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2022年313统考真题
2022年的考研已经在圣诞的钟声中落下帷幕,我想用圣经中的一段话送给所有考完研以及即将要考研的同学。
“不用担心明天,因为明天会担心明天。”
学长我今年也是第一时间关注着考题,当今年的考题拿到手后,我唯一的感受就是,313统考近几年来的转型越发明晰了,甚至可以说,今年的考卷已经为之后近十年的313历史学考研定下了模板。
我认为新313统考有以下特点:
1.选择题逐渐高考化,注重于考察史学分析能力,而非琐碎知识的记忆。
2.材料题与论述题,不在乎热点以及是否刚刚考过,出题老师永远有从你不熟悉的角度出题,出的题也永远都是你“半会不会”的题,需要你在考场上的有限时间里,运用你已有的知识,进行现场的概括、分析与写作。
*半会不会,是我认为理解当今历史学考研的一个核心概念,那就是从出题老师角度和应试同学角度而言。出题老师想要让题目变得有区分度,那么他就不可能出的太难或者太简单,这样毫无区分度,也就缺乏了应试选拔人才的意义,所以他住的题,一定是同学们乍一看“诶!我有印象!”但是仔细一想,又很难组织起答案,我相信今年考研的同学对于这一点一定格外有感受。
(1)教材依旧为王
在作答今年的考题时,我就有一种强烈的感觉,那就是这些题我见过!后来在我查证教材的过程中,证实了我这一想法,这些题,我们确实都见过。尤其是选择题更为明显,选择题中,因为近年来的转向,大部分都采用“题干材料,设问反映”的命题形式,因此对于材料的解读就变得至关重要,而这些材料,往往就是11本教材中已给的材料,我们以以下选择题为例:
11、古印度《梨俱吠陀》:“我是一个诗人,父亲操业医术,母亲用石磨谷,所事各有不同,同为求富与福,恰似觅草群牛、不限一地食物”。这反映当时印度
A.种姓与社会分工一致
B.不同种姓享有不同权力
C.家庭出身决定个人地位
D.职业世袭制尚未形成
出自:“有的学者则认为,早期吠陀时代还不存在真正的、严格的种姓制度。因为《梨俱吠陀》中还有这样的诗句:“我是一个诗人,父亲操业医术,母亲用石磨谷,所事各有不同,同为求富与福,恰似觅草群牛、不限一地食物。”这就说明,不同种姓间的固定的世代职业的区分尚不存在,社会等级也还没有发展到固定不变的程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第94页。
17、1642年,英国内战爆发后,议会民兵武装力量远超王党军队,海军也支持议会方,许多港口处于议会控制之下,但议会军在战场上却节节失利。原因是
A.士兵来自不同群体B.控制地区经济较为落后
C.领导阶层态度妥协动摇 D.军费保障难以为继
出自:“但是在内战开始后的初期阶段(1642-1644年),议会军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1642年10月23日在埃吉山双方进行了一次胜负不分的战斗,随后王党军队占据了牛津,把牛津作为大本营,威胁伦敦。同时,王党分子还占据了北部的5个郡和西南部的威尔士。到1643年底,全国有3/5地区处于王党占领之下。
议会军在内战初期的失利,主要是由于议会阵营的领导人物的妥协动摇态度所造成的。内战初期,在议会阵营的领导人物中,以对战争的不同态度可分为三个派别。一个是主战派;一个是主和派;第三派是主战派中的右翼,这派人虽然主张继续同国王战斗,但是态度却不坚决,他们希望能在国王承认议会权利的条件下同国王言和。这一派人大约有30-40人,他们的领导人是皮姆和汉普顿。皮姆等人利用主战派和主和派的矛盾,掌握了领导权,在他们的领导下,执行着半心半意的战斗。直到皮姆去世之后,由于国内军事和政治形势的发展,领导权才转移到主战派手中。”——《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第82页
20、1980—1987年,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2.9%,大部分国家经济急剧下滑,非洲的80年代也被称为失去发展的十年,出现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A.文化观念落后 B.地理环境恶劣
C.人口增长过快 D.经济的依赖性
出自:“从70年代中期起,非洲经济转入停滞和低潮时期。80年代被称为“失去发展的10年”。非洲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从60年代的4.7%下降到70年代的2.7%,80年代又下降到1.4%,1990年回升到3.2%,1991、1992年又分别下降到1.9%和1.6%。许多内陆国家还长期出现负增长的情况。
造成非洲经济衰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内因也有外因,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主要原因是,西方由于经济滞胀和危机压低了非洲农矿产品的价格,抬高了工业品的价格;1974、1977、1982、1992年在非洲大陆发生严重旱灾;人口增长过快,1967年全非人口2.56亿,1985年猛增至5.31亿,人口增长率为3%,而经济增长率仅为0.2%;在国有化、工业化、合作化过程中,许多国家的政策失误,忽视粮食生产,挫伤了私营工商业者和个体生产者的积极性;最后,政局长期不稳定严重地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329页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题目你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直接对应的章节与内容,学长在这里受限于篇幅,主要举三个最明晰的例子。今年·世界史的第二个论述题,南北差异这一道题,如果你仔细将《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353页的“南北关系和南南合作”好好读一下,实际上这道题它也并不难。
因此,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依旧要重点把教材过一遍,尤其是对于教材中给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史实例子,要进行着重的记忆。很多同学执着于迅速,但是却忘了读教材这一点的水磨功夫。而读教材在我看来,正是教学复习的核心要点,是所有有志于上研的考生都需要经历的一环。
(2)注重考察史学分析与概括能力
对于史学的分析与概括能力,学长已经无数次提到过这一点了,那么到底什么是史学的分析与概括能力,学长在这里再讲一次。
史学的分析与概括能力,最主要的要求就是你整理纷繁复杂的史料,并从中看出历史内在演进的逻辑,并对一件历史事件作出综合的分析与判断,要包括其原因、过程和影响。从今年的论述题来看,统考依旧还是侧重于考察这些方面的知识。
其基本的命题形依旧是:
对史料的概括+分析
无论中国史,还是世界史论述题都是这样
变化(史料的概括,考察基本史实)+影响(分析史实的能力)
过程(基本史实)+原因(分析史实)
转变(基本史实)+意义(分析史实)
原因(基本史实)+影响(分析史实)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一道统考论述题往往是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考察基本史实,这个基本上就是看你看书看的自习不仔细,背的怎么样。而第二部分分析史实才是真正考察你对史学分析与概括能力,这一点也是真正能拉开分数差距的地方。
(3)重点乎?无重点也!
很多同学在复习的时候,都有一种心态说,有没有重点?现在市面上很多老师与辅导班也借助同学们的这种心态,喜欢推出一些自称是重点讲解的书籍与课程,但是从今年的考试情况来看,这种求重点的心态,只能将同学们引上歧路。
真正的复习依旧是一个水磨功夫,同学们,老老实实的把教材和历年真题过一遍吧,这才是最有效的方法,也避免了我们的同学花很多的冤枉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