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2020年11月参加了全国高级社会工作师笔试,并于2021年8月顺利通过高级社会工作师评审,成为甘肃省首位高级社会工作师。现将自己参加评审的经验和心得分享出来,希望能给准备参加今年高级社会工作师评审的同行以提示和借鉴。
评审资料准备
(一)紧扣“填表说明”填写《高级社会工作师评审申请表》
1.继续教育部分
按照《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办法》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要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和伦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社会工作实务,相关理论知识等内容为主,累计时长不得少于90小时。参评人可将自己参与的由继续教育主管部门及委托其他单位以线下、线上形式组织的培训(或其他被承认的形式)按照课时进行整理,以培训证书作为主要证明材料,或者提供参与培训的通知、签到名单和其他证明材料。
2.“直接服务案例”与“专业督导”填写部分
参评人应填写近5年内完成的内容,数量须符合《高级社会工作师评价办法》第23条第三款规定,即参评人要在申请表中填写近5年来不少于100个(20个案例/年*5年=100个案例)直接服务案例,不少于375小时(75小时督导*5年=375小时)的专业督导内容,或者是不少于50个(10个案例/年*5年=50个案例)直接服务案例,不少于750小时(150小时督导*5年=750小时)的专业督导内容。
社会工作直接服务案例指直接面对服务对象开展的工作,鉴于很多服务都是项目化开展,参评人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根据自己每年的工作总结等梳理资料,或者从项目的角度进行案例整理,梳理出近5年内开展的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之后,可以从自己工作的重点服务人群、领域以及个人最擅长的工作方法入手,整理出评审要求的数量。在案例介绍栏,建议写清楚案例的服务对象、目标、运用的理论、专业方法及达到的成效。专业督导部分主要是要明确督导主题,写清楚每次督导的议题,在督导内容的填写中可明确督导对象、方法、具体内容及达到的成效等,参评人可根据自己的督导记录按照时间顺序整理,然后筛选出自己认为专业的督导记录进行填写。
3.社会工作业绩、贡献以及自愿提供的其他材料
社会工作业绩、贡献材料要符合《高级社会工作师评价办法》第23条第四款的要求,整理自己负责或者执行的项目、课题、标准、政策、案例等基本信息,提供佐证材料应严格按照评审要求准备。
自愿提供的其他材料,参评人可整理自己近5年来与社会工作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专著、论文、报告、文章及成果鉴定、获奖证明等成果,作为独立的材料装订成册提交。
(二)运用行业标准撰写“3个直接服务案例”和“15小时督导记录”
为充分体现参评人的专业能力和扎实的实务功底,参评人提交近5年来的3个直接服务案例,可分别选取个案、小组和社区分别进行撰写。优秀的直接服务案例的撰写应该包括社会工作价值取向、有问题或需要的诊断、有一个坚实的行动计划框架、服务对象的问题得到解决并且满意,达到预期成效等内容。在案例撰写中注意个案工作的完整记录应包括个案工作接案记录表、预估表、服务协议、工作计划表、过程记录表、评估表和结案表;小组工作的完整记录应包括小组工作计划书、单元(小节)计划书、过程记录表和评估总结报告;社区工作的完整记录应包括社区工作计划书、过程记录表和评估总结报告。参评人可根据评审要求并从参考行业标准《社会工作方法 小组工作》、《社会工作方法 个案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指南》的内容及附件表格撰写。若在平时的实务中有完整的原始档案记录,直接扫描装订更能体现个人的专业实力。
近5年来不少于15个小时完整督导的记录可参考行业标准《社会工作督导指南》附录A、B撰写。个人经验而言,为体现督导记录的完整性,可以选取一个持续性的督导(个别督导/团体督导/朋辈督导)来展现社工的督导能力及专业性,记录过程中可包含督导案例背景、督导核心问题的确认、督导总体方案设计(督导目标、策略、理论)、督导过程描述、督导的效果呈现、评估及反思等。
总之,前期的资料一定要根据评审要求认真、严格和真实地准备,并且体现出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个人的专业能力,简洁、专业和有深度的材料能够让评审专家有良好的第一印象。
答辩准备及答辩过程
高级社会工作师的评价明确以服务能力为评价重点,强调参评人员的直接服务经历和服务能力,突出工作实绩和成果。因此,个人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准备和深化。
首先,对照准备材料,熟悉行业动态。高级社工评审中准备的材料都是能够直接反映社工的从业经历和专业能力的,材料中的任何一个观点、一个案例、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都可能成为面试专家关注的焦点。因此,参评人要全面熟悉所准备的材料,更要了解社会工作的行业前沿和动态,包括相关的政策法规文件、民生热点、本土实践、专家观点、未来发展等。这些内容可以通过知网文献梳理、专业期刊(《中国社会工作》《社会建设》《中国民政》等)、各级民政部门官网、社会工作微信公众号(中国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等)、各类研讨会和论坛等方式。
其次,反复斟酌案例,做到胸有成竹。评审中准备的直接服务案例和督导记录最能直接体现社工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参评人要反复对照自己准备的材料,熟读案例所涉及的服务领域在行业内的研究情况及进度,了解相关领域的政策法规,更要对自己案例所运用的理论、方案设计、方法策略、成效、社工反思等进行精琢细磨,高度凝练,对专家有可能提到的问题预先设想,然后自问自答,或者邀请同行在材料中找寻问题进行提问。
再次,高度凝练语言,理性专业表达。在答辩环节,参评人有10分钟的自我陈述环节,要求个人阐述5分钟,选取一个直接服务案例阐述5分钟。这是参评人第一次直接面对评审专家,难免会紧张。因此,参评者一定要对此环节做到胸有成竹,可以从个人工作经历、工作业绩和自我评价等方面准备自我陈述部分,从自己准备的3个直接服务案例中选取一个最拿手、最具代表性的案例进行阐述,个人建议一定要提前撰写文案,自我模拟练习,提高陈述的专业性和感染力。
最后,调整个人状态,展现自信的专业形象。根据2021年评审要求和过程来看,参评人与评审专家只有25分钟左右的会谈时间,10分钟的个人陈述和15分钟的问答。一般来讲评审组有至少5位专家组成,问答环节采取一问一答形式开展。专家的问题也是基于个人提交的材料和陈述。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参评人一定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听清问题,聚焦问题实质,简明扼要、高度凝练回答专家问题,展现个人专业素养和能力。
《荀子·修身》曰:“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祝愿每一位坚守在社会工作行业的社工都可随心遂愿,再攀高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