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音乐史,我估计很多人都头大。我们学生每年到了考中西音史的时候,都是挑灯夜战,昼夜苦读,搞不好还会张冠李戴然后挂了个乱七八糟。。。大家都恨不得自己长了个电脑,把书塞进去算了。诚然,音乐史的书是够厚的,但是比起我国几千年的音乐历史,欧洲近500年的音乐历史,这些书其实显得简单多了。对于我这个老师来说,有时候觉得很困惑,一群学生玩命的学了一顿音乐史,等他们毕业了以后,依然一问三不知,短时间的记忆看来很难成为人一生的记忆。所以今天我们讲讲,音乐家为什么要学音乐史,以及音乐史到底该怎么学。
音乐史,说的就是音乐的历史。今天我讲的都是以西方音乐史为例,虽然我当年也曾短暂学过音乐学的,但是中音史真的没怎么学,因为我的中音史纯属业余自学,虽然我当时的老师也是这方面的大牛,但是没等跟他老人家学这些本事,我就出国了,所以我就不说中音史了。以西方音乐史为例,我们打开书,看着什么古希腊的音乐,大家肯定都有点晕,其实呢,我们的音乐史教学本身是有一定问题的,那就是我们的课程目的总是想把音乐史资料灌输给学生,这个问题其实在作曲理论的教学中也有,就是总想在大学这点时间里把所有该知道的东西都塞给学生,当然,这个想法本意上是好的,但是这个想法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特别是上学的时间,我想除了考研的孩子们,几乎没多少人在学音乐史的时候会自己看看书复习一下,如果有的话,我就不会看到那么多人考前临时抱佛脚玩命苦读了,在短短的一两年时间,消化中西方音乐史千百年的内容,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作曲理论也一样,想在短短的两三年让学生对过去将近500年的音乐创作技术有一个透彻的认识,这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因此音乐史的教学矛盾很明显就是量太大,时间太短,学生前期的积累不够,因为现在的学生无论学什么专业的,对于本专业的发展历史了解得很浅,对于整个音乐史的概况并没有什么了解,高考也不考这一部分,因此,音乐史的教学有的时候就不得不以先脱盲为目的。
再者就是音乐史的教材在教学中也有一些矛盾,音乐史的教材大多是按照编年史的形式写的,也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写,所以内容很杂,线头特别的多,让人看了一遍有种没看过的感觉,因为没有重点,虽然写书的人肯定是会有一定侧重点的,但是读书的人有时候抓不住这个重点,学生也也不知道哪些该记住,哪些看看就行了,作者当然都是挑着最重要的事情写的,否则就会像诺顿音乐断代史一样,一个时间段写出一本书了,但是,学生依然看着费劲,就是因为所有的内容都是分散开的,所以编年体的音乐史教材这个问题其实很让人苦恼。在实际阅读中,如果没有老师指导,学生很难抓住需要掌握的重点,而讲授过程中因为有教材的这个框架,大多数老师还是需要按照教材的脉络去讲,只是我个人认为,教材其实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老师们对于音乐史教学中的个人发挥,也没有时间和机会教会学生该怎么自己去研究音乐史,搞史论研究的老师们其实是整个音乐领域中不多见的科研健将,可他们却很少有机会在课堂中教教学生怎么做这方面的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件可惜的事情,当然,这个也和学生薄弱的音乐基础有关,贫乏的基础知识储备,也没法让他们去自主的搞什么研究。
以西方音乐史为例,其实整个发展脉络很明显,整体的脉络无非就是几条线索:一个是乐器发展演变所带来的演奏演唱技术演变,一个是作曲技法的发展和演变,一个是重要作曲家的作品(这个其实也在技法的发展中有所体现),最后一条是不同形式体裁音乐的发展过程。这几条线索之间也是有一定关联的,一般来说,器乐音乐,在乐器发展后才能有演奏技术的变化,演唱的技术变化和给演唱伴奏的器乐音乐形式有关。作曲技法跟所处时代的基本创作范围和一些客观条件有关。随着演奏技法和创作技法的发展,同一形式和体裁的音乐也会有特定的发展模式。举个例子,总体来说,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再到巴洛克就是一个复调音乐发展的过程,从中古调式作为基础的对位,慢慢的向大小调方式的和声和对位进行演进,大小调和声很多声部进行习惯(注意,是习惯,不是规则)都是从中古调式的对位中慢慢形成的。这期间的声乐音乐也从无伴奏的宗教合唱作品,慢慢演化成管风琴伴奏,再逐渐走向世俗慢慢形成歌剧,正因为器乐参与得多了,器乐音乐的写作和发展也就多了,乐器的性能提升,使得乐器的表现力和潜力也增加了,自然器乐所处的地位就提高了。这些发展的脉络如果掌握了,再看音乐史教材的时候,可以很容易把内容进行归类,也就容易记忆了。同时这种全景式的把握,对于我们认识一些特定领域的发展特点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交响曲的发展,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到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再到马勒和近现代的比如潘德列茨基,或者是钢琴演奏技术的发展,从最开始不用大拇指演奏,到肖邦李斯特在演奏技术上的发展,这其实都是每个相关专业人士应该去研究的内容。
从西方音乐史的学习情况来看,相比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优势,也就是说,西方音乐史更好学一些,当然,很多专业本身就是西方器乐声乐,它们本身也是音乐史发展的一部分,那么这些东西自然更容易接受一些,但是,最为重要的是,西方音乐史中从格里高利圣咏开始,相当多的重要音乐作品我们是可以找到音响的实物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听到录音。这些年一些唱片公司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多的学习资料,他们把很多音乐史中一个个名字和音乐作品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音响。因此,我个人觉得西方音乐史,就应该听着学,在听的过程中,对比书中的描写,可以很快的找到相关音乐的特点,同时,也可以开拓个人的音乐阅历。现在高校很多音乐专业还保留着音乐欣赏这种课程,我个人认为这其实已经和时代脱节,现代的互联网时代,音乐资料其实很容易找到,这种课程就应该根据我们现实的情况和学生专业特点,给学生提供听音乐的清单,并进行定期考核,毕竟现在不是20世纪80年代,想听点高质量的音乐都找不到地方的时代。我记得我上高中那会儿,最愿意干的事情,就是看我母亲上学时候的那两本西方音乐史讲义,写得其实很浅,就是写了一些很基础的东西,但是作曲家的代表作却写得很多很全,那时候就按照这两本书上的这方面内容去买盗版碟听。在听音乐的这个过程中,也起码的知道这些大作曲家们的名作具体是什么样子的,尽管,那时候也听不出什么好坏来,但是,好歹知道这些内容,听过那些作品,这种对音乐的原始积累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很多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根本不听音乐,他们对各个时代的音乐连点起码的概念都没有,那么如果真的是搞 一些相关的研究,他们根本就摸不着门路,这在每年学生的论文中都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他们对于这些方面的认识极少,只能到处借鉴别人的观点,而且还分不出对错来,这其实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把握了音乐的发展脉络,把音乐史教材的内容记住了,按着音乐史听了很多音乐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显然不是。这只是学好音乐史的第一步。那么首先要了解我们为什么要学音乐史。这个事情好像讲的人不多。学习音乐史,不是为了把那些信息记在脑子里,因为人再努力,在记忆上也不是电脑的对手,在查阅资料不方便的年代,信息传播速度慢的年代,多记忆一些内容,可以省很多事情,但是在今天看了,记住了固然是好事,但是记不住也不是要命大事,只要不是考试的时候,大多数都可以随时查阅相关资料的。那么学音乐史到底为什么?其实很简单,学音乐史就是为了让我们了解音乐是怎么发展的,能够用每个时代自己的视角去看待音乐,避免用所谓的上帝视角去看一切然后得出:莫扎特实在太一般了,你看他的和声写得也太简单了,远没有理查施特劳斯那么炫。这样,通过对每个时代留下的音乐文字记录和乐谱记录的研究,可以了解当时音乐家在创作和演奏的特点,通过复原古代的乐器,了解当时音乐听起来的实际效果。20世纪中后期所兴起的本真演奏方式,其实就是基于对音乐史的研究而进行的一种演奏尝试,事实证明,这种研究和对实践的指导深刻的改变了我们对于音乐演奏的习惯,例如,巴洛克时代的上波音,颤音等等在20世纪早期并没有太明确的演奏原则;巴洛克和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在速度的选择上,也并没有很明确的共识。这就造成了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实:我们今天如果把亨德尔的《弥赛亚》50年代Klemperer的录音和后来Gardiner的录音对比一下,就拿序曲来说,我们会发现,我们听到的,几乎是两首完全不同的作品,尽管,他们的谱子可能是完全一样的。这就是音乐史对于我们演奏习惯的影响,今天的演奏家、指挥家们对于很多作品的演绎,都会受到音乐史研究的影响,不再遵循20世纪初期浪漫主义的演奏风格,特别是今天,古乐演奏也成了音乐演奏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这样可以让我们实实在在的看到以前的音乐是什么样子的,这对于我们认识那个时代的音乐,认识那个时代的演奏技术都是非常重要的。
音乐史的研究其实对于音乐演奏和创作的影响,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我记得我在魏玛上学的时候,我的教授Bramall先生就是一个音乐“考古+破案”的爱好者,当然,作为学生我有时候觉得特别的困扰,因为我觉得手上的资料实在太少了,跟他一起玩这个实在太辛苦。。。记得有一次,我们学海顿的第104交响曲,他很习惯于拿着谱子像审贼一样问我谱子上各种可疑的地方,比如:能否讲一下,你认为再现部和呈示部这段相同的音乐,海顿为啥没在再现部写渐强却在呈示部写了,是他觉得没必要,还是忘了,还是他就不想渐强。诸如此类的问题。。每每想到这些问题和他提问的那个语气和场景,我就觉得不寒而栗。。。海顿又是一个特别麻烦的作曲家,我们曾经有一次在图书馆里面找到了海顿一首交响曲的5个不同版本的谱子,然后我们惊奇的发现,这5个版本竟然都不一样,从力度上,分句上,断连上都不一样,这可就要了我们这帮学生的命了。。我们就陪着他,把不同的地方整理出来,然后试图在图书馆找相关的文字资料、Urtext版总谱的编订说明、还有可能找到的相关手稿资料。有一次我就问他为啥这么干,这不是自寻烦恼吗?即使不知道这些,作品我们还是可以演奏得很不错。他却说:“你说的没错,但是我们音乐家就得好奇一点,就得了解一下事实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没有这个理想,现在哪里会有那么多原作版的乐谱?我们对待纸面上的内容需要信任和批判两种态度,我们学习它的时候,我们信任它,但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存疑的地方也要去研究它。”也正是在Bramall教授的带动下,我个人对于乐谱内容的研究也很感兴趣。只是,手上的资料是在少的可怜,但是有机会我还是买了一些乐谱手稿的影印件,同样的作品,多买几个不同版本的乐谱,虽然有时候并没有什么很确定的研究结果,只能在几个可能性选择一个我认为最合理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阅读很多相关的内容,也可以对这些存疑的片段进行深思熟虑,这对于理解作品本身是非常有价值的。
在上学期间我也参与过很多音乐史讨论课, 和几个同学一起做过专题报告,尽管每次都是连滚带爬,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了相关主题型的研究应该如何展开,如何选择性的读文献,并且如何把其他的专业知识应用到这些研究当中来,比如通过对作曲理论的应用,读谱找出一个作品的几种可行的诠释方案,再通过录音,对比不同演绎者的诠释方案,综合他们所处的历史时期,找到他们各自诠释的基本想法和侧重点,从而找到他们各自的特点。这种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前人的演绎工作显然是非常有价值的。
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音乐史就像了解自己的过去一样,我们都生活在历史的行进中,了解我们的专业从何处来,才能推测出它向何处去,无论最后选择顺应潮流还是坚持自我,都需要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找到前辈们踏出的足迹。我们在文字和乐谱间寻找作曲家真正的想法,尽管有些问题是无法彻底解决的,就比如有些作品的手稿就是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但是,通过我们对同一作曲家作品的深入学习,依靠经验我们依然可以选择自己认为最接近作曲家想法的内容。在演绎上,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了解到各个时期作品在它们时代中的演奏特点,也可以了解到在历史发展中它们在演奏中的传统,然后选择一种自己最为喜欢的综合演奏方式进行演奏。音乐史的内容其实无处不在,文献资料的研究,乐谱资料的研究,对音乐作品的分析理解,最后都会放在一个历史界定下的眼光去看待音乐的内容和音乐形式的发展。
最后打个广告推荐一本书,这也是我在卡尔斯鲁厄音乐学院时候的音乐史老师写的,几乎可以说在德国人手一本的工具书,dtv-Atlas Musik。这本书涵盖了相当广泛的内容,包括乐器法、作曲理论、音乐史等等,当然,都是以解释基本概念和现象为主的,对于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只是可惜,没有简体中文版的,所以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买一本看看,真正的图文并茂,每一页内容都有对应的插图。也希望有能力有兴趣的朋友能翻译出版一本简体中文版的,让我们的学生也能用到这么好的工具书。
购买链接如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