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经验贴为历史学考研团小编委托上岸人撰写,未经允许不得私自转载。为了感谢所有上岸的研友们在百忙之中投稿之举,以后凡是上岸投稿给历史学考研团的研友,经验贴发出之后,所得打赏金额以及尾末广告浏览费,全部作为稿费转与投稿人。常怀感恩心,铭记来时路!
写经验贴之前先自报家门吧,普通二本,经管系,2019考研跨专业选择了历史学,安徽大学上岸。开始絮叨絮叨一些心路历程,分数331(英语59,政治69),专业课也才203,都是低分飘过,能够上岸,实属幸运,与其说经验不如说借鉴我走的弯路,能帮到一点点,这么多字就没白敲。
一、前期准备
(一)教材选择
决定考历史这个专业后,就到处去搜应该买什么书,看什么资料,最后确认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十一本,一个是北师大版九本,我自己买的是十一本,我在这里建议统考的中国史买朱绍侯老师那版的中国古代史和李侃的中国近代史王桧林的中国现代史和北师大的世界史(北师大版本的世界史内容清晰有条理,删繁就简,适合统考),只考中国史的就前半部分,只考世界史的才推荐吴于廑、齐世荣的世界史六卷本,内容详实。
(二)前期复习
我大概是从大三的寒假正式开始进入考研的备考阶段的,寒假放假没回家,在学校留了十天左右看书,先看的中国古代史,每天就那样看,用笔划划,晚上会听英语课直播(英语开始的也早,报的考虫寒假班,一周会有两三节课),回家后也是每天看书,看历史相关的纪录片和B站的一些课程,也会去到处看经验贴,前人之鉴后人之师嘛,就这样按部就班的过去了。
二、开学至暑假
因为寒假在家看书效率低,而且看得慢,两本中国古代史才凑合看完,所以开学后就疯狂赶进度,课程能逃得尽量都逃了,天天坐在图书馆里看书,世界史的六卷本超级难看,世界上古史里面人的名字巨长,看一遍别指望记住了(我也没指望我能记住),每天安排就是早上读单词加背一个小作文,大概一个小时,然后看书,晚上如果考虫有课就听课,没课就看书,大概接近两个多月,把这么多书看完了,OK,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看完后并没多大用,我什么都没记住,当然,学长学姐给的建议是看六七遍才行,但真不适合我,没方向这样看书好迷茫的,十一本呢。
然后就买了长孙博的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大纲解析(我买的是很老的绿色那版,大家可以买新版,多说一句,参考书就长孙博的大纲解析、名词解释论述题还有范无聊的论述题,BUT,千万不要买长孙博的线上会员课论述题课,尤其统考的孩子,不建议买,当然因人而异,钱多想买个安心我也木得办法),开始看大纲解析,相对来说大纲解析更适合备考初始阶段来看,每一章节都很清楚,大家每看完一章可以做个大框架,简洁明了,多看几遍就可以把各个章节的标题默写下来,脑子里先有框架,后面多看几遍框架里就有内容了,然后再把内容细致化,如果说大纲的内容有限,那么十一本的作用就来了,起补充作用,填充内容,这样有目的的看比无头绪的看效率可太高了,
三、暑假阶段
暑假两个月只在家待了一个星期,其余时间都在学校图书馆,基本的时间安排就是早上背单词作文,上午看大纲,画提纲,然后看名词解释,熟悉一下,下午一下午在楼上背名词解释,第一遍是真的沮丧,一下午背不了多少,记忆力也不是太好,背完几页,哦豁,第二天全忘记了,但还是要这样按部就班的坚持下去,所幸我有个一起考历史的研友,两个人平时可以互相抽问,他比我聪明,记忆力和理解能力也比我强,吃饭的路上,晚上从图书馆回去的路上,我们都会把今天看的什么内容复述一遍,想不起来的,强迫症一定要回去翻书看看到底是什么,也算巩固记忆的一种方式吧,(插一句,有个志同道合的研友还挺好的),背第一遍名词解释大概持续了整个暑假,不过很仔细,统考,中国史加世界史,长孙博那上面有三千多个,你要知道这三千多个统考只考八个,八个当中必然还有这里面没有的(我为什么选择了统考),统考的孩子好可怜,这里不得不提起为了减轻负担,长孙博名词解释里面有八百多个重点名词解释,考频越高的越重点,我走的偏路就是这里了,后期因为时间原因和还要整理论述题这个大头,所以只背诵那八百多个重点名词,每天翻来覆去的背,走到考场真是让人惊喜,我巧妙的避开了所有的考点,(what the f**此处省略一万字),所谓的重点名词解释一个没考,一个都没!都是考频一次或没有的,但这也没什么好慌的,有些看着眼熟,毕竟大纲解析看了好几遍,而且在暑假背第一遍名词解释的时候是没有省略的全部读背的,脑阔里有一点印象我也都写上去,反正我都写满了。
转回正事,说一下我暑假的的时间安排和内容:
六点半之前到图书馆,收拾收拾,吃过早饭,大概七点左右开始学习。
7:00-8:30英语单词,英语小作文。
8:40-11:15专业课:大纲解析,名词解释复习。
11:20-11:50吃饭。
吃过饭回图书馆,看一集纪录片中国通史或者看一些搞笑视频缓解心情,然后趴桌子上睡觉。
13:30-17:15读背名词解释(偶尔会下午用一个半小时写英语阅读理解完形填空,因为英语考试在下午)。
17:20-17:50吃饭,吃过饭可能回宿舍一趟,或者去散会步。
18:30-19:00政治1000题选择题。
19:00-21:00英语(听考虫的课,陈仲凯的阅读,考虫报的早了,基本课程都是跟着考虫的,阅读听了陈仲凯,今年英语考得不好,愧对陈兔兔)。
21:10-22:00(暑假十点关门)专业课:大纲或者看论述题/或者听政治回放,政治报的考虫全程班,跟着走就行了,老师很好,简明扼要。
十点半,回去的也算不早不晚,我走时图书馆还有很多人。
四、暑假过后的冲刺阶段
暑期过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可我的冲劲好像在暑假才是最强的,英语政治当时都没怎么担心,紧跟考虫课程就行了,都是很有趣的老师,听课也是一种放松的方式,暑期过后专业课安排进入了新一轮的“迷茫期”,就是论述题的掌握,前期就是把长孙博的论述题每天背多少道题,按计划进行,比如今天要背这12个论述题,第二天看题目默写出个大概,脑子里过一遍,接着再背今天计划的内容,不是拿到走廊上背,眼脑手共用,在自习室小声,默读写着记,当时我们阅览室人少,没打扰到别人。后来背着背着发现,这本书很多内容统考不可能考的,统考就三道论述题,每题40分,从近几年出题规律来看,一道题只考一个时代的一件事的可能性很小,基本要么纵向跨好几个朝代或跨好几个世纪,要么横向同时期中外对比,考一个朝代的一个事件的几率很小,除非遇到那种有点偏的,比如17年的那个乾嘉学派,就属于范围很小有些偏的点了。
所以,论述题一定要整理出自己的题库,大纲解析、长孙博论述以及范无聊论述都用来参考,统考的孩子还是要买一下范无聊论述题的,他有些关于统考的方法可以借鉴,到后期,我就把近几年的统考题目都写下来,找其中的规律,进行排除和压今年题目的范围,还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
直接上图吧!
没想到真的考英法专制了(19年32题“论述中世纪盛期英法两国王权发展的异同”)!
不过我这道题的答案是背的玮鑫学长里面老钱总结的,老钱学长(18届统考的)预测了这道题,我们就背了,之前我也咨询过一个学长,学长也是考前猜题,他18年压中了拜占庭帝国那道题,运气和能力往往是相辅相成的。
以上好像也没什么干货,直接上复习建议:
1.选择题:不用刻意练,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大纲记得在平时复习时看仔细点。
2.名词解释:不要偷懒,所有的都要看,不求逐字逐句背,起码有印象,比如去年考的那个“南北对话”,还是我暑假过第一遍记得一点,后面三个多月没看过,还是有点印象,我如果一点印象都没的话,OK,我这分数应该在二战或工作了,高频的虽说不考但名词解释可能会成为论述题的一部分,名词解释背完了,你会发现记论述题就很快了。
3. 史料分析:(1)句读:微信有个小程序“句读Pro”是你可以利用闲散时间来练习标点符号的。(2)其他的内容就是知识的积累了,一般你看出他讲得哪个朝代的事,翻译古文加自己平时关于这块的知识都答上去,要有条理,并且我发现史料分析不回避重点,大致都是我们能够复习到的,还有,不要把它当论述题写,精简抓重点。
4. 论述题:三步走,导论总括,中间分段叙述,最后总结。体现层次性和条理性,像个小论文似得,字迹清晰和有条理真的很重要,如果能体现学术素养就更好了,我史学素养不是很高,只能把我记住的史学知识写上去,史学动态这东西除非你确信是对的,不然别乱写。
论述题按照历年考试的规律来自己缩小范围来预测题目,再怎么缩小也有三十道左右要总结,比如去年玮鑫有个学长就预测对了一道大题和一个名词解释。
论述题背诵比如长孙博论述题的第一部分,中国税制的发展、科举制的发展、兵制以及中央集权的演化等等肯定是要记住的,其他的自己总结题目。
类似于“论述中古时期中日文化的交流”、这里注意或者“论述第一次中日战争前的中日关系”,这种题目注意卡时间节点。
还有“明末清初的早期启蒙思想”和“明清民族关系”或“明清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发展”及“穆斯林时代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等等,这些题目都是当年那个学长总结给我们的,有的没考,但今年仍具有参考价值,有的没总结到,自己也可以学着去总结,挺有意思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