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法示例:
1、青花瓷又称白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于釉下彩瓷器。
2、青花瓷是由含氧化钴的钴矿制成,在陶瓷体上画有花纹,涂上透明釉,用高温还原火焰一次性烧制而成。钴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色泽鲜艳、烧成率高、色泽稳定的特点。
3、原始青花瓷出现于唐宋,成熟青花瓷出现于元代景德镇湖田窑。青花成为明代瓷器的主流。清朝康熙时期达到顶峰。
4、明清时期还创制并烧制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绿釉青花、青花红彩、黄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相关文案
青花瓷从哪个朝代兴起
1.青花瓷的出现应该是在唐宋时期。元代景德镇湖田窑烧制时,已见青花瓷成熟,明代有突出发展,清康熙时期达到顶峰。
2.青花瓷又称白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于釉下彩瓷器。青花瓷是由含氧化钴的钴矿制成,在陶瓷体上画有装饰图案,涂上透明釉,用高温还原火焰一次烧制而成。钴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色泽鲜艳、烧成率高、色泽稳定的特点。最初的青花瓷出现在唐宋时期,而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青花成为明代瓷器的主流。清朝康熙时期达到顶峰。明清时期,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绿釉青花、蓝红彩、黄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也有烧制。
明中期青花瓷鉴定要领
1.成华瓷底部圆脚附近的青花弦线颜色比较深,而顶部的弦线比较淡。(注:耿先生的话)。
2.有时在程、洪的罐或香炉的内口边缘,还会装饰上一两根蓝白相间的弦。
3.蓝白相间的变异莲瓣和简化莲瓣出现在肩部和gaskin(靠近小腹底部的部分)。通常这种辅助纹饰不是成化就是弘治。然而,青花方莲花花瓣图案和简化莲花花瓣图案出现在肩部和加斯金,这要么是弘治,要么是郑德。
4.加斯金经常用螺旋形的莲花花瓣装饰,封面上的装饰图案大多与肩部或加斯金的辅助装饰图案相呼应。这种螺旋状的莲花花瓣边缘装饰出现在明代的景泰和天顺,盛行于成化。
5.成化常仿宣德纹饰,故常见龙葵、香草龙。到了明末,这种格局在明代已经很少见了,就算有,也是俗不可耐。到清代康熙年间,我们也看到了对精美传神的龙葵和香草龙的仿制(这与康雍赣三代对仿大明瓷的偏爱有关)。
6.肩部经常用蓝白连续弧形包边装饰一周。这种连续弧形包边自成一体,在明代中期常出现在罐、瓶等直立件上。是成化至弘治的重要边陲,极具当代性。
7.婴儿戏在明代比较常见。明代中期,主要人物4至16人,背景多为田野风光;明末或清代,背景多为庭院,一般有2-3个男孩。
8.成华瓷上的人物线条在画面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画出来的线条是圆形的。比如人物脸鹅蛋形,衣服画成圆弧形,岩石线条柔和,没有凹凸感。此外,成华构图饱满,景观布局均衡。画面中弘治人物比例通常较小,景物空灵深远;郑德的人物图案有大有小,风景对称,布局稳定。
9.成化戏以梵文(古印度文字)为装饰题材,器物多为寺庙施主,书写内容多为佛经、咒语等。法术的目的是消除灾难。郑德过去以阿拉伯语为主题,其文本主要包括吉祥语、谚语、可兰经和对器具用途的描述。
10.十字杵纹:双头杵交叉成十字,成化时期非常流行。根据《李朝实录》,《明实录》,《明史》等文献记载。成化后期,都城建庙,皇宫内建法会。瓷器是用梵文、藏文等与佛教有关的活动写成的。“这应该和成化后期献宗的清凉佛教有关”(见故宫博物院编《孙瀛洲的陶瓷世界》 p105)。
11.成化官器釉中气泡小、均匀、稀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在鉴别时千万不要疏忽,以免出错或遗漏。
12.器物底脚的釉色往往与同一器物本体的釉色不一致。脚釉白,身釉白,闪绿。这个特色始于成化,历代未见。
13.明代基质白软,珐琅质肥润透亮。对于一些神器来说,隐约可以看到尸体泛出淡淡的红色果肉。但不是绝对!合成物体全貌时,避免全部使用十个。
14.成华瓷有定期补胎,身体横缝痕迹不明显,盘经常崩(崩),碗盘的圆圈比较直高。官窑青花瓷器有釉面和收敛剂两种。成化民窑虽然比不上同时期的官窑,但大多质量上乘,质地洁白细腻,瓷器精良,绘工工整,在明代各代中最为突出,甚至超过了明末官窑。弘治民窑的画大多是一幅
17.与清代瓷器相比,一般来说,明代器物的釉汁更丰满,古拙、釉面不均匀、漏釉缩釉更为常见。在涩胎上,尤其是胎釉相交的外露胎边,氧化铁红较为常见,有的颜色较浅,有的呈橙红色。
18.明朝中期是指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和郑德[1506-1521]。中国青花瓷在明代经历了正统、景泰、天顺三代的“空白期”(也称“黑暗期”),景德镇御窑厂的瓷器生产在成化全面恢复。因此,明代中期是中国陶瓷烧制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瓷器质量较高,被称为“青花瓷振兴时期”。
明代民窑青花瓷特征
1.明代民窑青花瓷饱满、浑厚、古朴,线条柔和。
2.胎体和刀具参照三维建模。圆场指的是平面造型。
3.明初昏,中间美,后期灰,暗淡。
4.瓷胎外露处有很多火石红斑的痕迹。
5.珐琅质又厚又潮。大部分的纹饰都是徒手的。
发表评论