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为什么中华传统文化,历经上下五千年能一直传承至今?

为什么中华传统文化,历经上下五千年能一直传承至今?

为什么中华传统文化,历经上下五千年能一直传承至今?“文化与跨文化”研究系列之二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几个连绵不断、不断发展损益的样本之一。其间经历了无数次不同规模的动荡、转型、分合

文化与跨文化”研究系列之二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几个连绵不断、不断发展损益的样本之一。其间经历了无数次不同规模的动荡、转型、分合,但一直保持和显示了不竭的历史动力。这种不竭的历史动力存在于几千年来不断继承、创新的以原始儒学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存在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之中。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一个不断转型的历史。转型过程总是给社会带来不安,而“一个社会所固有的’文化遗产’决定了国家在转型过程中维持社会整体性的速度和灵活性”。在上下五千年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正是出色地发挥了“维持社会整体性的速度和灵活性”的历史功能。

“文化”是一个没有严格定义的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不少学者、不同学科使用了不同的范畴,在不同的使用场合也各有不同的具体涵义。从广义角度看,它包含三个层面:(1)政治制度、社会形态、思想意识等,我们称之为主导文化层;(2)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民风习俗,称为次文化层;(3)社会的文化心理、民族精神和个体素质,称为潜文化层或无意识文化层。另外,从文化的社会形态和内容表现上作粗略分类,也有人将其分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或称知识分子文化)和大众文化。其实,两种分类方法异曲同工,并无太大的冲突。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孔子创立的原始儒学为核心的世俗文化。它发祥于西周,到春秋时期经孔子总结、弘扬而奠定了基础。它植根的土壤是西周以来的封建制度和华夏农业经济,与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政治结构和经济基础相适应,也受到地缘、气候、物产和人种等许多其他因素的制约和促成,而成为独特的华夏文化。经过数千年的继承、发展和潜移默化,这种传统文化成了历史上中华民族政治结构、社会经济的指导原则,成为道德意识、精神生活和民风习俗的准绳,构成了有别于西方文明的中国式的社会风范和民族精神。它的一以贯之的思想和原则是历代继承和发展的基本框架,通过损益和对其他文化成分的融合,在各个时代出现了各不相同的具体表现。其结果是在三个文化层面上形成了中华特有的文化遗产。

从西周到明、清的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充满了王朝兴衰更迭的故事,以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生动画面。这一切都是在对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历史继承和发展背景上进行的。传统文化的这个继承和发展的动态运动就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保持不衰而且永葆春春的原因。

这种动态的历史运动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的表现和内容,保证了中华传统文化经五千年沧桑而不凋败。

1,任何时代都要根据该时代的特点和社会需要建设新的文化,而新文化的创造都是在旧有传统基础上进行的。从历史大动乱中建立起强大帝国的封建统治者,由于政治上的开明和远见,一般都会把在传统儒家文化基础上建设新文化当作政权建设的重要措施,这是因为儒家文化思想是一种比较成熟的世俗文化,既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较好的施政要略,又为社会各阶层人士规定了可以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其实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但也不乏含有人民性、民主性的精华,而且最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华夏民族在长期自然农业经济中培养起来的世代承袭的民族精神,因而它的继承和发展保证了一定时期的社会安定和经济繁荣。

2,每个时代的文化继承和发展,又都是从当代的政治需要、文化形势等客观情况出发,注入新的内容,对旧的内容进行改造,并融合进异族文化或其他文化成分。虽说其主体仍是儒家学说,但已不再是原始的或前朝的儒学,而是具有了新的时代精神。“霸王道杂之”的汉学,唐朝儒、道、佛的融合就是具体时代的具体文化。这就使该文化具有了非凡的包容性和适变性,从而保持千年不衰的强大生命力。

3,虽然从整体上来说,历代的文化继承和发展都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但在不同时代继承和发展的方向与结果并不相同。儒家学说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总的说它是一种世俗的、朴素的文化,是辅助建立仁政德治的经世致用之学,但也包含着可作唯心主义发挥或玄妙愚民的成分。如果继承和发展不能沿着儒学的主导方向进行,便会把社会意识和文化心理引向消极的方向,违背文化发展的主流,阻碍整个历史时代的进步。我们可以把这种消极的继承和发展称为传统文化的蜕变。宋、明以降的理学、心学、假道学就是一种蜕变,因为它们已经偏离了儒学的积极传统。不少人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停滞不前归罪于儒家文化,如果这种指责能够成立的话,我们认为使社会停滞不前的儒家文化不是汉学的传统,而是宋、明以来的理学传统。这是一个历史启示。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发生过局部的文化蜕变,但其主流仍像滔滔长江水,带领中华民族一路前行,直至汇入浩瀚的东海。就是说,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能百折不挠,在抵制蜕变中顽强地守住主流传统,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历史贡献。在迄今为止的历史上,它是少有的,毋宁说是唯一的一个活样本。

4,传统文化的失落往往总是伴随着社会的动乱和旧王朝的覆灭。文化是社会政治结构、经济形态和社会关系的精神支柱,是社会凝聚力的源泉。世代承袭的文化的失落,会引起传统社会结构的破坏和社会、民族凝聚力的丧失或削弱,导致社会的动荡和混乱。而一旦传统的文化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动荡和破坏,就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才能找到稳定的秩序,而新秩序的建立又总是要伴随着在新条件下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改造和发扬。这是历史的规律。传统文化的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它的恢复力和自我修正力,是保证中华民族五千年仍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原因。

5,文化继承是在主导文化层、次文化层和潜文化层三个层面上进行的。一旦形成了主流传统,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并且已经在次文化层和潜文化层上生根,它就成了一种遗传因素,必定要在许多世代中遗传变异下去。变异是可能,但却只能在遗传的框梁内进行。蔑视这个传统,特别是在文化问题上违背次文化和潜文化层面上的文化预有心理、容忍力以及对异质的固有对抗力,是注定行不通的。文化生态也是一种竞争进化生态。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到鸦片战争为止数千年不衰的根源,只能是它在中华大地上、在华夏民族中存在的合理性和强大生命力。这是历史使然,是任何个人好恶和意志改变不了的事实和命运。

正是这种文化的合理性,它的适变性、兼容性、渗透力、凝聚力、亲和力和恢复力,给予了它顽强的生命力。其积极作用是,维护了中华民族封建帝国的统一,促进了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共同的文化纽带提供了强大的文化维系力,增强了汉民族的民族凝聚力,促进了以汉族为主的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和团结。它还通过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的扩散,影响了一些东亚国家,促进了它们的文明发展,反过来又保护并扶持了中华文化的进一步繁荣。由于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不断丰富发展和对异族文化的吸收融合,使传统文化一直保持着主导的世俗文化的地位,所以在中国未能形成统一的有势力的宗教,这不能不看作是一种独特的有意义的世界文化现象。

上一篇: 怎样学好文科?历史?政治?地理?学习这类科目的技巧是什么?有何规律方法?
下一篇: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重点笔记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