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古代哲学论文范文】中国汉字延续数千年的原因研究

【古代哲学论文范文】中国汉字延续数千年的原因研究

【古代哲学论文范文】中国汉字延续数千年的原因研究摘要:汉字是世界上唯一延续数千年的表意文字,造成这样的原因很多,考古发现来看,最早的汉字可以追溯到贾湖刻划符号。

摘要:汉字是世界上唯一延续数千年的表意文字,造成这样的原因很多,考古发现来看,最早的汉字可以追溯到贾湖刻划符号。本文将从汉字造字的特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中国重视统一的政治思想和中国重视历史传承四个方面来探讨汉字延续数千年的原因,从而解读汉字持久的生命力与汉字未来发展的美好未来。

关键词:汉字;文化;延续;包容

着名的美国汉学家卫三畏有过一段很着名的话来表述汉字对于中国和中国人的重要性:“如果把汉字消除,全部用拼音文字来代替汉字拼写,那么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将不复存在”。汉字实际上就是中国文化传承和文化发展的载体,从古至今,它已经熔铸在中华文明和华夏子孙的血液和生命中。汉字隐藏着中国人民的民族思维方式、道德理念、审美情趣,这套独特的符号系统,沉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内涵。汉字伴随着中国文明发展的每一步,不仅是给中国人提供了思想的交流,而且很多汉字还浓缩了中国人的人生体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汉字源远流长、芳华永驻的原因吸引着我们去探索和解读,探析它五千年来经久不衰的蓬勃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感受它随着王朝更迭、天下分分合合经历的创伤和成长;寻找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迸发出的灿烂的光芒和引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魅力。

一、汉字的造字特点

(一)表意特点

造字之初,人们采用的是象形的造字法,从甲骨文到青铜器铭文小篆、隶书,从草书到楷书行书的发展,从到今天教授外国人汉字,我们都离不开对汉字象形字的解读和利用。汉字有今文字和古文字之分,这个分水岭是以汉代汉字隶变来区分的。而且“汉字”这个名称的确定也是在汉朝,从此以后,所有的华夏子孙在听到这个词语时,都会不由自主的涌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六书”中汉字的造字法也是以象形为基础而衍生出的指事、形声、会意、假借和转注,从许慎《说文解字》对很多字的解释不仅仅是文字字义,而且提供给我们一个了解先秦社会文化的途径。所以汉字的表意特征使汉字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可读性。

随着时代变迁,汉字逐渐发展成为意音文字,但是汉字的音符始终都是临时借用的,因为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汉字的词或语素,绝大多数是单音节的。发展到现在的现代汉语双音节文字增多,汉字的单音节意义与双音节意义没有太大的变化。其次,汉字是重形的文字,不怕声读的差异。在汉字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形体结构几千年来没有本质的变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方言,对同一的汉字有不同的读法,但并不影响字意的统一。

甚至在对传统文本的理解上,某些方言的读音在解读传统古诗词上会比现代汉语的读音更贴近古代的读音。如“濯如芙蕖出绿波”一句中的绿字,读音lu(去声)才是正确的读音。读音不同并不影响人们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中国幅员辽阔,方言语音千差万别,却能书同文字,我们可以直接阅读不同方言区的文献资料,理解甲骨文、二十四史、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汉字受到西方拼音文字的影响,胡适等人根据国际音标、拉丁字母创造了拼音方案来拼读汉字,也丝毫没有动摇汉字向音节文字转变,拼音良好的辅助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拼读汉字的字音。

(二)方块字

汉字经秦朝“书同文字”的政治规范以后,汉代“隶变”统一简化以后,汉字就走向了蓬勃发展的道路。汉字的结构不是单一的左右式,而是左右上下内外各种方式,几个部件紧凑在一起,有方块字之称。甲骨文距今间隔数千年,但是我们仍能很直接地从中解读出日、山、雨、天、户等文字,经历了铭文、小篆、隶书、楷体的演变,汉字的图画性特征向线条平直转变,但是汉字方块字的特征却逐渐加强了,汉字的笔画更为严谨,偏旁部件更加固定紧凑。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雕版刻字,碑文刻字,从产生到发展成熟,已是三千年的历史,但是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仍然是很常见的文字形式。碑文自是不必多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舞动的北京”借用中国印章、书法的表现形式,既是一个运动的人的形象,也是汉字“文”的字形。而这个形象来自秦朝的小篆字体。近代汉字简化方案实施以来,省去多余的部件笔画,使汉字的通用性和辨识度大大提高,改善了汉字难记难写的缺点,更多的底层百姓学会了认读汉字,对我国的扫盲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汉字发展定型的过程中也越来越体现出汉字方块字的平衡性、对称性和整体性。

汉字在发展中形成的字体成为了今天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书法,同时也形成了汉民族和汉文化中文字崇拜的风气。书法家王羲之被尊为书圣,颜真卿、柳公权、赵孟畹鹊鹊氖樘逡恢北煌瞥缌偬�“六艺”中的“书”即是汉字的书写能力。由于汉字方块字端正平直、字形稳定的特征,中华民族追求正直忠贞的人格追求与和平稳定的生活与汉字方块字的特点密不可分。因此汉字方块字的独特魅力已经不只是汉字的特点,也更是中华文化和炎黄子孙精神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化的延续性

文化的延续性是指中华民族的文明从诞生之日起,虽然经历了外来民族的侵略和战争动乱,文化有过式微,但是从来没有消亡。无论哪个时期,经历了社会动荡和外来民族文化的打击,中国人都用自己坚忍不拔的毅力坚守文化初心,面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有容乃大,体现文化的包容性。在元朝蒙古民族统治中国,清朝满族统治中国,蒙古语和满族语没有成为当时的通用语言,统治者积极主张学习汉文化,儒家思想一脉相承。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百家争鸣,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到唐宋以后以“四书五经”为重要内容科举制度,现代国学的兴起。都体现出我国文化对文人的重视、对儒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历代王朝的风风雨雨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造就了汉字延续千年而愈发成熟的发展形态。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国家音节文字的打击、抗日战争中日本强行推行日语学习等等文化的冲击,汉字反而吸收这些文字中的部分组成新的汉字,使汉字取长补短、生机勃勃。汉字与中华民族是血肉相连的,中华文化的延续性为汉字的延绵不断的成长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基础和成长环境。汉字对维护中华文化的延续和民族团结立下了丰功伟绩。而如今汉字又成了维系全球华人的主要纽带。

三、统一的政治思想

历史的君王早已无处寻觅,但是他们一统天下的政治思想为中华文化和汉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统一包含着两个重要的基础:统一的意识形态,统一的领土。时至今日,“统一民族战线”依然是我国重要的指导思想。秦朝嬴政统一天下,建立秦王朝,车同轨、书同文的政治制度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也正是自秦朝以来大一统的政治思想制度,汉字才得以统一规范发展,在官方强有力的制度推动下,汉字不断演化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字体形态,从宫廷贵族的神坛走向平民百姓的生活中,借助汉字,许多贫困儒生得以走向仕途、施展抱负、为国效力。“和而不同”和“大一统”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的政治理想,深深地烙印在我们民族的生命中。不论是统治天下的君王,还是寻常百姓,都是希望国家领土统一、生活安定的政治理想。统一的政治统治也推进汉语继往开来的发展趋势。夏商周的文字可考证的是甲骨文,诸侯争霸时,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诸侯国之间有不同的写法,秦始皇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以后,书同文字的政治措施改善了政治经济文化间的交流往来。李斯为了简化汉字,开创了新的字体小篆,促使汉字的发展向前迈上新台阶。秦朝覆灭,汉武帝建立的西汉王朝走上历史的舞台,确立了文字为“汉字”、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隶书使汉字从古文字发展为今文字,奠定了汉字的书写形式和审美意义。之后北魏政权建立,魏碑的书体楷体也更接近成熟的汉字体系。唐朝气度恢宏,政治开放,草书、行书楷书等各种书法字体蓬勃发展流传至今。由此可见,汉字每一次重大的演变都是建立在统一的政治制度之上的。而我国版图地域的封闭性和稳定性也是建立大一统帝国的基础条件。这也体现了汉字随着统一国家的发展渐渐丰盈,在相对封闭的地域和思想中独立成长、趋向成熟。统一的政治思想是汉字延续五千年饱经沧桑却又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也是汉字源远流长发展的动力源。

四、历史传承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仅存的唯一国家。其他的文明古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早已消亡。中国的汉字也如中国一样历经风雨的洗礼而更加蓬勃。中华文明与中国文字一脉相承,深深地根植于华夏儿女的血液中。汉字历经几千年的演化和发展,是世界上仍然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等字体在了历史文化的长流中熠熠生辉,汉字经历了这些字体演变、朝代更迭,至今仍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包容性,这背后的原因与汉字包涵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的核心密不可分。汉字已经不仅是文字符号,更是代表着中华历史文化。从青铜器铭文上的文字解读,碑林石碑上的文字等等,都体现了中国人重视传承的性格特点。我们的祖先早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他们用这样方式,让他们的生活情景再现于后世,把他们的精神文化留给子孙。汉字在古代历史上经历过佛教文化的巨大冲击,面对如此强盛的思想文字碰撞,中华儿女用开放包容的心态继承汉字的发展、吸收外来文化文字的内容“一刹那”“醍醐灌顶”等词语就是汉字从梵语文字中吸收并转换为汉字的词语。古代中国的强国意识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汉字随着中国古代的强盛也一直延续,外来文字对汉字的影响甚微。汉字不仅在士大夫文人的书画生活中,同时汉字也融入每个中国人的柴米油盐中。春节贴对联、清明祭祖供奉、中秋对月高歌、端午驱虫缅怀屈子等等,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传统节日祭祀礼仪、吟诗作赋无不尽显我国的文字崇拜意识。而它们已经融入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入骨髓。

汉字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贾湖遗址刻划符号,几千年沧海桑田,汉字依旧以崭新昂扬的姿态在世界文字史上散发出它灿烂的光芒。从最初的象形文字发展到今天的抽象符号文字。汉字的发展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唇齿相依。汉字之所以能延续数千年,从汉字造字法来看,是因为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稳定性较强。从外在原因看来,是由于中国文化也一直延续至今,没有断层,中国文化与汉字血肉相连、相辅相成;中国历代都是以“大一统”的政治思想,意识形态与地域的统一为汉字稳定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直在汉字产生的基础上不断走向成熟;中国在古代是世界上的大国强国,汉字能够随着中国的强大延续至今,中国人骨子里重视历史传承传统节日,让汉字融入每个中国人的生活里,密不可分。汉字的历史与中国文明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源流关系。探析这些原因,能够让我们深入了解汉字,了解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民族力量。

参考文献

欧阳澜2007《浅析汉字传承至今的原因》,《咸宁学院学报》第5期。

陆俭明2017《汉字为何能延续数千年——增强对汉语言文字的自信》,《人民论坛》第27期

上一篇: 茜茜公主的蓬蓬裙,童年时的梦想,看一眼就感叹一次奢华的美好
下一篇: 关于邀请优秀文化项目进驻四大文化片区的建议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