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浦区的东北部,南起北京东路,北至南苏州路的虎丘路,历史上曾叫圆明园路和博物院路,1943年改名虎丘路。清同治十二年,即1873年,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前身、英国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上海博物院设在这条路上。
亚洲文会大楼地址在今虎丘路20号,即北京东路、虎丘路口附近,今建筑属上海图书馆,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在鸦片战争以前,1823年英国人在伦敦成立了皇家亚洲文会,把支会设在印度孟买等地。1842年,英国侵占香港后,于1847年在香港成立中国支会,研究中国艺术、科学以及自然物产。
《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二十三年,即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英国人到上海来的也逐年增多。1857年,以裨治文(E. C. Bridgman)为首的18名外侨成立了“上海文理学会”。1859年“上海文理学会”加盟大不列颠及爱尔兰皇家亚细亚学会(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总会,名称改为“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之所以称“北支会”,是当时西方人以香港的地理位置为参照看上海,上海即位居北方的缘故。
文会最初可谓居无定所,直到1868年,英租界工部局在圆明园路划了一块地,当时的大地产商汉璧礼捐了500两银子,向上海(西侨)体育基金会低息贷款1500银两,英国政府也拨了资金。同治十年,即1871年,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会舍在圆明园路落成,建筑经费共计白银3000两。
文会在创立之始,就计划筹建博物院,因此十分注重动植物标本的收集和自然地理的研究。1874年3月25日,亚洲文会博物院即“上海博物院”正式成立。开馆之初,博物院首任院长朴赍懿就特地从徐家汇博物院请来了标本剥制专家王树衡。王树衡师从法国传教士谭微道(Père David),博物院早期标本的制作、分类和整理,都由他完成。
十年后,另一位福建人唐春营来到上海博物院,负责标本采集、制作、整理、养护等。唐氏家族子承父业,标本制作技艺传承了五代,在中国自然博物馆学界至今仍享有盛誉。
文会博物院的学术水平非常了得,从历任院长的学术身份就可见一斑。他们中有动物学者、医师、鸟类学家等,还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官、传教士。
在文会的会刊《会报》上,常有重量级研究论文发表。如1906年中国鸟类学研究权威拉图什(J. D. D. La Touche)的《上海博物院鸟类标本名录》(The Collection of Birds in the Shanghai Museum),为现代中国鸟类的区系研究奠定了基础。曾任博物院院长的著名英国博物学家苏柯仁(A. De. C. Sowerby),于 1916年发表了中国哺乳动物研究的奠基之作《华北哺乳动物研究》。
光绪四年,即1878年,该院征集到一堆鲸鱼的下颌骨架,直到20世纪30年代,这些骨架还陈列在展厅中。英国著名博物学家索威比在《上海博物院简史》中写道:“中国观众对此兴趣盎然,他们对此大海怪的着迷,远胜于对西方人的好奇。”
博物院成立初期,有关中国历史的文物较少,所以叫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后经过在上海的英美人的捐赠,与东方有关的各类史料、藏品逐渐充实。由此,亚洲文会博物院的声誉,在当时的在沪洋人中影响日盛,租界工部局甚至于光绪十二年,即1886年把路名也由圆明园路改名博物院路。当时上海的《图画日报》介绍:“该院任人游览,不取游资,诚开通智识之一助也。”
考古兼货币专家伟烈亚力对创办亚洲文会起到很大作用,他是发起人之一。文会开办时有图书1300册,其中伟烈亚力就捐了718册。3年后,图书馆馆长髙第按宗教、科学与艺术、文学、历史和期刊分5大类。
1929年上海博物院房屋发现白蚁,被迫募款改建。1931年拆屋,1933年建成(一说1932年建成),新的亚洲文会大楼是一座砖木结构建筑,总体5层,部分高6层。大楼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风格亦中亦西。
1931年亚洲文会新大楼奠基,董事会和文会会员合影
大楼内部,第一层是演讲厅,原来名叫伍连德讲堂。二层是图书馆。博物院陈列室在三、四两个楼层,三楼陈列自然标本,有古生物、人类化石及动植物标本等;四楼陈列中国历史文物,有陶瓷器、青铜器、钱币、碑刻等,甚至还有鸦片烟枪和女人的小脚绣花鞋。陈列布置参照当时欧美博物馆的手法,把展品陈设于大玻璃柜中,配以天然景物。新楼正式以“上海博物院”的身份向社会开放,参观者月均7000余人。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北华支会已将图书馆及博物院所藏部分标本、文物转移出中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文会大楼被日军强占,大批藏书、文物被劫到东京。日本投降后追回了一些,但仍有遗失,大楼仍由北华支会使用。
1948年,《上海通》记载,四楼陈列室面积1500平方英尺,陈列各种标本1万多种。值得一提的是麋鹿,西方人未见过,颇觉珍贵,曾做这样说明:“华人名之曰‘四不像’,因此物似鹿非鹿,似马非马,似驼非驼,似牛非牛,前在黄河流域之河南、山东出产甚多,其遗骸发现于殷墟中”。
五楼陈列室陈列运茶船和农具模型,“小巧玲珑,引人入胜”。其余除少数生物、矿物标本外,大多为历史艺术物品,还有近代的手枪、步枪、来复枪等。此外还有古钱币13筐,外国铜元3筐,共计2000种。
亚洲文会大楼近景
上海解放前夕,北华支会将部分图书、文物、标本私运出境。1950年代,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的经费来源断绝,会长黎照寰主动要求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经上海市军管会批准,于1952年6月27日予以接管,“劫后余生”的藏品由新组建的上海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图书馆分类接受。
而大楼本身,先后作为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筹备处、上海自然博物馆筹备处等。后由上海图书馆使用,当作书库。20世纪90年代初,原大楼底层的唐家住房连同二楼的“伍连德讲堂”则成为证券公司的营业大厅。
(本文由《报刊文摘》提供。本文编辑:章迪思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