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原回答被修改]关于印度文明是否中断的问题

[原回答被修改]关于印度文明是否中断的问题

[原回答被修改]关于印度文明是否中断的问题「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文明一直延续这种说法是否成立?我的回答起码保留了两年,有1200多赞。近日突然发现被要求修改,而且无论如何修改都无法通过。可能是被哪个大V举报了。

「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文明一直延续这种说法是否成立?

我的回答起码保留了两年,有1200多赞。近日突然发现被要求修改,而且无论如何修改都无法通过。可能是被哪个大V举报了。

知乎只笼统地说“违反规定”,到底是哪句话违法规定也不讲清楚。

印度文明是否中断的问题,从来都不是不可讨论的问题。

为了防止杠精,我一开始就明确说了中国和印度都没中断。这东西又没有谁规定A多了B就少了。

更何况我引用的都是国内公开出版过的书籍。公开出版物都能写,知乎不能写?

以下为原回答(略作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和印度都没断。

先打个研究美国历史的比方。研究美国的历史,把现在美国的地域内发生的一切都视为美国史。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美国文明已经灭亡了,是被白人灭亡的。理由是:把白人到来前的印第安文明算成了美国文明,印第安文明被白人灭亡就意味着美国文明中断了。

这个结论,我们都知道是不成立的,因为我们说的美国指的恰恰不是印第安,而是白人到来后有了《独立宣言》、葛底斯堡演讲、NBA、好莱坞等等的那个美国。

印度文明也是如此。中断一说,可能真的是出于一场没解释清楚的误会。如果20世纪没有发现那些莫名其妙的遗址,“印度文明”指的是哪个文明就绝对不会有争议;如果那条发现很多遗址的印度河换个名字,哪怕换一种中文翻译,比如“辛头河”,与“印度”相区分,那可能也不会有这个误会。

一、

回到主题。

认为印度文明中断/没有延续,在网络上几乎成了主流。但要具体去问印度文明是被谁灭亡的,那答案就丰富了。可见这口径也没统一。有说是被雅利安人中断的,有说是被绿绿中断的,有说是被英国殖民者中断的。当然,第一种说法最多,即把印度河谷文明(摩亨佐达罗、哈拉帕)视为古印度,雅利安人视为入侵者,这样印度瞬间变为了“亡国近四千年”。

后两种观点不值一驳,10亿印度教徒还在喝恒河水呢。本文主要针对雅利安说。

其实,印度文明中断本来就不是专业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我几乎每次看到都是在网络的讨论中,和类似于高中政治课本的场合)。要看就去看国别史和专门史。列举国内出版过的若干印度史作品。

中国学者

上海社科院出版的《印度通史》,林太著,是现在比较通行的印度通史作品之一。

“古代世界四大文明中,埃及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曾出现断裂,而中国和印度的文明自古以来前后相继,从未间断。”(p.11)

断层历史受文_历史断层_断层历史文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印度文化史》,尚会鹏著

“这里产生的独特文化——印度文化——不仅是古代世界四大文化之一,而且在四大古代文化中,只有它与中国文化未曾中断,延续至今。”

断层历史受文_历史断层_断层历史文化

“世界文明大系”的《印度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福建教育出版社都出过

“印度文明既曾繁荣昌盛,亦尝衰微低迷,但历经劫难,踣而复起,四千余年,绵延不绝。”(p.1)

断层历史受文_断层历史文化_历史断层

培伦主编:《印度通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印度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吠陀时代奠基的吠陀文化,即婆罗门教—印度教文化,从古代和中世纪一直延续到近现代,虽经MSL和英国殖民者的征服,但始终未曾中断和衰落。(p.19)

断层历史受文_断层历史文化_历史断层

薛克翘:《中国印度文化交流史》,昆仑出版社

……致使一些人以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文化传统没有中断。其实,这也是一个常识性的误解。印度的文化传统也一样保持着连续性……(p.4-5)

历史断层_断层历史受文_断层历史文化

【可见学术界和民间的割裂有多严重。】

西方学者

(英)A. L. 巴沙姆《印度文化史》,商务印书馆

“没有一个国家像印度那样,有如此漫长而绵延不绝的文化。虽然世界史还有更加古老的文明(以埃及和伊拉克地区的最为著名),但这些文明实际上已被那里的居民遗忘,并且被新侵入的文化所掩盖……在文化传统延续的时间长短方面,中国次于印度,而希腊仅位列于第三。”(p.2-3)

这个吹的有点厉害了。

断层历史文化_历史断层_断层历史受文

断层历史文化_断层历史受文_历史断层

(美)斯坦利·沃尔波特 《印度史》,东方出版中心

“这个独特文明在南亚产生、发展并绵延不绝达4000年,与西方、中国文明鼎足而立,同为世界上最灿烂的文化体系。”(p.1)

断层历史受文_断层历史文化_历史断层

附送一本巴基斯坦史

Iftikhar H. Malik的《巴基斯坦史》

“巴基斯坦虽然是个新成立的国家,但实际上是印度河文明的继承者,是世界上持续至今的古文明之一。”(p.2)

灭亡的古印度河谷文明现在在巴基斯坦境内,巴基斯坦现在信了YSL都敢说自己没中断,那么三哥就更有资格了。

历史断层_断层历史文化_断层历史受文

为了客观,三哥自己的学者我就不找了。

二、

印度文明中断之说,古印度河谷文明难辞其咎,就是以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为代表的文明,偏偏它们在古代印度文化的范围内,你不能无视它们。

它们要是没被发现多好。

本来,我们说的古印度,就是指那个有四大吠陀、奥义书、六派哲学的古印度,有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沙恭达罗的古印度,有婆罗门教、耆那教、佛教的古印度,有湿婆、梵天、毗湿奴的古印度,有列国十六、孔雀帝国、戒日王朝的那个古印度,有梵语、天城文、悉昙文的那个古印度,也就是玄奘、义净等中国古人曾经访问的那个古印度。在192x年发现印度河文明的遗址前,人们知道的古印度就是前面这些文化符号所代表的那个印度。

梁启超写《二十世纪太平洋歌》的时候世界上没一个人知道哈拉帕文明。

雅利安印度文明灭亡了吗?活得好好的。四大吠陀没有失传,吠陀宗教—婆罗门教—印度教一脉相承,10亿多人信仰印度教,作为印度官方语言的印地语发展自梵语,《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这些古老史诗传唱不绝并深受民众喜爱。还有种姓制度这个大黑点也长期残留(如果印度文明中断了,那么种姓制度这个人人皆知的恶劣传统是从哪冒出来的?)。中古之后,德里苏丹国、莫卧儿王朝等伊斯兰王朝的长期统治也没有让印度完全伊斯兰化。

结果,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被发现了。然后,这些文明恰恰灭亡了,渣渣几乎都不剩,文字也没能破译。印度河谷文明中断了吗?可以说是中断了(一些印度学者极力论证印度河文明和雅利安印度的联系,这个我们姑且不论)。印度河谷文明之后,就是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雅利安人入侵。而人们津津乐道的古印度文化,其实就是雅利安入主印度后的成果。印度河谷文明的水平能跟雅利安印度比吗?

可是,印度河谷文明比雅利安印度早了一千多年,于是,印度河谷文明因为更早,所以更有资格叫“古印度”。古印度的名号就这样送给了印度河谷文明,而印度河谷文明中断了,于是古印度就中断了。

但是,雅利安印度从前1500年算起也有几千年,这时间不算短了,也是上古。不仅雅利安人成了印度人,而且还成了真·印度人。传统上讲的古印度,恰恰就是雅利安印度。 中国人几千年来,都是跟雅利安后的印度打交道,怎么现在不认这个印度了呢?

说雅利安人使印度文化中断,就像说WASP(灭了印第安人)使美国文化中断,日耳曼人(灭了古普鲁士人)使德国文化中断一样滑稽。

然而,印度河谷文明对印度/巴基斯坦有一个巨大的好处,就是得以把自己的文明史前推1000年,毕竟没有哪个国家不愿意自己的历史更悠久一点。同时,有利有弊,印度河文明和雅利安之间存在的明显断层,以及由此引起的误会,印度/巴基斯坦就需要去承担了。总不能让印度/巴基斯坦在国际上广而告之:“什么狗屁摩亨佐达罗,垃圾哈拉帕,不是我们的历史,只是碰巧出现在我们的范围内而已,我自己都不知道它们怎么出现的,我跟它们划清界限”吧。

其实,只要不承认印度河谷文明(哈拉帕文明)是印度文明,那么印度文明中断还是延续的问题会容易解释得多。但印/巴都希望让自己的历史更加古老,所以认了哈拉帕这个亲戚,并且走上了通过论证哈拉帕与吠陀文化间的联系而证明其文化连续性的路子。

当然,三哥/巴铁这么做都没有错,错的是史盲。

三、

其他一些问题。一些网友认为古印度文化灭亡,除了对印度河谷文明的理解出了偏差外,还有其他理由:

比如佛教。因为佛教在印度几乎销声匿迹了。其实印度简直是个宗教的博物馆,佛教从诞生之日起也只是其中一家而已(而中国人对佛教最了解)。佛教在印度混的不如意不能代表整个印度文化。就像墨家的销声匿迹不能代表整个中国文化消失。

比如英语。有些人以为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推出印度本土语言就没人用了,再推出印度本民族的语言已经灭亡了。其实印度还有一个官方语言是印地语,是本土语言。此外印度民族复杂,印地语之外还有一大堆民族的本土语言,比如泰米尔语等等。

比如历史记载。印度古代记载少,还需要从中国、希腊、罗马的史书中去考证(对了,中国以外的涉及印度的史料也经常被国内网民无视)。这个洗不了,阿三在历史记录方面真被中国完爆。但史学≠文化,阿三的天赋点在了宗教和哲学上,而这方面的资料卷帙浩繁。

至于说恒河文明已经灭亡的,您可是为自己的论证开了地狱级难度。

我的观点是:古印度河谷文明中断了,而数千年的雅利安印度文明(真·印度文明)从未中断。你觉得整个印度文明连不连续断不断层,取决于你怎么定性印度河谷文明。虽然话有点绕,但就是如此。

另外,说印度文明没有中断不代表贬低中国文明。没有谁规定人类文明的总量是固定的,A多就必然B少。

上一篇: 《秦统一中国》教学反思
下一篇: 梁云祥:西安事变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2)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