》,《“民科”凡伟号称“拿诺奖只是时间问题”》,《朱之文做慈善惹不满》,境况或有相近之处,走向却是各有千秋,评价褒贬不一。通过这些链接,“范雨素现象”得以呈现,且是以斑驳陆离的方式呈现出来,扩展开来。

重要的还在于“微言大义”栏,援引不同方面的言语和评价对范雨素和范雨素现象予以阐发,比如,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认为“每个人都有可能红15分钟”,《钱江晚报》提醒“消费范雨素,请手下留情”,《诗刊》编辑刘年评论“余秀华的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杀人犯放在一群大家闺秀里一样醒目——别人穿戴整齐,唯她烟熏火燎、泥沙俱下”,“简书艳伟”有言“范雨素的作品刷爆朋友圈,说明很多人并不是鸵鸟;说明我们的内心深处对抗着‘愚乐化’的浪潮,渴望着那一份真实所带来的触动”,等等。这些阐发指向各异,深浅不同,阴晴不定,但都不乏刀光凌厉之气,入木三分之力。

2021社会热点问题评论_2018社会热点问题时评_社会热点时评文

惯于深度思考的读者们最为看重的,还是“深度解读”栏。“劳动的暗伤:原乡离散与底层薄凉”一节阐发了“当离散与原乡一起指向个体命运时,离散就变成了深刻的创伤体验”,无法回到故乡,亦难以在城市扎根,“形而上的写作,并不能代替形而下的生活”。“新媒体赋权:先媒体,后文学”一节阐发了面对余秀华和范雨素这样的新媒体时代的“景观”,“看客们在围观真实,也在消费苦难”,文学沦为媒体的嫁衣裳。“打工文学:民间陈情与精神返乡”一节重申文学的社会学意义,对打工文学抱持深沉而隽美的期待,“生活虽然有无尽的苦难,但文学有一壶心灵,足以慰世道风尘”。“深度解读”所动员的思想资源是丰富的,来自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哲学、政治学居多;赋予的情感成分是多样的,喜欢或厌恶,尊敬或轻视,同情或排斥,等等,但最为根本的还是人类的大爱和基于现实的真爱;它貌似社会时评,但就总体而言,是融实证分析、学理探究为一体,兼具文化政治学的思想品味。至于是否体现“大众视角”,有待商榷。“大众”是一个晦暗不明的语汇,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评早已被视作一种“精英视角”,当代的文化研究学派比如约翰·费斯克的通俗文化研究亦被指责为“不加批判的”民粹主义,真正民主的大众文化何以可能?大众何在?大众何为?这些都是值得深究的。《社会热点解读》是深刻的,“深度解读”是深刻的,原因正是在于,它是“学院派”或者说“学院知识人”对社会热点的解读。

2003年版《社会热点解读》“前言”有言:“我们愿以此为起点,最终将这项工作做成‘年鉴’性的连续出版物。”遗憾的是,2004年版《社会热点解读》之后,“社会热点”被空置了十二年,才再度被“问题化”,并连续出版了两年。社会热点,就是社会的笑点、泪点、兴奋点,社会的痒点、痛点、切入点,当然,也是社会的卖点。《社会热点解读》的工作与价值就在于抓痛点、挠痒点、放大兴奋点,满足读者、社会和时代的需求,所有这些方面都还有相当的开拓空间,“深度解读”板块更是大有可为,可以在“后哲学”、“后政治”和“后文化”的哲学、政治和文化向度上开疆辟土,高填、深挖、细掘,更为有力地发挥反思、拯救和导引的思想功能。我们期待并相信,《社会热点解读》从此真正能够连续,对出不穷的社会热点进行绵延的解读;我们也期待和相信,《社会热点解读》本身成为每个年度的出版物热点,引发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思想知识界的多元解读。“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社会热点解读》就是“荔枝”。

社会热点时评文_2018社会热点问题时评_2021社会热点问题评论

《社会热点解读:2018》已于2019年3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文选自沈湘平、程光泉主编:《京师文化评论》2019年春季号(总第4期),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8社会热点问题时评_社会热点时评文_2021社会热点问题评论

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暨基地

邮箱:bjwhfzyjy@bnu.edu.cn

上一篇: 十部韩国黑帮火拼动作电影,召集兄弟,不服就干
下一篇: 太原人才补贴最新政策及人才落户买房补贴细则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