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青岛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青岛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青岛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1月4日,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青岛市榜上有名。青岛建置仅百年,是一座年轻的海滨城市。之所以能够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

1994年1月4日,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青岛市榜上有名。

青岛建置仅百年,是一座年轻的海滨城市。之所以能够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除了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及独特的地域文化价值外,还得益于青岛的文化遗产保护和20世纪50年代初文物普查、民间文学的发掘。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青岛市较早地开展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青岛城市总体规划》,对重点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和建设作出了法律性规定。1990年,市政府颁布施行了《青岛市城市风貌保护管理暂行办法》。1993年,青岛市文物局、《青岛晚报》首次对老舍故居、王统照故居等7处文化名人故居进行了挂牌保护。一系列规划、办法和措施的实施,增强了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加大了对城市风貌保护的政策支持,并为青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青岛城市风貌(2008年摄)

名城历史泉州别称_名城历史文化保护陈育军_历史名城

青岛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虽然较短,但青岛地区的古老文化和厚重历史却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其一,属于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一系列古文化遗址的发现,印证青岛文明发源于7000年前。琅琊台古航道遗址的发现,可见青岛海洋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日渐清晰。其二,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交替的动荡时期,许多影响中国前途命运发展的重大事件如五四运动等与青岛紧密相连。其三,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八大关建筑群,以及城市以欧洲建筑为特色的老街区城市风貌。其四,被视为青岛高等教育发祥地的小鱼山,以20世纪20~30年代青岛大学、山东大学为依托,曾经成为大批近现代中国文坛文化名人故居的集中地。其五,全市城乡20余处各具特色的博物馆、纪念馆。其六,囊括崂山、秦始皇三次出巡的琅琊台、天柱山摩崖刻石、齐长城等体现海洋文化与齐鲁文化交融的历史遗迹。

青岛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较为著名的有齐长城遗址、三里河遗址、东岳石文化遗址、南阡遗址、琅琊台、田横五百义士墓、崂山、天后宫、前海栈桥、小青岛、八大关等。属北辛文化的北阡遗址的发现将青岛历史上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属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三里河遗址距今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文化层达1米左右。属龙山文化的城子遗址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该遗址文化遗物较为丰富,为研究青岛地区的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东岳石文化遗址距今约4000年左右。

青岛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是享誉海内外的旅游城市。赤礁、细浪、彩帆、金沙滩,构成青岛亮丽的海滨风景线。历史、文化、宗教、民俗、乡情、节庆,赋予青岛丰富的旅游内涵。崂山、天后宫、小青岛、五四广场等景点吸引着大批海内外游客前来游览。青岛集24个国家的建筑风格,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德式建筑众多,著名的有德国胶澳总督府旧址、德国胶澳总督官邸旧址、德国警察署旧址、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等形成欧陆风格的城市风貌。著名的栈桥海滨是青岛海边观光必游之地,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崂山国家风景区等都是著名旅游景点,崂山风景区则被誉为“海上名山第一”和“道教第二丛林”。

2008年,孙德汉调研胶南市文化建设工作

历史名城_名城历史文化保护陈育军_名城历史泉州别称

20世纪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成立使一大批著名教授、学者和作家集中到青岛,与其他客居青岛的文化人士一起,推动了青岛的新文化运动,取得了创作的丰收,老舍、萧军、萧红、王统照、沈从文、舒群、王亚平、臧克家、沈旭、闻一多等文化名人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在青岛完成、发表或出版的。梁实秋在青岛开始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洪深创作了中国第一个反帝反封建的电影文学剧本《劫后桃花》。较有影响的文学社团有新文学研究会、汽笛文学社等,文学刊物有《汽笛》、《诗歌》季刊等。青岛历史上最早的无线广播电台——民众教育馆广播电台1933年开播。1935年,《青岛民报》文学副刊《避暑录话》,为青岛文学史写下了重要的一页。浓缩近代历史的文化名人故居,具有欧式风格的众国建筑,形成了中西合璧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市。

1994年,青岛市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之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95年《青岛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确定了青岛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总体框架,并且从历史沿革、总体特性、传统特色要素、地方特色及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以突出青岛市近代城市文化特色为主题的整体保护思路,形成了“一城、九区、八十八个点和文化遗产、文物古迹”保护的总体保护框架。“一城”指能集中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南部老城区。规划整体保护传统的城市布局、路网结构、空间体量和城市色彩,保护城市建设与山海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与艺术性,严格控制对原有丘陵山体的削减和对自然海岸线的填挖改造。“九区”指老城区内体现一定时代特色的九个传统街区。规划严格保护原有的街坊特征、环境容量和建筑风貌,完善保护原有的室外环境。“八十八个点”指市区具有文物价值和良好景观的八十八个文物古迹和近现代优秀建筑。按价值被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内部结构与外型均不准改变,在划定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改建建筑不得破坏保护单位的景观效果,其余近现代优秀建筑的外型不准改变。1999年,编制《青岛市风貌保护专业规划及青岛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大纲》。2001年,完成《青岛市历史文化名城与风貌保护规划》,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纳入了依法保护的轨道。

有100多年历史的青岛栈桥

名城历史文化保护陈育军_名城历史泉州别称_历史名城

2002年,青岛市成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专门机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专项规划于2002年6月由市政府批复。该规划主要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在总结分析现状基础资源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历史城区保护范围及10个历史文化街区,132个历史建筑、名人故居、古炮台等保护内容。在市区范围内建立了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风景旅游区4个层次的名城保护体系,并与新区风貌控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市域文物古迹3个方面,一并构成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并针对不同保护对象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2006年《青岛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的名城保护规划,依循新区与历史城区空间上脱开发展,保护老城、发展新区的思路,结合外围五市的名村名镇、保护点和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突出中心历史城区整体保护的概念,并增补完善历史文化街区、近现代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内容。增补历史建筑保护数量,尤其针对未列入到保护名录的历史建筑、产业建筑等进行了规范性界定。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并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制定适应现阶段发展需求的保护性实施措施和政策管理建议。针对保护主体的现状和历史文化价值,制定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保护措施,重点突出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积极规划策略。规划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重点是突出文化特色,挖掘历史内涵,营造历史文化氛围。规划以崂山太清宫景区为中心,结合其他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形成宗教文化体现区;以海洋公园、水族馆、海产博物馆、海军博物馆、海底水晶宫为中心,形成海洋文化体现区;以琅琊台为中心,形成历史文化胜地和文化交流中心;对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的传统节日、传统手工艺、地方戏剧、饮食风俗、土特产品等进行保护发扬,结合糖球会、萝卜会、元宵山会等传统活动规划建设民俗文化活动场所;加强对名人故居及重大历史事件遗址的保护挖掘和开发利用,形成浓厚的历史人物、故事环境氛围。

青岛是一座年轻而文化厚重的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涵盖了当代人对城市的精神诉求,深化了市民对本土文化的认识,更为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源头和动力。

上一篇: 珠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
下一篇: 从电视剧《萌妃驾到》里的化妆出发,带你看看真正的唐代女子化妆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