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含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抉择。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二代领导集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十三大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十四大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十五大将这一理论正式定名为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始形成。邓小平围绕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
邓小平小档案
姓名:邓小平
曾用名:邓先圣、邓希贤
出生地点: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
生日:1904年8月22日
逝世时间:1997年2月19日
个性:永远打不倒
对自己的评价:能够对半开就不错了。我是犯了不少错误的,包括毛泽东同志犯的错误,有些我也有份。不过,我是可以讲一点,我一生问心无愧,包括犯错误在内,犯错误也是好心犯的错误。
最喜欢的室内活动:读书、看川戏和京剧、打桥牌
最喜欢的户外活动:游泳、登山、散步
最有影响的著作:《邓小平文选》
——魏晓文、方玉梅主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案例式专题教学教师用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52页。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局势风云变幻,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针对时代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理念,形成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创造性回答了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样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激烈。在国内,社会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突出,社会建设深层次问题凸显,严重影响社会和谐。面对国际风险和挑战和国内社会问题,我们党科学判断国内外形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把握和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深刻把握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同时,大力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提高执政能力、增强党的先进性。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集中全党智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作出一系列新的阐述,提出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基本的思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