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明代思想家李贽有“千古一帝”的评价。《过秦论》中描写始皇帝“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对于秦始皇的评价,历来争议纷纭。而这位历史人物的功绩,却如同始皇帝之名,为后世开创先河。
一、统一华夏
统一华夏,这无疑是秦始皇最大的功绩。仅仅九年的时间,秦始皇就结束了几百年群雄割据的春秋战国时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的专制帝国。从此以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成为历史的定式。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嬴政自称"始皇帝",中国历史从此开始了新的纪元。
二、秦王朝建立了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
秦始皇实现了高度的集权。执掌管理天下的最高权力的是天子一人。中央执政集团中权位仅次于皇帝的最重要官职是 “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三公”之下又有“九卿”,分工管理不同的政务部门。这一官僚制度体系大体为西汉王朝所继承,确实确立了中国历代王朝官制的基本格局。
三、废分封,立郡县
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度为秦王朝继承发展,成为后来历代王朝中央政权控制地方行政的基本形式。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中称李斯倡行郡县之议是“千古创论”,又就“置郡县”之举赞誉道:“此等皆是应运豪杰、因时大臣。圣人复起,不能易也。”说郡县制度的确立,是“应运”“因时”的历史创举,即使古之圣人当世,也同样会采取这样的政治举措。
四、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秦文字有八体,其中主要是小篆和隶书。郑重的场合用小篆,一般的情况用隶书。文字的变革因秦王朝短促而亡,并没有能够真正完成。“书同文”的事业在汉初继续进行,实际上到汉武帝时代才可以说定型了。而货币和度量衡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五、修建直道
秦始皇三十五年开始修建直道。由咸阳通往北境阴山间最捷近的道路,大体南北相直,故称“直道”。秦代经营的交通大道多利用战国原有道路,只有直道是在秦统一后规划施工,开拓出的可以体现秦帝国行政效率的南北大通道。秦直道是秦始皇时代为加强北边防务、抵御匈奴南犯而开筑的交通大道。
六、修建长城
我们常说的万里长城就是秦王朝连接和修筑战国长城为基础的。为了防止外族入侵,保护国家安全,秦王朝对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筑,包括秦灭六国后统一全国后的修筑,这使得长城的总长度达到了万里之长。
七、修建驰道
驰道的修筑,是在实现统一的第二年就开始了。在原来六国车马道路的基础上,修建宽阔的一律之驰道,道宽五十步,以首都咸阳为中心。驰道的修建意味着全国交通网的基本形成,成为大一统的专制王朝施行统治的重要条件。
八、南征百越,北伐匈奴
秦始皇通过南征百越,北伐匈奴,扩大了华夏领土的面积,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为两广的开发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九、修建灵渠
秦始皇通过开凿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解决了运输困难,促进了地区的开发和沟通水系。
十、为“汉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秦王朝在思想文化方面谋求统一,是通过强硬的专制手段推行有关政策的。秦王朝执政的理论基础就是法家思想。强调“以吏为师”,也就是由官吏承担思想文化方面的领导,代替了先前私学昌盛的时代的“师”。这些都在汉文化的形成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秦文化、楚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区域文化因子,在秦汉时期经长期融汇,形成了具有统一风貌的汉文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