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长城的由来及历史

长城的由来及历史

长城的由来及历史一、长城的名称由来: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时期长城的修筑基本上都有记载,但各朝各代在修筑长城和记载长城时,所使用的名称多有不同,这些不同的名称,有的在同一历史时期互相通用

1.长城最早是春秋战国时期秦、赵等国为抵御匈奴等游牧民族侵袭在地势险要的关口建立的城墙和要塞,秦统一六国之后,将各国长城连城一片,才有来最初意义上的长城。

2.后来的朝代也出于同样的原因或修缮或重新修筑长城,据《史记》记载和文物工作者普查,都证明八达岭一带在战国时期筑有长城,而今仍见残墙、墩台遗存,其走向,与今明长城大体一致汉习记载:曾设军都、居庸两座关城。北魏《水经注》说:“居庸关在居庸界,故关名也,南则绝谷,垒石为关址,崇墉峻壁,非轻功可举……其水历山南,迳军都界……”因此,有专家认为汉置居庸关,关址在八达岭。

3.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曾在八达岭一带修筑长城。据《魏书世祖本纪》记载,北魏拓跋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在国都平城(今大同)以北,修筑长城,名叫“畿上塞围”,东起上谷军都山(即八达岭一带),西至黄河岸。后来到北齐王朝天保六年(555年),又修筑长城,西起大同,经军都山东去,把长城延长到了海边。

4.今天的长城是明长城,八达岭长城,建于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年),对八达岭长城进行了长达八十余年的修建,共1300多里。并将抗倭名将戚继光调来北方,指挥长城防务,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一部分。

一、长城的名称由来:

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时期长城的修筑基本上都有记载,但各朝各代在修筑长城和记载长城时,所使用的名称多有不同,这些不同的名称,有的在同一历史时期互相通用,有的仅在某个历史时期或某个地域用过。

1、长城,长城之称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是长城最通用的称谓。

2、方城,称长城建筑为方城,只在春秋时楚国用过。

3、堑、长堑、城堑、墙堑,这几种称谓基本上相互通用,从战国直到明代几乎全都使用过。

4、塞、塞垣、塞围,在史书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况有两种意义:一是用以表示关口要隘。这些被称之为塞的关隘,有的就在长城之上,有的则在离长城很远的地方。另一个意义是用以表示长城。

5、长城塞、长城亭障、长城障塞,这是把长城同塞并在一起合称长城的一种表示形式。这种称谓在史书中也很常见。

二、长城的历史: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万多千米。

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计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

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

清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修筑。

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

长城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华夏分裂,必然,北方游牧势力就强盛,向南袭扰理所当然。于是齐、燕、魏、赵、秦等各国各修各的长城以御北方来犯。这是长城的雏形。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著名大将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国长城连起来,西起临姚,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遂称万里长城,这就是“万里长城”名字的由来。

汉代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从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黑龙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古丝绸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着这条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接下来是,①出现了汉唐2个盛朝,北方游牧民族逐渐臣服于华夏②出现了南北朝,五代十国,辽金宋对峙,元朝大一统,华夏势微,胡汉杂居,民族大融合。对于①,汉族政权没必要重修长城。对于②,少数民族政权没理由修长城。这2条几乎使长城荒废了千年,几乎成了土墩墩。

明取代元后,为了防御蒙古鞑靼、瓦刺的侵扰,又开始长城的修建,从洪武至万历,其间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起了一条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辽东虎山,全长6350公里的边墙。

到了清的大一统,长城就几乎没有大的价值了,它正好位于清版图的南北中间,很有意思。

长城如今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中国之象征。但仔细品味长城,其实是一长段中国的荣辱史,民族的交融史。

上一篇: “摇”到中年
下一篇: 公基常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