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知否》代表的“种田文”为什么着力重建古代嫡庶观念

《知否》代表的“种田文”为什么着力重建古代嫡庶观念

《知否》代表的“种田文”为什么着力重建古代嫡庶观念种田宅斗文不仅要争“嫡庶”这股子闲气,还在架空或半架空设定中,替古人创制了一套等级森严、秩序分明且固化严重的贵嫡贱庶差序格局。

正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下称“《知否》”)改编自郑怡(笔名“关心则乱”)的同名网络文学作品。小说以简·奥斯丁《曼斯菲尔德庄园》为灵感,参考明清礼序制度构建了一个虚构的“大周”朝,主人公姚依依原本是一名当代基层法院书记员,因故穿越到大周,成为中等官宦人家的庶女盛明兰。因嫡贵庶贱,拥有成年人灵魂的庶女明兰不得不凭借着对古代礼教秩序的遵从和理解,利用智慧绝地反击,最后在婚姻生活中胜过了家中所有姐妹,生下四个优秀的儿子,光耀门楣。

电视剧在保留网络小说中一些主要情节的基础上做了大幅度改编,删去“穿越”设定,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设定在北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半架空处理——即在器物和市井风貌上尽可能再现宋代风貌,而在人物和社会礼仪律法等制度层面上做架空。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知否》围绕的核心都是“嫡庶”问题。绝大多数主要情节都围绕着嫡庶纷争展开,“庶出”被设定为一种绝对的身份上的劣势,成为女主角个人奋斗历程必须克服的困难,女主角日后的成就与低位的出身构成了《知否》故事中最戏剧化的落差。

种田历史类小说_历史种田文_经典历史种田文

《知否》电视剧截图。

嫡庶尊卑的确是古代封建礼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像《知否》中表现得这般绝对化。《知否》作为“种田宅斗文”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体现了我国当代同类网络文学作品对古代嫡庶观念的重建,映射出当代市民社会中强烈的被剥夺感与生存焦虑。

种田宅斗,历史重构

“宅斗”是“种田文”发展至后期的产物。“种田”最早来源于策略类电子游戏,玩家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为原则,在自己的地盘上韬光养晦,逐步扩张势力,最后全面征服。“种田”考验玩家统筹规划能力,要义在于拼搏进取、步步为营。早期种田文通常为架空历史、异界设定,作者在设定好的时空中耕耘领土,并进行科技、经济、军事、政治等方方面面制度建设,后来演变成描绘家长里短、日常琐事的类型。发展到后期,“种田文”从普通农家拉家常升级为封建大家庭中主人公奋斗故事,文中既要展现所设定时代的世俗人情、器物风貌、礼序制度,也要展现封建大族矛盾斗争、兴衰变迁。其中大家族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嫡庶倾轧斗争是“种田宅斗”的重点表现对象。

“种田文”类型与写作者之间存在两项不成文的约定,其一是不能安排主人公跌入深渊获得绝世武功秘籍、或有贵人相助逃出生天等“开金手指”的设定;其二是要求作者竭尽所能地通过笔力再现所设定时代的日常细节。这些细节涉及人物的吃穿用度、各方面的经营管理以及生活中的婚丧嫁娶、休闲娱乐等时不能天马行空,必须时常查阅、参考资料,有一定的写作准入门槛。因此,许多作者或是在简介中事前声明缺乏严谨考据可能出现疏漏错误,或是参照同类型中较为成功的作品,借用或沿用其中某些细节和制度设定,致使许多强化身份落差的戏剧性设定愈来愈夸张,愈来愈离谱。

粗略统计,《知否》小说全文中“嫡”“庶”各出现四百二十余次,是整篇小说最核心的论点。“嫡庶”也是种田宅斗文类型中的核心话题。《红楼梦》第五十五回赵姨娘找管家的亲女儿贾探春索要银两,翻出嫡庶问题来讨得探春一顿哭骂,这一回标题前半句是“辱亲女愚妾争闲气”,种田宅斗文不仅要争这股子闲气,还在架空或半架空设定中,替古人创制了一套等级森严、秩序分明且固化严重的贵嫡贱庶差序格局。种田宅斗文常见的设定包括但不限于庶子不得参加科举,即便参加科举成绩不得超过嫡子,庶子官阶不得超过嫡子,庶女嫁入门第不得高于嫡女,庶女只能嫁给庶子,庶女只能做妾,庶女被记在嫡母名下便可以成为嫡女,等等。这些当代对古代秩序的颠覆性再造,反映是当代人对稳固秩序的追求和想象。

种田历史类小说_经典历史种田文_历史种田文

《知否》电视剧截图。

人以才进,不论嫡庶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认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随着宗法分封制度的建立,上层贵族明确尊卑、调整分配秩序开始区别嫡庶妻,以明确子代的身份。王充《论衡·书虚》中有:“桓公之过多内宠……世闻内嬖六人,嫡庶无别,则言乱于姑姊妹七人矣。”齐桓公宠嬖嫡庶无别,五子争夺国君之位,国家内乱,齐桓公去世后三月有余财得以入殓下葬。可见嫡庶有别的观念主要是为了明确继承、维护秩序。

春秋时期,周王室式微,卿大夫封邑仍十分普遍,战国时期,陆续展开的变法运动逐渐剥夺了旧贵族特权,周以降的宗法分封制度趋于崩溃,以此为前提的嫡庶妻等级婚制也丧失了实际意义,但仍发挥作用。以礼制中丧服制为例,《仪礼》规定:“父卒,子为嫡母服齐衰三年,父在,为齐衰杖期,士人之子为庶母服缌麻三月,大夫以上为庶母无服。”嫡庶妻服制等级差别巨大,秦汉时期大抵如此,至东汉晚期,郑玄为《仪礼》作注以为,“大夫之妾子,父在为母大公,则士之妾子为母期矣,父卒则皆得伸也。”东汉社会庶子为庶母服缌麻太轻,从侧面反映出庶母地位有一定提高。

魏晋时,贵嫡贱庶风气仍然浓厚,三国时魏人裴秀少年成名,“秀母贱,嫡母宣氏不之礼。”但同时期也有很多主张抬高庶母地位的声音,为庶母服丧三年如嫡母者大有人在,《北史·刘丰传》载北魏刘丰八个儿子皆为庶出,“每一子所生丧,诸子皆为制服三年”。唐“以人才进,不论嫡庶次”的官僚选拔观念是使得嫡庶制度进一步模糊,唐律对家产继承问题作出明确规定,“诸应分田宅急财物,兄弟均分……同居应分,不均平者,计所侵,坐赃论减三等”。宋承袭唐制,实现兄弟均分、子承父分,除立嗣袭爵之外,嫡庶分别已经被很大程度地淡化了,甚至连得到家族承认的非婚生子,也能参与继承。明代庶母地位进一步提升,《明史·志第三十六·服纪》载“子为父母,庶子为其母,皆斩衰三年,嫡子众子为庶母,皆齐衰杖期。”清代沿袭,并以国家制度确立下来。

纵然庶母地位抬高并没有完全消弭嫡庶差距,但强调嫡庶之别却不常见。即便在嫡庶观念强、门阀观念重的魏晋时期,将嫡庶搬到台面上讲也是为人耻笑的事。《魏书·崔道固传》载,临清官员崔道固庶出,嫡母所出行地对其不仁,于宾客前耻笑其生母,“母谓道固曰:‘我贱不足以为报贵宾,汝宜答拜。’诸宾客皆叹美道固母子,贱其诸兄。”何况后续朝代嫡庶差别待遇逐渐缩小的时期。

种田宅斗文将嫡庶问题从幕后搬到台前大书特书,因其量大、文与文彼此照应,且多少掺杂些许史料,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一些读者对于古代历史的认识,而类似《知否》的影视剧化,则将这种当代话语对古代礼序制度的颠覆性重塑突破既有的网络文学受众范畴,配合电视剧制作团队仿照《清明上河图》布景东京汴梁城,使用宋代形制器物等手法,真真假假地一并兜售给大众,进而在传播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对公众历史想象的重构。

种田历史类小说_经典历史种田文_历史种田文

《知否》电视剧截图。

嫡庶背后,借酒浇愁

如果说宫斗小说变相表现了当代人对职场政治累积压力的宣泄,那么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种田宅斗表现的就是当代市民阶层回避强烈的被剥夺感与生存焦虑的潜在心理追求。种田宅斗对稳固的嫡贵庶贱礼序制度的尊崇、维护与再造性强化,本质上表现的是当代人日益保守的价值取向。

种田宅斗文大多涉及“穿越”设定,女主角是穿越到古代某时期的当代女性,且多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许多角色在当代有过或长或短的社会经历。穿越之后,许多角色仍然带入当代视角重新解读古代世俗人情风貌,或批判或赞许,无论设定角色是嫡是庶,大多严格遵照古代礼序、忍耐克己,在处于低位时凭借聪慧柔顺讨得与己有益者欢心,待到得势时通常又变成秩序的维护者,放手做自己也不跳脱出既定的礼序框架。这一类型在网文作品中颇受欢迎,受众面颇广,庶女庶子一番拼搏,最后的追求是“不是嫡出胜似嫡出”的“正室范儿”。电视剧《知否》尽管否定了小说中的“女子读书无用论”,却也认为嫡庶一目了然,庶出贤德表现为“不如做个纯臣”。

经典历史种田文_历史种田文_种田历史类小说

《知否》电视剧截图。

《知否》女主角所谓“贤与不贤,难以分辨,嫡庶一目了然,不必争执”,否定的是流动与教化的可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受工业化和体制转型影响,我国总体职业结构持续发生变化,四十年间总体流动率保持着上升趋势。改革初期,人们从十年动荡激烈的政治运动中逐渐回归日常生活,国家有关出身的“去分层化”政策在这段时间被逐渐虚弱,来源于日常生产生活的社会阶层生产机制重新发挥作用。然而,在我国经济持续不断增长的同时,社会经济不平等也在恶化。以收入不平等为例,我国居民收入基尼指数从1980年的0.23持续增长,至2008年达到0.491,其后虽有所下降但也一直维持在0.46以上。随着社会不平等的程度加大,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社会阶层群体开始寻求巩固自身所处地位,社会主导价值取向日渐保守。而全球性经济不景气及国内经济增长步伐放缓则为此创造了空间。

这四十年间也是独生子女政策施行的时代。独生子女一代多半伴随着权威型家长的协作性教养方式,独生子女大多具备一种权力感(sense of entitlement),更善于捍卫自己的利益。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认为教养方式是文化资本身体化的一种途径,而文化资本是考量个人所处社会阶层的重要维度。布尔迪厄的阶层轨迹理论认为,不同阶层的关系主要来源于家庭地位的差异,难以通过社会流动完全消除,换言之,无论独生子女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中是否仍具备社会流动空间,其获得的教养方式与其所选择的对子代的教养方式仍然可能保持一定的内在一致性。独生子女一代及其所培养起的下一代仍然秉持捍卫自己利益的权力感,因而在经济放缓的大环境下,指向外部的拓展新资源的空间已经不多,巩固既得利益成为当务之急,市民社会既要面对缺乏上升空间的事实,也要挣扎着摆脱“下流社会”,被剥夺感和生存焦虑也更加严重。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称,现实的人不仅要进行物质生产、人自身再生产、精神生产、人与自然关系的再生产,而且还要进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对于多数无法直接参与社会制度建构的普通市民而言,排解被剥夺感与生存焦虑的方式就是通过介入一种保守的、稳固的体制形态中重新生产社会关系,获得喘息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种田宅斗”,在种田宅斗世界中,嫡庶尊卑一目了然,遵从稳固礼序者被赏识,也是最终获得利益最大化者,只要掌握足够的生存智慧,沉得住气、耐下心来,就能够迎来美好的明天。

上一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下一篇: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