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文字的演变原理

文字的演变原理

文字的演变原理第一:文字演变的现象。文字在不断的演变,哪怕是在今天这种九年义务教育,而且交流极端发达的情况下还是会演变。在古代文字演变更是无时无刻都在发生,证据1

第一:文字演变的现象。

文字在不断的演变,哪怕是在今天这种九年义务教育,而且交流极端发达的情况下还是会演变。

在古代文字演变更是无时无刻都在发生,证据1,自始皇以后大多数朝代都在合适的时候进行文字的标准化,清朝的繁体化也是一种标准化。2,地方志,墓碑上存在大量的非标准化的文字。3,三国时期各国文字有差异。4,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有差异,无差异就不用书同文。

第二:文字演变的遵循的原则。

文字演变的遵循什么原则?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必须搞清楚,文字是做什么用的?文字是信息的载体,文字的意义就在于其可以承载信息,使信息的得以保存和传播。文字的一切有些和无形的东西都必须为其信息的载体这个用处服务。

文字的字符和字符间的关系跟随着其所承载的信息总和及信息的中心而改变。一个时代的文字必须适应一个时代文字需要承载的信息。当时代的全部信息的范围和各中信息的频率发生改变时文字跟随其改变。这个原理就是文字和信息相符原理,也就是文字必须和信息相匹配。

举例:近代中国文字的字库,以及文字的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种改变的原因是涌入了大量的新概念,而这些新概念很多需要用文字的进行交流,也就是说文字忽然要承载以前没有承载过的信息,这些需要被承载的信息驱动了文字的变革。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化学里面的文字,随多不是生造,但也未成为传播文字。这里不在大众中传播的文字,一般也没有对应需要传播的概念一般不纳入传播文字的字库。而随着近现代科学的兴起这些信息被更多的提起,这些原来没有传播的文字,对应了新的概念,这些概念需要被传播,使得文字被使用并被传播,进而改变了文字库。

同样当一个文字所承载的概念不在传播的时候就会消亡。文字会因为没有需要的承载的信息,会慢慢的沉寂,知道最后湮灭于历史的长河。

第三:概念和文字

文字是概念的体现,概念通过造字法进行和文字对应。当概念改变的时候,这种改变会通过造字法传递到文字上面。同样的文字也有会慢慢影响我们的概念系统。

概念和文字两个相互影响,相互驯化最终达成了文字和概念系统的匹配。

第三:文字演变的过程。

文字演变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博弈的问题。文字使用者为了达成信息传递的最高效而进行的博弈。文字的使用是基于非面对面的,双方通过文字进行交流。这种交流建立在概念系统的一致性上面,也就是双方的思想的共同上面。非面对面的时候交流的一方只能假设另一方和自己的概念系统是一样的。从而基于共同的概念系统进行文字交流。

当环境是一方的概念系统改变的时候,其会推测对方有没有改变,以及改变的程度。而后基于信息传输效率最高的原则,进行文字字符的改变。当这种改变被广泛接受的时候文字字符就会发生改变。

文字使用者间的博弈使新概念对应的文字得以传播,而传播又导致了文字改变。

第四:决定文字演变的最主要因素

毫无疑问生产力发展导致概念系统迁移,进而导致文字系统的整体迁移。简单的说就是人不可能超脱自己的思想极限造出文字。文字必然受限于当时的生产力。

当生产力发生翻覆式的改变时候,文字也会发生翻覆式改变。后面的人可以理解前人,前人对后人理解就困难。为什么近代生产力翻覆性改变文字还是没有改变?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确定如何定义一个文字,狭义的文字是一个字符。但这并不是文字作用的定义,基于文字是信息的载体来说,信息的最小单位才是一个文字,也就是一个用于交流的单独概念是一个文字,这是广义的定义。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后,广义的文字,就由单个文字变成文字和词语的组合。对应交流概念的最小单位不是单独的文字,而是文字和词语。也就是说词语已经成为一种类文字,分担承载了交流信息的最小单位的重任。这极大的扩充了概念库,使得需要文字去对应的概念呈级数的减少,当然也有一些概念是词语不能承载的,更基础的改变,比如化学里面的元素等,这就导致了新文字的诞生。

第五:文字演变的限定因素

1,载体和书写工具

毫无疑问文字的形式不能脱离载体和书写工具这个天花板。当然今天的可以说脱离也可以说没有脱离,没有脱离是我们还需要文字字形,脱离是我们的载体已经变得相当无所不能。

而对于整个新媒体出现前,文字都首先于载体和书写工具。

2,生活环境限定文字可以出现的范围。

人的认知受限于环境,人的文字受限于认知,人交流的信息也是受限于认知。人一般不可能交流认知外的东西。

这就会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的概念是我们交流的基础,也是信息的最小单位。而概念又通过造字法进行影响文字或者重新造字。对于我们来说文字库,被经常使用的部分一般集中在笔画少的区域。而这个区域的文字是有限的。

当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一个文字对应的概念消亡,这个文字也就不再使用。在下一个时期环境又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创生了新的概念,而新的改变通过造字法又造出了新的文字,这个文字和上上个时期的消亡的文字字符一样。他们是同一个文字吗?按照文字是信息的载体来看,这就不是同一个文字。

这种事情在笔画较少区域比较容易发生。如果累积千年以上,经过几次或一次大的文字变革。这种事情就会变得非常容易发生。

也就是文字的字符库相对恒定,特别是笔画少的字符更少。这些字符对应的概念消亡后,很容易被新的概念进行重新对应。从而达到了字符的重生,但是重生后的字符本质已经改变,变成另一个字。他们的共通点只有字符一样而已。

问题是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概念共用一个字符,或者字符概念可以替换。这个问题就要回到,概念通过造字法对应文字字符。而字符是有限的,概念是无限的,这必然导致字符的多概念。而且造字法不变,但是时代改变了我们对字根的概念会改变。典型的就是声音进入了字根。

3,文字的用途

文字的用途绝对是文字的最主要限定因素。用途决定了文字的形式。典型的例证,就是为什么我们是会意文字,其他的是表音文字呢?

会意文字对比表音文字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适用无数种语音系统。在汉字使用区域不知道有多少方言,有多少方言的差异令人发指。很多都达到了不可能用方言交流的程度。但是从古至今只要你会认字,你就可以通过文字交流。

甲骨文就是基于跨方言交流而创立的文字。或者说甲骨文的创立考虑了跨方言。而且当时的方言和今天的不同。今天所有的方言都共用一个核心的交流系统,这个核心交流系统和我们的文言文系统是一致的。但是在这个语言和文字没有完成互驯之前,各语言的核心交流系统是不一样的。

一种文字跨核心交流系统不一样的语言和跨核心交流系统一样的方言难度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如果你还要求文字能读,这基本不可能。今天汉字能用所有方言通读是核心交流系统一致,这是基础。

基于当时恶劣的文字使用环境,甲骨文造字根本就没有考虑音的问题,甲骨文字是纯粹的会意文字。其文字造字完全基于概念系统。这种文字有个好处就是可以跨语言使用,而且这种文字的使用可以推动概念系统的一致,也就是使大家想法一致。

文言文的还是注重会意多于可读,到了白话文就是可读多于会意。白话文基本不用理解,就可以明白其信息,文言文你非理解不可。在古代并不是不想直接用可念出来的方式写文章,但是做不到,因为各地的语音系统的核心没有互驯完全。你基于读写的文章,可能到另一个地方会出现巨大的歧义。

甲骨文不考虑声音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考虑声音其难度会增加。声音字根是基于有声音的文字,而令文字有声音,需要专门的人对人的传授,这会增加文字传播的难度。特别是跨方言后就变得不可行,因为垮了方言同样的声音对应的概念已经不是文字的概念了。当然如果完成文字和交流的概念系统互驯的话,就可以直接在方言区用方言传授。

当然语言文字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语言文字是该语言区使用的文字,其他语言的人要学习语言文字,必须学语言。而会意文字不用。。

在古代改变一个地方的语言非常困难,直到今天方言还是方言地区主要的语言交流工具。

第六:文字演变的方向

文字的演变方向就是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就是科技发展的方向。当生产力发展,新科技进入生活后,就会对文字系统产生冲击,进而诱发造字可能。

上一篇: 【国际汉语】为什么说汉字是记录汉语最适用的文字?
下一篇: 郑州故事(3)“商都”郑州,穿越到3600年前的商城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