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清华大学科学社会学与政策学沙龙第106期

清华大学科学社会学与政策学沙龙第106期

清华大学科学社会学与政策学沙龙第106期2017年3月27日下午,清华大学科学社会学与政策学沙龙第106期在明斋221室举行。

点击上方“清华STS” 可以订阅哦!

科学社会学_科学社会学研究集中在对人才_科学社会学

2017年3月27日下午,清华大学科学社会学与政策学沙龙第106期在明斋221室举行。此次沙龙邀请的是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助理研究员张劼颖,报告题为“环境治理中的知识生产与视觉化技术:以垃圾焚烧技术之争为例”。来自清华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十几名师生参加了此次沙龙并进行了热烈的提问与讨论。

科学社会学_科学社会学_科学社会学研究集中在对人才

基于扎实的人类学田野工作,张劼颖博士的报告聚焦于废弃物焚烧技术引起的技术争议,检视专家、技术官僚与反对者如何建构有关处理技术的环境风险知识,特别是如何表述不可感知的污染物“二噁英”。

二噁英是种无色无味毒性严重的脂溶性物质,非常易于在人体积累并产生严重危害,而垃圾焚烧会产生二噁英。但事实上,二噁英的致病机理在生物学上并不是特别清楚,多远的距离、如何接触、怎样致病等问题仍在持续的研究中,这恰恰给出了争论的空间。对于垃圾焚烧产生二噁英致病的争议主要来自技术官僚与“常民”两方。技术官僚表示,目前我国大部分垃圾焚烧二噁英的排放浓度已达欧洲II标准,对于烟气的排放控制在技术上没有问题。但常民,尤其是焚烧厂附近的居民,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感受到垃圾焚烧对自己健康的危害。一些反焚运动者亲历焚烧残渣现场,看到了未燃烧充分的固体废弃物,质疑高温焚烧去除二噁英的可靠性。并且二噁英是痕量级物质,因检测技术难度高、费用大,一年才检测一次,反对者声称这样的“达标”结果在科学上不合理,由此引起对技术标准制定和测量方法本身的质疑,从而对技术专家失去信任。事实上,科学上定义的安全是指符合科学家定义的排放标准。标准应该是多少,又是如何被协商产生的,也是反焚者质疑的地方。

科学社会学_科学社会学_科学社会学研究集中在对人才

面对社会的质疑与不信任,垃圾焚烧厂通过不断的组织参观,利用可视化的技术及优良的生产环境试图让公众“看见”清洁与安全。通过导览员肯定的、“科学的”话语不断地在人群中扩散着技术安全的认知。通过这样的参观之旅,焚烧技术无风险的意识被传播开来。而犹如博物馆的陈列和设施也持续不断的为民众生产着有关垃圾焚烧厂的知识,焚烧设施变成大众知识生产的设施。

通过垃圾焚烧技术的民族志研究,张劼颖博士表明垃圾运动其实也是一个生产知识的场域,甚至生产技术本身。反焚者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证据”以及地方性知识不断的质疑二噁英的测量方法以及国内的焚烧技术水准,由此促进了技术的更新,如广州市第二垃圾焚烧厂就在第一焚烧厂的工艺基础上有所改进。我国的二噁英排放国标从1ng-TEQ/Nm3以下提高到欧标0.1ng-TEQ/Nm3以下,而很多对于垃圾处理的替代性技术亦被政府所考虑,公众参与的确在生产和改变着科学知识。值得一提的是,论战双方同时都采用可视化技术来增加自己的说服力与可信度。焚烧厂通过视觉化技术、数据化、展览化的绿色参观之旅让公众看到清洁的处理技术,并通过导览员的讲解持续不断地向大众传达着焚烧技术无风险的认知。而反对者也依据科学数据、图片、照片等来印证自己的判断。科技争议超越了论战,变成知识生产的场域。

科学社会学研究集中在对人才_科学社会学_科学社会学

报告结束后,与会者还就以下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如专家信任问题、环保运动中的性别问题、国内外焚烧可视化技术的不同、中外公众对于焚烧技术态度的比较、反焚运动中权力的不对等性、焚烧技术与转基因技术的可协商性比较,知识的可信性等问题。

上一篇: 寒假生活丰富多彩 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下一篇: 加油,你们是最棒的禁毒志愿者——暑期高中生社会实践掠影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