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诞生于1971年,经历了SCM、MCU、SoC三大阶段,早期的SCM单片机都是8位或4位的。其中最成功的是INTEL的8031,此后在8031上发展出了MCS51系列MCU系统。基于这一系统的单片机系统直到现在还在广泛使用。随着工业控制领域要求的提高,开始出现了16位单片机,但因为性价比不理想并未得到很广泛的应用。90年代后随着消费电子产品大发展,单片机技术得到了巨大提高。随着INTEL i960系列特别是后来的ARM系列的广泛应用,32位单片机迅速取代16位单片机的高端地位,并且进入主流市场。
单片机的发展
单片机根据其基本操作处理的二进制位数主要分为:4位单片机、8位单片机、16位单片机和32位单片机。
单片机的发展历史可大致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4年-1976年):单片机初级阶段。因工艺限制,单片机采用双片的形式而且功能比较简单。1974年12月,仙童公司推出了8位的F8单片机,实际上只包括了8位CPU、64B RAM和2个并行口。
第二阶段(1976年-1978年):低性能单片机阶段。1976年,Intel公司推出的MCS-48单片机(8位单片机)极大地促进了单片机的变革和发展;1977年,GI公司推出了PIC1650,但这个阶段的单片机仍然处于低性能阶段。
第三阶段(1978年-1983年):高性能单片机阶段。1978年,Zilog公司推出了28单片机;1980年,Intel公司在MCS-48单片机的基础上推出了MCS-51系列,Mortorola公司推出了6801单片机;这些产品使单片机的性能及应用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此后,各公司的8位单片机迅速发展起来。这个阶段推出的单片机普遍带有串行I/O口、多级中断系统、16位定时器/计数器,片内ROM、RAM容量加大,且寻址范围可达64 KB,有的片内还带有A/D转换器。由于这类单片机的性能价格比高,所以被广泛应用,是目前应用数量最多的单片机。
第四阶段(1983年-现在):8位单片机巩固、发展及16位单片机、32位单片机推出阶段。16位单片机的典型产品为Intel公司生产的MCS-96系列单片机。而32位单片机除了具有更高的集成度外,其数据处理速度比16位单片机提高许多,性能比8位、16位单片机更加优越。20世纪90年代是单片机制造业大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的Mortorola、Intel、ATMEL、德州仪器(TI)、三菱、日立、Philips、LG等公司也开发了一大批性能优越的单片机,极大地推动了单片机的应用。近年来,又有不少新型的高集成度单片机产品涌现出来,出现了单片机产品丰富多彩的局面。目前,除了8位单片机得到广泛应用之外,16位单片机、32位单片机也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
技术方案
应用设计
厂商动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