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①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②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③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
④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
⑤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2.马克思主义{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
③科学社会主义。(核心)
3.理论来源:①德国古典哲学——费尔巴哈、黑格尔——马克思主义哲学
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③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欧文——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鲜明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专题二:世界的物质性
1.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区别。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思存关系
①何为本源{a物质↣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b精神↣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②是否具有同一性:{a有——可知论
b无——不可知论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a目的性和计划性
b创造性指导实践改造客观实际。
c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③物质和意识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肯定和否定:肯定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专题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1.联系观和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2联系: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3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4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变化。
发展的特点: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具有远大前途,代表人民利益,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从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看,新事物具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
从新旧事物的关系上看,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
在内容上比旧事物丰富,在形式上比旧事物高级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从社会历史领域看,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利益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拥护,也必然战胜旧事物。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变量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1.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2.表现:
同一性:矛盾者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处于一个统一体
②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斗争性:矛盾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是无条件,相互排斥的)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①同一性:
a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发展。
b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c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
②斗争性:
a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对立面转化事物
b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区别:①普遍性: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过程始终。
②特殊性:是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每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的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④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构成事物的发展过程量变和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
1、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2、辩证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2)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3)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4)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5)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要求:关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来源于实践
实践的本质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的性和社会历史性的三个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结构:主体、客体、个体。
实践的形式:物质生产、社会政治、科学文化。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本质:主体能动的反映客体
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中,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这种统一是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在发展中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统一。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所以主观认识也应该是具体的历史的。
马克思的真理观和价值观:
真理的含义: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真理和价值的区别,真理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和统一性。
人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和多样性。
价值: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
特性: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社会历史性。差别和对立深刻体现了人类生活的本身的矛盾性。
专题五: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客观内容,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不完全同步。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两大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把自然物改造成为适合人类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力量。
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个体间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为生产方式。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先进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落后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阻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是第二性的。经济基础是物质关系,上层建筑是思想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成一定社会的基础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发展。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
国家政权是核心
国家的本质:是统治阶级和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在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上层建筑。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①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③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④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⑤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①生产力是社会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定义:人民群众对一切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绝大多数人。
作用: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专题六:
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
基本特征:为了交换而进行的生产。
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社会分工(前提条件)和生产资料私有制(根本条件)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使用价值:满足某种需要
交换价值:不同商品使用交换比例
价值: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时间。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价值规律及作用
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论: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14世纪-15世纪30年代。
途径:①小商品经济分化②商人高利贷者转化
资本原始积累两个途径:(15c30s-19c)
①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②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剩余价值产生:
劳动者(自由人、只有体力)↣劳动力成为商品↣价值源泉带来剩余价值↣货币转化为资本↣扩大生产
什么是剩余价值:
雇佣工人在生产中所创造的超过自身劳动力价值以上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垄断少数资本家和一些大企业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通过协定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进行控制。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特点:
目的上:巩固扩大垄断地位和垄断统治权力
手段上:非经济手段
范围上: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借贷资本输出、商品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
经济全球化影响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国际分工明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